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孔佳利
摘 要:本文分析了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实践,总结几年来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提出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企业校区的建成,将从根本上转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校区,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转变。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企业校区;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社会越来越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即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或复合技能型人才。这种复合型职业岗位的不断出现,要求高职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中,也强调要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就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械制造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结合教学实践,本课程改革虽已见成效,但是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浅层面的课程改革与开发阶段,“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基本在校内完成,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企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教学方式和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一、目前高职院校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1.“三中心”教学
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授课模式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性意识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已经逐渐被淘汰。
2.模块化教学
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一系列整合,遵循启发式和教学相长的原则,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出多个教学模块。模块设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模块教学过程中,只是在每个模块中增加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3.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这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广泛探讨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基本在实验室或者教室中完成,只是将教室和实训室合为一体,浅层面上完成了授课过程。如何真正与行业、企业合作确定实际工作项目,走出教室和实训室、走进企业,将教室、实训室和企业合为一体,有待进一步探究。
4.引入FluidSIM软件
FluidSIM软件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仿真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该软件仿真和设计一系列回路,在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一定限制,无法完整模拟企业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
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
德州是制造和生产液压原件全国有名的地区,初具规模的液压机具厂有四十多个。同时我院与部分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有了坚实基础,对于课程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培养、师资共享等多种途径,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就业为一体的企业校区。企业校区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学生不但掌握液压原件的工作原理,而且熟悉制造流程,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转变。同时,学生在企业校区集中学习过程中,其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管理机制,上课与上岗交替进行。学校教师直接到企业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上岗操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学习过程做综合评价。
企业校区拓展了学校的教学基地,共享了社会资源。一方面,学生在专业素质、岗位意识、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企业得到了量身定做的优秀毕业生。
总之,通过企业校区能够实现企业环境现场化教学,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队伍建设,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旭.浅谈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神州,2012(6).
[2]郭联金.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时间教学改革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3]龙安梅.企业校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