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倡导“农民权利论”了
赵树凯
权利也许是更好的观察角度,包括经济的权利、社会的权利、政治的权利等等。或者说,农民是先进还是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是否应该有这样的权利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这是很重要的提法。在许多人看来,农民在政治上是保守的。翻检一些经典理论,这种“保守”已是定论。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降,关于农民保守的理论判断,同时也成为政治判断,成为国家政策的内在根据。因此,当政策安排遇到农民的不合作或者抵制时,宣传导向上总是对农民批评指责,实际工作中则对农民粗暴强制。这种指责和强制,在相当时期内成为国家处理与农民关系的基本态度。
但是,我们看到,改革的现实进程挑战甚至颠覆了传统的理论判断,起码,人们不能再笼而统之地动辄指责农民“保守”“落后”。检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剧变,于经济而言,农业家庭承包由农民开辟;于政治而言,村庄直接选举也由农民开辟;于社会而言,农民的诉求表达顽强而有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正在农民的抗争中发育。农民已经并正在继续展示巨大的历史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的改革。由此而言,农民不仅不是社会变革中的保守力量,而且是奋发有为的能动力量。
当下中国的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需要调整观察农民的基本思路,不应该总是用先进还是落后这样的视角去看农民,也不应该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其他社会群体。权利也许是更好的观察角度,包括经济的权利、社会的权利、政治的权利等等。或者说,农民是先进还是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是否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农民要求拥有土地,要求参与公共事务,要求享受同等的政府服务和社会保障,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是否可以拥有这样的权利。这里原本没有落后或者先进的问题。笔者认为,晚近以来,中国农民主张自己的权利,成为冲击既有制度体制的有生力量,或者说成为改革的推动者,这应该成为观察思考农民问题的重要角度。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农民保守论”需要做出理论的检讨批判。中国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民的改革,中国的农民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改革的农民。
在现实的改革进程中,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内在关系,集中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关系层面上。主要是:农民与高层政治的关系、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民与村庄自治的关系、农民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农民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换个角度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前阶段,国家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需要从这个层面做出具体而实在的努力,或者说是展开深刻有力的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关于农民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重要的不是结论或者观点本身,而是问题的充分提出和讨论的自由展开。在相当长时间里,在许多人看来,因为有了某种伟大的理论,因为有了某些伟大的人物,中国甚至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方向和重要问题,都在根本上解决了。但事情不是这样简单,起码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改革过程说明,许多所谓辉煌的思想、英明的人物往往是靠不住的,虽然他们的历史贡献必须尊重,但是,以为某种理论体系可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显然是过于天真了。本质上,将某些领袖人物神圣化,将某种思想或者理论神圣化,是对民众的愚弄。解决当下的问题,实现良好的未来发展,根本上需要依托民众自己的智慧和选择,需要更多的自由探索,需要更好的发挥创造,而不是自称高明的人物或者理论。让“思想冲破牢笼”,打破关于思想与理论的垄断,这才有利于有效地探索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种探索不应该成为特权,所有人都有参与探索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权力。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人)
责编/徐艳红 美编/李祥峰
●栏目负责人:刘建 ●联系方式:cvx555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