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2014-11-30 05:16戴旭辉余晓梅刘元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25期
关键词:阴虚阳阻型证型

戴旭辉,余晓梅,梅 芳,刘元锋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是引发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被认为是预测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笔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了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探讨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3例,男96例,女57例;年龄41~78岁,平均71岁。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05》制定的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医证型分为风痰火亢型29例,风痰瘀阻型35例,气虚血瘀型32例,痰热腑实型33例,阴虚阳亢型24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IU-22和GE-V7彩超检查仪(探头频率4~10 MHz),患者取仰卧位,头略后仰,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观察颈总动脉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有无斑块及动脉有无狭窄和闭塞,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头位于颈动脉分叉部下1 cm测量,测量管腔内膜表面至中外膜层交界处间的距离[4],左右各测量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判定标准:IMT<1.0 mm为正常,1.0 mm≤IMT<1.5 mm为内中膜增厚,IMT>1.5 mm为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判断:表面光滑,内膜完整,内部为强回声或均匀中等回声(包括纤维斑、硬斑)为稳定性斑块;表面不光滑,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句或低到无回声(包括软斑、溃疡斑)为不稳定性斑块[5]。如有斑块,测量斑块并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Crouse积分),采用半定量法进行积分,积分范围为0~4分。没有斑块者积0分;只有1处斑块并且斑块厚度≤2 mm者积1分;2处有斑块但2处斑块厚度均≤2 mm,或者1处有斑块而斑块厚度>2 mm均积2分;2处有斑块至少1处斑块厚度>2 mm均积3分;2处有斑块且斑块厚度均>2 mm均积4分。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为该例患者斑块总积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脑梗死中医证型与IMT和Crouse积分的关系 脑梗死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的IMT和Crouse积分与其他证型比较明显升高(P均<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中医证型与IMT和Crouse积分的关系(±s)

表1 脑梗死中医证型与IMT和Crouse积分的关系(±s)

注:①与风痰瘀阻型比较,P<0.05。

证型 n IMT/mm Crouse积分/分风痰火亢型 29 0.083±0.020① 5.23±2.21①风痰瘀阻型 35 0.098 ±0.021 6.18 ±2.30气虚血瘀型 32 0.086±0.017① 5.04±2.13①痰热腑实型 33 0.087±0.020① 5.34±2.31①阴虚阳亢型 24 0.081±0.015① 4.57±1.87①

2.2 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的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 脑梗死患者无颈动脉斑块组以阴虚阳亢为最主要证型,其次为痰热腑实、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和风痰火亢为最主要证型,其次为痰热腑实、气虚血瘀证;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为最主要证型,其次为风痰火亢、气虚血瘀型。见表2。

表2 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 例(%)

2.3 斑块检出率 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分别为82.8%和82.7%,阴虚阳亢型斑块检出率最低(25.9%)。与阴虚阳亢型比较,风痰火亢、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型斑块检出率均增高(P均<0.05)。

3 讨 论

本研究153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稳定型斑块占72例,不稳定型斑块23例,颈动脉无斑块58例。不稳定斑块的超声表现为表面不光滑,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或低到无回声(包括软斑、溃疡斑),不稳定斑块例数比例低,可能与亚洲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责任血管多为颅内动脉硬化所致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可由颅内或颅外动脉血管病引起,特别是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形成栓子,造成远端小动脉栓塞,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是脑梗死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风痰火亢、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5型,中医学认为风痰瘀阻是脑梗死的主要病机之一,从痰从瘀论治疗也是中医临床治疗脑梗死的重要原则。本研究结果显示,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IMT及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其他各型,提示风痰瘀阻型在脑梗死发病中有相关的病理基础。脑梗死痰瘀证与血管壁损害、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密切相关[6]。中医认为不论脑脉瘀阻或溢出脉外之血均属瘀血;对已无生机瘀血,应尽早祛除,减少病变范围,缩小病灶,临床研究均表明,脑梗死疾病尽早应用活血化瘀治疗,促进病灶尽早吸收和减少病残程度的作用。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其发病机制为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痰证、瘀证等,属于本虚标实之证[7]。周仲瑛教授认为肝肾亏虚,聚湿化痰,脂浊内生,血滞为瘀,久延痰凝、血瘀,痰瘀互结,壅塞脉道,脉络受损,脉道痹阻不畅,而成动脉硬化,再发展到肝阳化火生风夹痰瘀上扰清空,而致发生中风,表明风痰瘀阻型是整个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8]。痰瘀郁久,相互影响,相兼为患;痰瘀既可无处不到,又可兼夹他邪为患。杨立[9]研究认为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风病的两大主要病理因素;瘀血证和痰证常相兼为患,痰瘀互结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并贯穿疾病的始终。本研究显示,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和风痰火亢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为最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斑块检出率高。

中风之发生,病在脑,根于肝肾,主要病理因素为火、风、痰、瘀,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而动脉硬化的病理因素“痰、瘀”与脑梗死的病理因素“风、火、痰、瘀”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中医理论看痰和瘀俱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痰瘀郁久,相兼为患,则血液稠浊;痰瘀既可无处不到,又可兼夹他邪为患,使中风病理变化更加复杂多变,痰浊瘀血互结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

笔者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同中医证型的研究,认为可利用中医药全面调节功能,以化痰祛瘀为重点,对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依据,防病于未然,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1]徐秋,钟红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0,39(14):1888-1889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附录1脑血管疾病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周永昌.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64

[5]蒋荷娟.彩超对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2):179-181

[6]陈俊抛,周光斗.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4-175

[7]王平平,高利.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2):125-127

[8]王敬卿.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相关性——周仲瑛教授老年医学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

[9]杨立.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17 -19

猜你喜欢
阴虚阳阻型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中医名言拾粹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八三感怀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