叶景州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高考作文要打动阅卷老师,就应该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关键词:审美教育 高考作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审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
哲学求真,宗教求善,文学求美。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文学之美见诸文章,文章之美见诸思想与形式。高考作文是带着深邃的思想、充实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与自我心灵的精神交流与生命对话,当然主要是与阅卷教师的无声交流。高考作文批阅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内容、思想、语言。我以为,优秀作文应该是: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从美学的角度说,考生作文就是阅卷老师的审美对象,阅卷的过程就伴随着审美活动。去年六月,我参加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面对考生形形色色的作文,面对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写了《阅卷归来话忧爱》,觉得高考作文想得到高分,“美”是第一要素。
现就作文教学中的审美问题进行探究,以求让考生的作文在考场中大放异彩。
一、语言美,让文章顾盼生姿
作文的语言表述是审美观照的发端。优美的语言可以提高文章的品位,作文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表述事物,还要引领阅卷老师“思接千载,神游万物”,让阅卷老师感动,感动于说到他的心坎上,或是要让阅卷老师惊叹,惊叹于语言的精美。
我们应该清楚,阅卷者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从对作文语言的阅读感知开始。流畅的思维,精巧的结构形式,清晰的行文条理,无一不是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和语言来加以体现的。考生要有意识地追求文章的语言美,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让静态语言有灵动美,让通俗语言有典雅美,让常态语言有新颖美,让干瘪语言有形象美。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积累语汇、句子、优美语段。生活是作文之父,阅读是作文之母。作文素材或取之于课本,或源之于阅读及生活。用美的心境去感应万物,用美的心境去汲取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美,充分感受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理性美,通过寻章摘句,潜心琢磨,自觉锻炼,就能采花酿蜜,食桑吐丝,写出打动人、启迪人、熏陶人的好文章。
二、意蕴美,让文章形神兼备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我认为意蕴美指的是“雅在其骨”,优秀的作文应该拥有内在的意蕴美。
意蕴美首先指的是材料丰富的学识美。想拥有学识,就必须做到:记忆背诵名篇名句,经典哲理语句;积累生活的素材,重在那些体现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的素材;积累阅读素材,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人——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作品人物,抓住这些人物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性美。其次指的是立意深远的见识美。见识之美,便是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腹有诗书,胸有丘壑。在自己的视野里能真正感悟到:自然之美:美在意境——淡雅、壮丽、凄清、悲壮……人情之美:美在本真,美在无私,美在人性真与善,美在传统美德;文学之美:美在人性,美在传统文化,美在人物刻画,美在启迪人生,美在精神享受。再次指的是表达个性化深刻的胆识美。在行文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切入点,或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同时要有感悟体验的思辨性和情感的细腻。另外指的是情感态度真挚的精神美。①真情的袒露。②对他人的赏识与感恩。③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热爱。④对自然的惊叹、陶醉、赞美。⑤对道义的担当⑥对规律的揭示。
考生在考场作文中要竭力传递出自己的学识、见识和胆识,来丰厚意蕴之美,让美行走在字里行间,让作文异彩纷呈,亮点频出。
三、空灵美,让文章灵气毕现
艺术的特质是“美”,或者说给人美感。文章的美,既要接地气,要有时代血肉般的充实,又要有灵魂味,要有精神光明般的空灵。在高考作文中营造出空灵美,就能让美给阅卷老师带来精神的愉悦。“空”是指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空灵美”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美。(1)空而不纯,灵气毕现。可以刻画一种轻盈飘逸或静穆幽远的场景,给人闲散凉澈的享受。惟其空,所以境界阔大,大而不空。(2)因隔而空,淡泊精神。巧借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一月一云之隔,使人心达到心远忘我之境。“镜花水月,雾里看花”,是精神淡泊的美。因为空才能灵气往来,才能超然物外。(3)言意已尽,意蕴无穷。可以营造热烈浪漫或冷静含蓄的空灵气息的氛围,给人以想象思考的空间;可以通过叙述一件事,让结尾戛然而止。这样自可达到悬念顿生,含蓄幽邃,意蕴更深的效果,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四、充实美,让文章气象万千
孟子曰:充实之为美。充实指内容的广大、深邃和丰富。充实来自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是写作者人生“壮阔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唯其充实,才能在作文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才能“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1)内容充实,气象万千。作文要言之有物。内容要丰富,素材材料展开应该是充分的,人物事件叙述应该是具体的,论据分析应该是有力的,如此才能血肉丰满,形象感人。写作时可以引经据典但不要掉书袋,可以多则材料但不需要散漫堆砌,可以想象联想但要生动细致。
(2)心灵丰富,情感浓烈。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景、物、事都是我们可以借用的“酒杯”。梁衡认为写文章有“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为使情之浓酽,感之热烈,可以虚构夸张,极力渲染,亦可铺陈排比,显气势磅礴。感性与理性的水乳交融,稳健中有神思飞扬,欢愉中有妙趣横生,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感受。
(3)N种元素,多而不杂。表现文章主旨的手段是多样的,元素是丰富的,音乐、绘画、电影、宗教、娱乐、运动、时尚等等,都可以融入文章之中,关键是要统一于主题之下,形散而神不散。
五、境界美,让文章登堂入室
梁衡认为文章有“三境之美”,即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展现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就踏入了“形境”;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体现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就步入了“情境”;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表达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就进入了“理境”。这“三境之美”,一个比一个高,不仅是所谓的“格次”,而且是文章内涵的格调。
有大境界,方能学得大语文,写得大文章。达到第三境界就是能写出具有哲理美的作文,也就是思想深刻的文章,这样的佳作融汇着深邃的思想,闪烁着人生的智慧,着眼宇宙人生,视野开阔,超凡脱俗,豪放大气, “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景和精神”(黑格尔《美学》)。
“向哲学家学思想,向思想家学思想,向学者学思想”,这是想进入第三境界的必由之路。高中生应该多读哲学家的著作、学者的著作,汲取那些最优秀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展自己的思想广度,挖掘自己的思想深度,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考生能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便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充实、深沉、震撼的美感,美得丰厚、美得深刻,给人一种烛照心灵的美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征服力。
总之,高考作文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美可启真,美能储善,美可怡情。学生只有用眼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灵魂展示自己对美的感悟,独特的审美意识,与美偕行,与善相伴,写出锦绣华章,赢得满分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