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伟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是社会实际变化在教育上的反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简单认识。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
从现在的初中数学教材来看,过去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现在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社会、生活和科技等领域。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课本中的阅读知识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怎样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和功能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淡一些认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研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具有发散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问题一起完成研究内容、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
二、转变教学方法,重新建立师生关系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的探究者与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再也不是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向平等转换,角色由传授者向参与者转换。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己选题,自己研究。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使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者。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教师除在思路点拨、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外,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三、结合初中生特征,正确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课本中也提供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但有些并不全适合于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符合学生当前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将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研究的内容。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2到3个为宜(视备课组教师的人数而定),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
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短课题”研究的时间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互结合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运用于数学学习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掌握的经验与数学课堂学习中所掌握的经验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习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再是传统的评价模式,而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应该围绕学生是否将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数学学习中怎样提问、怎样收集材料、怎样解决问题,也就是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数学学习进行综合。同时,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体现在学生在课外的表现,体现在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参考文献:
[1]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3]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