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2014-11-29 22:10钱宜锋
关键词:命制直角三角形例题

钱宜锋

经过参加中考命题,笔者深深感到: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是起点低、入手容易、注重基础、知识覆盖面广. 中考试题特别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其中部分中考试题大多数直接从教材取材,或适当对教材的探究、例题、练习题等进行类比、加工、改造、延伸或扩展,并不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 试题背景注重贴近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处在一个较平和、熟悉的环境,以增强解题信心,开拓他们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时常模仿中考命制试题. 现在借这机会与大家交流关于命制试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一、试题命制原则在教学中的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沉迷于做试题,教师沉迷于找试题、试卷.自从有了命制试题的经验,笔者觉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兼顾知识与能力 平衡教与考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对于探究性试题,应区分教与考的不同处.教学时师生间可以相互合作交流,是集体作战,而考试时,只能单枪匹马.从这点讲,探究性的试题在考试中的难度自然增大,因此,教师在选择例题或在命制试题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命制试题过程中,不单要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还要平衡教与考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把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都贯穿在一个题目中分层设计,分层解决.

例1 如图1,经过原点的抛物线y=-x2+2mx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点P在一次函数y=2x-2m的图象上,PH⊥x轴于点H,直线AP交y轴于点C,点P的横坐标为1.(点C不与点O重合)

(1)如图1,当m=-1时,求点P的坐标.

(2)如图2,当0

(3)是否存在m,使=2?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m的值,并写出相对应的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本题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融为一体,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核心知识去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题干中的四种分类情况产生,需要学生探究图形变化的全过程,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函数、方程、转换、分类讨论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从而有效达到平衡教与考的关系.

(二)关注素材 选择合适的背景进行改编、创新

试题的背景材料应该为考生所熟悉、多样化,最好选择对材料加工要求最低的材料.这样可以使试卷卷面更加活泼、美观,增加试卷的亲和性,提高考生的兴趣,使考生不至于因阅读大量文字材料感到疲劳、乏味,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发挥.

例2 如图3,点P在第一象限内运动,函数y=(x>0)的图象经过动点P,在y轴的正半轴上取点A(0,m),连结PO,PA.

(1)当∠OAP=90°,m=2时,求点P的横坐标

(2)若∠OPA=90°,∠OAP=30°,k=4,求 m的值;

(3)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若存在以P,O,A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含有30°且斜边为2的直角三角形,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k,m的值.

此题以直角三角形及外接反比例函数图象为基本图形,它来源于课本的目标与评定. 课本中的题目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且位置固定,求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而此题是已知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求如何固定位置;或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改变其摆放位置,求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此素材选择适合学生的视觉能力,它既符合课标、教材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深入与拓展,进行改编、创新.

(三)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变习材为学材

在试题命制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师生重视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因此,教师要足够重视教材的教学.在学生对教材理解过程中的困惑处设计试题,正面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学生完成全等三角知识学习后,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例3 如图4,在长方形ABCD中,BC=8,P为边BC的中点,连结AP,DP,试判断△AP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生1:△AP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

生2:△AP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

师:你认为谁的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完成此题探究后追问:若要使△AP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需要增加什么条件?这样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效变习题材料为学习材料.

(四)重视思维分析 变解题教学为例题教学

由于中考不仅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查,而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活动过程的考查.评价的导向功能对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原来的解题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例题教学.即重视例题的代表性、完备性,使例题出现在精心设计的探究问题中,学生在探究中作尝试性解答,从而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探究方法,发展思维.

例4 如图5,在△ABC中,∠C=90°,AC=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C边向点C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点以2cm/s的速度运动,已知P,Q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经过几秒钟后,△CPQ的面积等于8cm2?

(2)△CPQ的面积等于10cm2可能吗?请说明理由.

例5 如图5,在△ABC中,∠C=90°, AC=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C边向点C运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点运动,已知P,Q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若点P,Q的运动速度均为1cm/s,问经过几秒钟后,△CPQ的面积最大?并求当△CPQ的面积最大时AP的长.

(2)若点P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Q的运动速度为2cm/s,当P为边AC的中点时,△CPQ的面积仍为最大吗?

(3)若点P的运动速度为2cm/s,点Q的运动速度为5cm/s,当P为边AC的中点时,△CPQ的面积仍为最大吗?

(4)若点P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Q的运动速度为n(cm/s),当P为边AC的中点时,△CPQ的面积仍为最大吗?若△CPQ的面积仍为最大,求当△CPQ的面积最大时n的取值范围.

将例4的纯粹解题教学,改成例5的例题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

(五)重视多种思路的发现 让学生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在命制试题中,笔者发现命制者命制试题时,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给学生思维空间,往往一种题型会有多种解法,彰显数学教学对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题组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有坡度、有变化的练习题中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达到由授“鱼”到授“渔”的转变,让学生拥有思维优化的机会.

例6 如图6,已知△ABC为钝角三角形,画BC边上的高AD.

大家可能觉得此题很简单,只要延长BC,过点A用三角板画AD⊥BC,垂足为D.

但如果要求尺规作图,且增加条件∠B=30°,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刚开始有点疑惑,但很快想到以下画法.

(1)如图6,作∠BAD=60°,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D.

(2)如图7,以AB为半径作☉A,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再作∠BAE的角平分线交BE于点D.

聪明的你,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学生在努力思考、合作交流中,创新思维终于被激发出来,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等角度出发,又作出了以下5种不同的作法.

(3)如图8,以AC为半径作☉A,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再作CF的垂直平分线交CF于点D.

(4)如图9,作☉A,与直线BC分别交于点H,G,再作HG的垂直平分线交HG于点D.

(5)如图10,以AB为边作正三角形ABM,延长BC交AM于点D.

(6)如图11,分别以BA,CA为半径作☉B,☉C交于点N(异于点A),连结AN,交BC延长线于点D.

(7)如图12,以AB为直径作圆,交BC延长线于点D.

它符合学生成为研究者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在熟悉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二、命制试题的反思

要实现以上几点,教师的观念要有所改变. 首先,要有教的转变:教学内容由教材知识向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向由重教知识向教知识、方法并重转变.其次,要有学的转变:由学生被动地听、讲学习向主动自主探究学习转变;由向课本学习向课程资源学习转变.第三,要有教学认识的转变: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构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新型课堂,教师不再是蜡烛,而是明灯、航标,照亮学生指明方向,同时,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教学中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以上是笔者命制试题的真实过程与思考,愿与广大教师对试题命制课题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命制直角三角形例题
含30°角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5.2 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拼搭直角三角形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