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

2014-11-28 07:10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0期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城镇化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搜集了从1998年到2007年的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倍差分法,得出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以及贸易、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在排除样本选择偏误和小样本偏误干扰的前提下,西部地区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较为显著地缩小了其城镇化率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即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了城镇化。最后文章提出今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在进出口贸易、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城镇化 倾向得分匹配 倍分法 自抽样

引言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同时该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在我国,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创造非农就业的源泉。城镇化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国农村改革的成效能够显著体现在城镇化上。城镇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不论从经济角度或是社会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西部地区城镇化将有助于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达到经济收敛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布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适应了当前背景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落后的现象,从二元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失。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缺乏相关的数理论证,来为西部大开发的中期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如果起到了促进作用,该作用强度如何?西部大开发对于反映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贸易经济、教育、卫生医疗是否也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具有促进作用,该作用强度又如何?鉴于此,本文将着重考察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效应,试图从城镇化进程角度来评价西部大开发的成效,同时探究西部大开发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背后的机制,并以此为依据,为西部地区城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目前,国外关于政策制定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很少,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问题。一些学者从微观角度入手得出:农村的多元化以及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民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Christiaensen et al,2013)。一些学者从管理角度入手,评估合理的城镇化管理对于土地、水资源以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Nanninga et al,2012)。大部分学者则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Young et al,2012)和水资源问题(Delgado,201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1)通过分析非洲和亚洲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取决于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的相关机构设置。二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总结。有关文献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城乡人口的变化特征,证实一个地区城镇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最初的人口密度以及农业人口的生产力(Michaels,2012)。也有文献从城市管理角度,搜集20世纪30年代的数据来研究美国电力等技术进步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Vitiello,2013)。三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城镇化与流行性疾病发生概率的关系(Guerra et al,2012)以及城镇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Scheffers et al,2012)。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也一直被广泛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城镇化。李宪印(2011)、黄祖辉(2011)从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三重身份分析了城镇化的重要性;吕园(2013)等从城市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究了城镇化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朱莉芬(2007)从土地角度出发,提出城镇化可以缓解耕地减少的问题;李海梅(2013)根据结构功能理论,提出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配置应从征地系统入手;农业部(2011)则指出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陈鸿彬(2003)根据指标评价的构建原则,筛选出反应经济、医疗、人民生活、社会进步4个子系统来评价城镇化水平。二是西部大开发。程燕(2012)、毛其淋(2011)、李国平(2013)从微观经济角度分别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于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和工业效益提升的作用;马栓友等(2003)、靳春平(2006)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贡献;杜莉等(2002)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根据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发展极”理论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的适用性问题。三是西部大开发与城镇化的关系。付传耀(2001)、李善同和刘勇(2001)研究了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发展城镇化应该注重的侧重点。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且这些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城镇化利远大于弊,但少有文章从政策的角度来探究政策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在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在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前提下,来探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同时研究西部大开发对于反映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教育、医疗卫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突破了半数水平,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城镇化率达到88%左右的水平,超过了多数发达国家。但是,在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城镇化发展“东快西慢”这种不平衡的状况较为明显。整体而言,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07年,东部地区平均城镇化率接近60%,而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endprint

在1998-2007年间,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1998-2000年,这之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缓慢,并且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第二阶段为2001-2007年,这之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增长幅度加大,逐渐赶超中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在2001年出现较快的增速,并逐渐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而2001年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落实的第一年。但是,直观得出西部大开发能够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结论并不科学,因为我们不能将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部归因于西部大开发,会有其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促进或者阻碍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下文中将采用相关实证分析排除干扰,来研究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

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自抽样方法(Bootstrap)来消除小样本偏误,在建立匹配的基础上,再采用倍分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来研究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

1.倾向得分匹配法。根据是否已经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本文将所研究的样本分为两种:激励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也就是处于西部的省份;控制组——没有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亦即中部或者东部地区的省份。要合理评估“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就需要控制住样本的选择过程中存在的样本选择偏误。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评估某一项政策效果时,只要能够找到与激励组尽可能相似的样本组成控制组,来与激励组作对比分析,那么样本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就可以被大大降低,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然而,在样本中寻找控制组的过程中,仅仅通过一种特征(如各省的GDP)往往不能够达到满意的匹配效果,因此,通过PSM,可以将多个特征浓缩为一个指标,该指标被称为倾向得分值(propensity score,PS值),从而使多元匹配得以顺利进行。PSM的分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为获取PS值,第二步为通过所得的PS值进行匹配,匹配的方法有三种,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是核匹配(kernel)。

2.双倍差分法。为了保证文章结论的可靠性,有必要采用双倍差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已经得到了激励组和控制组,在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激励组和控制组的差距仅由西部大开发政策造成。

倍分法的基本方程为:

(1)

其中,A3是本文最想获得的变量,因为A3反应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净效应,具体而言,如果A3为正并且显著,则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如果A3显著为负,则表示西部大开发对于城镇化的进程有阻碍作用。

(二)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研究方法,分别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作对比,来确定在和不同地区省份相比的情况下,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影响的显著性水平。

假设1: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能够有效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率。

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但是这并不影响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匹配效果,在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较好的满足共同支撑架设以及平衡性假设的前提下,可以得出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水平。

假设2: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样能够有效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率。

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逐渐缩小,黄启才等(200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为中西部地区的梯度差距较小,这就为较好的匹配效果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在较好的匹配前提下,同样可以得出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水平。

假设3: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要远高于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导致在匹配的过程中不满足共同支撑假设和平衡性假设,由于没有良好的匹配效果,在进一步的分析中,西部大开发政策不能够显著反映出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时间选取为1998-2007年,其中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0年3月开始实施,具体政策落实为2001年,所以本文将1998-2000年作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未实施期,而2001-2007年则作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期。

本文根据不同的假设,分别将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作为控制组,分别对比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本文的实验组选取了西部地区的省份,在此,以陕西、甘肃、新疆、宁夏、西藏、云南和四川为例。

在PSM的过程中,本文根据陈鸿彬在《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的指标,并且结合林毅夫在《解读中国经济》一书中所提出的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原因,分别选取了各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生产总值(perGDP)、进出口总额(import)、人均医疗床位数(pernumberbed)以及文盲率(lnknowledge)来作为配对过程中的指标。其中,各省份的GDP和人均GDP能够从宏观标准上为配对提供基础并反映该地区的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人均医疗床位数和文盲率则可以分别从经济贸易、医疗卫生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衡量城镇化水平。由于人均GDP是由GDP除以城镇人口得出,为了排除指标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本文未选取城镇化人口作为指标。同理,人均医疗床位数是由该地区总的医院床位数除以城镇人口得到。表1列示了总体样本中上述各项指标的基本统计量。

通过表1的描述性统计,本文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西部各省份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医疗床位数以及进出口总额等四个方面均落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时文盲率所占的比重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但是如果仅靠这些数据是无法判断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否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因此,应该基于以上指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选取与西部地区综合实力相似的,同时未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省份,运用双倍差分法来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结论。endprint

运用Collin检验来判别是否以上五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出,方差膨胀因子(VIF)小于10,亦即选取的指标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不对结果造成影响。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对假设1的检验结果——样本总体的平均激励效果(ATT)

本文首先进行对假设1的检验,在采用PSM之后,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匹配效果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可以直观得到,在匹配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倾向得分指数差距较大,呈现交叉趋势,通过PS值以及核匹配后,对照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PS值曲线的分布程度较为一致。

通过表3 可以看出,在通过匹配之后, χ2检验的值大大缩小,其值越小,说明匹配之后的差异越小,匹配效果越好。Pseudo R2的值由原来的0.471减小到了匹配之后的0.221,匹配之后缩小的Pseudo R2值,再一次说明了匹配之后差异的缩小。

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其平均激励效果(ATT)如表4所示。通过分析表4,可以看出,无论在匹配前还是匹配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lnratio)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也证明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呈现促进作用。此外,国内生产总值、文盲率、人均医疗床位数和进出口总额都较为显著。其中,无论在匹配前还是匹配后,西部大开发政策都能够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GDP、文盲率以及人均医疗床位数的差距,并保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在进出口额方面,西部大开发政策缩小了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并保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但是在人均GDP方面,西部大开发政策并不显著,本文认为原因在于相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导致经济增长被抵消。通过六个变量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人均医疗床位数,并降低该地区的文盲率,从而有效地促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对于假设2的检验效果——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的平均激励效果

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施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其平均激励效果(ATT)如表5所示。通过表5可以看出,与中部地区相比,无论在匹配前还是匹配后,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城镇化率同样呈现促进作用。此外,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GDP、人均GDP的促进作用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亦即在和中部地区相比的前提下,西部大开发政策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GDP和人均GDP的提高。文盲率虽然缩小了差距,但是并不显著,亦即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并未有效缩小西部地区的文盲率,人均医疗床位数的差距扩大,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本文认为这是由于,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速要高于医疗卫生投入增速。同时,该政策也并未提高西部地区的进出口额,本文认为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主导产业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小于中部地区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具有贸易优势。

本文在PSM的基础上,采用双倍差分法来分析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从政策实施前的3.265上升为政策实施后的3.624,增加了0.359,同期中部地区的城镇化从3.512上升为3.716,仅仅上升了0.204,双次做差的结果为0.154,可以理解为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西部大开发缩小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并且该作用效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三)对于假设3的检验效果——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对比的平均激励效果

通过与东部地区进行匹配,城镇化率在匹配后并不显著。此外,除了GDP和进出口额在10%水平上显著外,其他指标均不显著,为了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再次采用双倍差分法来研究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表7可以得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从政策实施前的3.197上升为政策实施后的3.648,增加了0.451,同期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从政策实施前的3.893上升为政策实施后的4.047,仅仅增加了0.154,亦即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对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该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本文认为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资源禀赋要远多于西部地区,导致在匹配过程中不满足平衡性假设,匹配效果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政策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显著。

实证结论及建议

本文针对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做了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显示,在分别与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相比的前提下,西部大开发政策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并且保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

在本文数据的描述性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不论是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额,还是代表卫生医疗发展程度的人均床位数和代表教育文化程度的文盲率等,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也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可以得到,通过加快提高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改善进出口贸易额、人均医疗床位数,降低文盲率,可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做到:

(一)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育问题因其影响长远,所以不被发觉,但是这并不说明其不重要。教育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最有力措施之一(林毅夫,2012),因此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此外,对于教育的投资应主要集中在中小城镇,因为,同样一元钱投资在大城市的教育,与同样的一元钱投资在中小城镇的教育,二者相比而言,后者所产生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前者。endprint

(二)提高卫生医疗水平

西部地区欠发达,人均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镇化进程。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有利于提高该地区人民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三)充分吸引外资的进入

充分吸引外资的进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及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就业岗位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城市来工作,这就为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基础和人力资本。此外,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氛围,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促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同时,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原因在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力,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场所和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宪印.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1(8)

2.黄祖辉.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农村经济,2011(6)

3.吕园.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应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7)

4.朱莉芬.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2)

5.李海梅.城镇化进程中征地运行机制分析与重构—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3(4)

6.“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

7.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经纬,2003(5)

8.程燕.西部大开发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9.毛其淋.西部大开发有助于缩小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吗[J].经济经纬,2011(9)

10.李国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3(4)

11.马栓友.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3(5)

12.靳春平.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四川为例[J].财经科学,2006(6)

13.杜莉.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经济学研究[J].经济师,2002(11)

14.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1(8)

15.付传耀.西部大开发中的城镇化问题—遵义市城镇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5)

16.黄启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2(7)

17.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二)提高卫生医疗水平

西部地区欠发达,人均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镇化进程。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有利于提高该地区人民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三)充分吸引外资的进入

充分吸引外资的进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及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就业岗位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城市来工作,这就为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基础和人力资本。此外,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氛围,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促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同时,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原因在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力,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场所和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宪印.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1(8)

2.黄祖辉.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农村经济,2011(6)

3.吕园.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应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7)

4.朱莉芬.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2)

5.李海梅.城镇化进程中征地运行机制分析与重构—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3(4)

6.“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

7.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经纬,2003(5)

8.程燕.西部大开发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9.毛其淋.西部大开发有助于缩小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吗[J].经济经纬,2011(9)

10.李国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3(4)

11.马栓友.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3(5)

12.靳春平.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四川为例[J].财经科学,2006(6)

13.杜莉.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经济学研究[J].经济师,2002(11)

14.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1(8)

15.付传耀.西部大开发中的城镇化问题—遵义市城镇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5)

16.黄启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2(7)

17.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二)提高卫生医疗水平

西部地区欠发达,人均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镇化进程。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有利于提高该地区人民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三)充分吸引外资的进入

充分吸引外资的进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及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就业岗位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城市来工作,这就为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基础和人力资本。此外,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氛围,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促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同时,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原因在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力,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场所和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宪印.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1(8)

2.黄祖辉.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农村经济,2011(6)

3.吕园.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应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7)

4.朱莉芬.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2)

5.李海梅.城镇化进程中征地运行机制分析与重构—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3(4)

6.“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

7.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经纬,2003(5)

8.程燕.西部大开发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9.毛其淋.西部大开发有助于缩小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吗[J].经济经纬,2011(9)

10.李国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3(4)

11.马栓友.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3(5)

12.靳春平.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四川为例[J].财经科学,2006(6)

13.杜莉.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经济学研究[J].经济师,2002(11)

14.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1(8)

15.付传耀.西部大开发中的城镇化问题—遵义市城镇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5)

16.黄启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2(7)

17.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部大开发城镇化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广西乐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