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2014-11-29 11:07严佳婧
华东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联网智慧信息化

文 严佳婧

有人说,这是一个吃什么都让人不再感到放心的年代。也有人对于中国的农业开始丧失信心。许多人眼红国外的食品安全保障,却很少深究海内外农业发展的差距。实际上,一番变化已经发生,“农业信息化”这个词语让人突然感受到智慧农业时代正在召唤,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科技。

当屏幕上代表农作车的光点开始移动,突然有人发言提问: “这是实时监控的录像吗?”来自上海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家笑着回答:“这位记者一看就没有下过田,9月怎么可能是播苗插秧的季节呢?”在笑声中,先进的物联网农业服务流程的演示还在继续,但笑声的背后,却暴露了普罗大众对于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知识的缺失。如今,新兴科技正逐渐颠覆传统农业的旧有模式。9月19日,在上海农业信息化机遇、挑战与未来发展的论坛上,探讨的正是智慧农业时代的个中奥妙。

当前智慧农业仅仅是初步发展。未来5-10年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加速期,且智慧农业是农业经营模式的革命性飞跃。

扎稳智慧农业的根基

一提到农业,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可能还是一片稻田,三两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景。但是在参观农委信息中心的上海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一间间井然有序的机房,一台台配置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忙碌的工作人员。与其说这里是“搞农业”的地方,不如说是一间实验室。从生产到配送,从数据整合到信息监控,各种流程让人感受到不亚于任何科技产业领域的信息化综合服务,这便是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而事实上,上海的农业信息化绝不是赶着物联网或者大数据的风头才刚刚起步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国际信息港的目标。到2015年,上海将形成以网络经济为基础的开放型网络社会雏形。从目前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看,推进上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丰东升就在此次上农信论坛上特别强调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对于技术的要求必须过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支撑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关键技术。而推进农业信息化,关键是让农民享受信息化服务,要建立体制机制,培养懂信息会操作的基层信息员,提升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农业物联网发展规划

在发改委、工信部等关于物联网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中,就有关于如何发展和规划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推出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到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而上海和天津及安徽三省市,因为有着一定的现代化农业基础,率先展开试点试验工作。为了确保区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上海市政府将这件任务分为六大部分:一是研究和部署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二是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行业标准及使用规范;三是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强传感器和装备系统的自主研发;四是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模式,构建全程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包括积极栽培和引导一批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六是强化政策研究措施,总结工程经验,推动相关政策出台。

可能有人会觉得好奇,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农业基本依靠外埠输入,这样的发展和规划是否和这座城市的气质相符。实际上,上海在打造“四新”城市和全球创新中心的同时,并非片面地去追求某个单一产业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物联网化也是上海打造“智慧城市”以及全球农业发展趋势下的必由之路。

上农信的十四年坚持

迎着这股浪潮,以上海农易信息有限公司(下称上农信)为代表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从2000年成立至今,上农信坚持以“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理念与口号。在服务过程中的种种艰巨挑战让占锦川感触颇深:14年前,城里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互联网是怎么回事,更不用说农村了。因此,农业信息化的推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谈到上农信的优势时,她总结了四点:技术实力,专家团队,服务体系和品牌优势。

以前总说农民靠天吃饭,智慧农业就是要突破这种传统,让农业生产变成一项“事在人为”的科学产业。在多项传感器和观测机的实时监控下,做到测土配方、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割,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以及土地农产量。在普通人的眼里,其中涉及的数据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而在占锦川及其团队的眼中,一切都是科学在引领农业发展,光照、雨量、pH值、水位,都要做到一切尽在掌控。这也促成了上农信加快完善大数据平台建设。而随着生产渠道的改良,农易物联网也应运而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田里种的,只要是摆在人们餐桌上的,物联网都将其囊括其中,并通过“农易追溯”系统,把握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的来龙去脉,保障 “舌尖上的安全”。

未来智慧农业的道路

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一项 “干得多,吆喝少”的事业。对于投身其中的人而言,他们见证了智慧农业的发展道路,并正积极努力地抓住每一个机会,直面每一份挑战。

对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来说,就农业发展而言,这是个美好的时代,他坦言:“当前智慧农业仅仅是初步发展。未来5-10年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加速期,且智慧农业是农业经营模式的革命性飞跃。”

那么中国如何完成自己的飞跃?对比海外的智慧农业,不难发现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以政府为主体,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政府有对农业的补贴、财政转移支付与其他方面的支持。美国上互联网的农民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的农场占农场总数的20%以上,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农场范围很大,这些共同构成了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二是日本模式。日本是发展应用型农业信息服务的典型代表。根据农业市场运营规则,日本政府建立了若干个专门咨询委员会,同时制定了较为配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市场有序运行。三是德国模式。德国带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靠的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且,德国农业保护政策健全。四是印度模式。印度发挥其软件发展的优势,从农业信息需求入手。

中国目前所摸索的道路可以说是兼而有之。丰东升主任总结了目前国内智慧农业发展趋势的若干特点:农业生产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经营模式的产业化+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集中化+平台化;农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协同化;农产品消费方式的便捷化+品牌化。同时他也指出了智慧农业发展必将带来重大商机,从电子商务平台到信息服务平台,从应用电子及技术服务到互联网应用服务,甚至是农业机器人,都是中国发展智慧农业的同时所展现的蓝海。

猜你喜欢
联网智慧信息化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抢占物联网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有智慧的羊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