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明等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肾虚寒湿型水疝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确诊为水疝的患者36例,采用益气活血利水法辨证施治,并结合外敷疗法。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水疝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并发证,减少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风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水疝;肾虚寒湿型;益气活血利水法;中医内外合治
中图分类号:R69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49-02
水疝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引起阴囊或精索部囊形肿物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鞘膜积液分为4个类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和交通性鞘膜积液,其中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其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见于各种年龄,一般幼儿是先天性的鞘膜管未闭合导致的,成人主要是鞘膜囊没有吸收,合并有局部炎症所诱发的。其特点是阴囊无痛无热、皮色正常、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由于液体长期压迫睾丸会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睾丸功能障碍,影响生育能力。此外,如果出现继发性鞘膜积液时,应警惕睾丸、附睾存在病变,如结核、梅毒、炎性病变、肿瘤及丝虫病等。笔者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肾虚寒湿型水疝3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6例病例均来自于2010 年5月一2013 年11月本院门诊确诊为水疝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最短为 3个月,最长2年,平均病程14个月。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肾虚寒湿型水疝相关诊断标准:肾虚寒湿型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肿胀寒冷,久则皮肤增厚;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
13纳入标准(1)多为单侧性阴囊肿大,逐渐增大,伴阴囊下坠感。(2)睾丸鞘膜积液者阴囊肿大如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与阴囊皮肤不粘连,睾丸及附睾不易摸到。(3)精索囊肿在精索上扪及囊性包块。(4)先天性水疝,多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卧位或推压阴囊,肿块可逐渐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后又可出现。(5)继发性水疝,常有外伤、感染、血丝虫等病史,一般发病较急,肿块不因体位变动而有所改变。(6)透光试验阳性,如有血性液体、乳糜及反复感染时可为阴性,穿刺可抽到液体。
14排除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为狐疝、精液囊肿、睾丸肿瘤者排除入选标准。
2治疗方法
21内治法肾虚寒湿型以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自拟方黄芪30 g,人参15 g,山药30 g,猪苓15 g,茯苓20 g,泽泻15 g,白术15 g,上肉桂8 g,山茱萸15 g,菟丝子15 g,柴胡15 g,炒枳壳15 g,郁金15 g,茵陈10克,麻黄5 g,甘草10 g。加减:兼见少腹坠痛者加炒荔枝核,炒桔核,炙升麻;或病久挟瘀,应佐以软坚、活血祛瘀之品:牡蛎、三棱,莪术;腰膝酸软者加用淫羊藿、淡大芸等壮腰补肾中药。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汁800 mL,分3次温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外治法久治不愈者,可用吴茱萸30 g,小茴香30 g,橘核50 g,五倍子15 g,加水煎煮30 min,待药液温度适中时,将阴囊放入药液中浸泡,同时可用纱布湿敷患处,每次20~30 min,每天2~3次,每剂2 d,再换药,疗程与内服药同步。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局部肿物消失;显效:局部肿块缩小;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愈28例,好转3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17%。
4病例分析
袁某某 男35岁,水管工,2013年5月来诊。主诉:左侧睾丸偏大1年余,充盈发亮,时大时小,近1月加重伴疼痛感。经外院确诊为睾丸鞘膜积液,建议手术治疗,因考虑手术并发症多及手术风险,遂来本院就诊。刻见:左侧睾丸偏大、透亮,阴茎隐缩,形体偏胖,神疲乏力,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发稀少,纳少,舌淡苔白,脉细滑。经透光试验见左侧睾丸有红色透光现象,经 B超扫描确诊为睾丸鞘膜积液。综合脉症,此病因工作劳伤,肝肾不足,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中医辨证为肾虚寒湿型水疝,治宜益气活血利水法。遣方:黄芪30 g,人参15 g,山药30 g,猪苓15 g,茯苓20 g,泽泻15 g,白术15 g,上肉桂10 g,淡大芸15 g,菟丝子15 g,柴胡15 g,炒枳壳15 g,郁金15 g,川楝子10 g,茵陈10 g,炒荔枝核20 g,麻黄5 g,甘草10 g。水煎温服,每日3次,每剂服2 d,连服6剂。
二诊:药后患者睾丸疼痛感消失,左侧睾丸偏大,已无充盈发亮。守上方去山药,加三棱,莪术,继服,每日3次,每剂服2 d,同时结合外洗方治疗(吴茱萸30 g,小茴香30 g,橘核50 g,五倍子15 g,银花20 g)。3周后患者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5小结
水疝是阴囊积水水肿之病证。首见于金代张子和著《儒门事亲》卷二,因水湿之气下注,或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症见阴囊部肿胀疼痛,阴汗时出,或见阴囊部肿大光亮如水晶状,不红不热;或有搔痒感,破溃伤流黄水;或于小腹部按之而有水声,治宜行气逐水。《外科正宗》云:“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红无热,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宜用针从便处引去水气则安。”
肾主水,脾运化水湿,先天肾气不足,或肾阳虚衰,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或脾阳虚冷,运化乏力,水湿潴留,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是产生水疝的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复受寒湿,郁阻阴器,故阴囊肿胀寒冷;病久必瘀,气血亏虚,局部失于濡养,故见皮肤增厚;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之象。自拟方以益气活血利水为法,方中黄芪、人参、山药、甘草,功专补中益气;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利湿健脾;上肉桂、山茱萸,菟丝子,温肾化湿;柴胡、炒枳壳、茵陈,疏肝理气;麻黄宣肺开窍利水,配郁金解郁化瘀,全方有升有降,有张有弛,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同时结合外洗方,温通收敛,使得药液直接通过皮肤静脉丛吸收,直达病所,提高局部用药浓度,又可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4-0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