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琳
摘要:目前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反思。大学生犯罪事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重点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探索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对大学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原因; 对策
近些年来, 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如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投毒案”,2010年“药家鑫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学生犯罪不仅会给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也对其自己的巨大伤害和社会的损失,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 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原因多样性。如一些人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道德底线低,三角甚至多角恋爱的存在,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情杀。或者是嫉妒心理的存在。别人学习成绩优异,处于强烈的竞争压力之下,受不了。甚至一些生活的小事情如劝架、睡觉打呼噜等小矛盾,引起犯罪。
(二) 犯罪手段残忍性。大学生犯罪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有的人杀害了自己的朋友甚至是亲属,对他们虐杀、分尸、抛尸,逃亡途中还继续杀害无辜的人等。如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张妙撞倒后,不予施救,为逃避责任而杀人灭口,持尖刀捅刺被害人胸、腹、背等处数刀,将被害人杀死。
(三)犯罪主体性格呈现扭曲性。部分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较差,长期处于压之中,又受到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处于过度自卑的状态,性格出现扭曲,产生仇恨心理。
(四)犯罪高科技性。部分大学生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德行缺失的情况下,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隐蔽的手段进行犯罪,如侵犯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利益等。
二、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金钱驱使导致犯罪
首先,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金钱驱动下犯罪,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有才无德的大学生抵御物质能力较差,极易诱发犯罪,部分大学生利用自身专长,高科技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其次,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长期在高压环境下生活,对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而且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最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一些学生心理变化复杂,抗挫能力差,导致青年心理问题产生。
2.网络的不良影响,暴力倾向严重
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正吞噬着意志薄弱的大学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一些暴力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影视剧和图片,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也常听说,一些人犯罪之后经过审问会说是模仿别人,模仿的力量”不容忽视。此外,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也是学生出入较多的地方,网吧混杂着一些社会人员,“烟雾缭绕”,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一些暴力冲突事件不仅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也有部分案件是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发生的,事件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二) 学校原因
1.过度重视文化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过度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导致高校暴力事件频繁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在学校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学生取得的成绩来衡量。其次,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即便有语言交流也很少涉及除了学习以外的内容,导致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很难被发现,很难及时疏导和预防。最后,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方面的投入和关注都比较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
2.学校道德教育的失效,学生道德素质下降
我们国家是重视教育,但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也反映出我国道德教育的失败,大学生数量在增加但质量下降, 在高校大学生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已成为“家常便饭”,道德处于滑坡状态。如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幼儿园的小孩知道排队喝水,不剩饭,遇到长辈问好等简单的道理,我们越大了反而不遵守一些规范,我们的知识就是从幼儿园到大学越来越丰富,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道德素质从幼儿园到大学依次递减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3.人文教育的缺乏,学生人文素质不高
大学承担着培养栋梁之才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恶性事件屡有发生,除了大学盲目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处于压力之中,从学校角度看,学校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大学生离家在外求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承担着是教书育的任务。可是大多数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人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养的熏陶,缺乏对学生的关爱教育,感恩教育等。如在学校一部分素质低的学生歧视家庭困难学生,嘲笑他们,当困难学生遇到困难时不但不予以帮助还站在一边看“笑话”进行语言攻击等。
(三)学生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轻视生命
一方面,大学生犯罪有时候是盲目,冲动的,但是平时也缺少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懂法,甚至不理解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甚至很严重,这种对法律不畏惧的心理很可怕。另一方面,大学生犯罪事件的频繁爆发,对他人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伤害,反映出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轻视生命,不珍惜生命甚至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结束他人的生命。也反映出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和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2.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较少
在犯罪的学生中,多数学生都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学老师接触较少,平日里沉默寡言。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不愿意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也不积极,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那些性格孤僻的人越来越脱离集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一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问题沉淀久了最终形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遇到困惑不能妥善处理,严重的后果就可能犯罪。
3.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过度自卑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众多大学生犯罪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是来自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这些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浮躁情绪。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除关心孩子学习以外,很少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与人际交往状况,很少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平时和孩子也缺少交流,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经济条件较差和同辈群体之间的差异大,长期处于压力之中,自尊心受挫,过度自卑,产生仇恨心理,采取过激行为进行报复。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咨询服务
首先,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列入学校教育工作重要议程,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大学应该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的心理咨询室需要开展多种心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问题,而且定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选拔的教师一定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二) 提升道德教育,注重德才兼备
首先,学校要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的提升到重要位置。可以开设道德课或者采取各学科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评选优秀标兵,道德宣传周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道德规范。其次,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未来职场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德行的缺失,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最后,慎独和自律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规范、做人原则之事,学会自我约束和控制。
(三)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学校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如企业家,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贫困生的帮助,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关心。最后,高校辅导员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朋友般的情谊,遇到问题给予及时疏导。
(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开展生命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重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法律常识课,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常识然后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让学生懂法,守法,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应该开拓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完成法制教育,开展一些法律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告诉学生触犯法律的代价,让学生的行为有所约束。最后,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宣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五) 提升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重视环境对学生影响
首先,提升社会环境,重视社会教育,为青年人树立榜样。此外,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犯罪,大学生难免糊涂,失去理智,通过全社会共同协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加强校园环境优化与管理。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用严明的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到“奖罚分明”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学生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最后,很多家长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赚更多的钱,成就更大的事业”上,而忽视了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平时家长应该言传身教,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习主席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大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学生要锻炼自己的意志,要克服各种困难,以免遇到挫折、压力、承受能力差,采取极端行为缓解压力。最后,大学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参加一些活动锻炼自己,提高交际能力,学会共处,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胡树祥,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2010.
[2]周保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犯罪研究, 2008,(3).
[3]黄晓梅,胡元聪.当前大学生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阳.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阜阳 师范学院学报,201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