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岭峰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84的内容。从单元要求来看,使学生在初步了解钟面(或表面)基本构成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不过,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钟表是一种复杂的度量工具,钟面构成也比较复杂,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当然,关于钟表学生又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比如,学生知道钟表是一种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钟面一般有12个数字,还有一根长的针和一根短的针,有学生甚至还知道有第三根细的、走起来比较快的针。又因当今手机、电脑、电子计时器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对电子计时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电子计时所显示的时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整时的认、读、写等活动,认识钟面上时针、分针的功能,积累认读整时的经验,建构起钟面的表象,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材将此内容又分为三部分加以呈现:“主题图”结合小朋友起床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感知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对钟表是记录时间的生活经验,同时呈现钟面计时和电子计时两种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接着以8时、3时、6时等三个时刻的认读,引导学生关注“整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形成初步的“整时”的直观表象;教材“做一做”则通过“小明的一天”,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明在几个典型时刻“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更好地建立时间感。
二、 教学目标设定
1.结合“画一画”,使学生认识钟面的基本结构,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12个数等一些基本元素。
2.结合“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整点”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积累丰富的整时认读经验,形成较清晰的整时认识模型。
3.结合“说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相应的生活事件,与特定时刻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生活材料引入,画出钟面,初步感知钟面的基本结构。
(1)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
(2)提出任务,尝试完成。
师:这些各式各样的钟面,有什么用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
学生独立完成。
(3)有层次地组织反馈交流,体会钟面的结构。
层次一:反馈画得较为完整的钟面图(即有时针、分针和相关数),初步感知钟面的构成。
师:你画了什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追问一:这个钟面能用来看时间吗?为什么?
追问二:长针是什么针?短针又是什么针?(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名称,则可直接告知。)
层次二:呈现同样画得比较完整的钟面图,巩固认识。
层次三:反馈画得不太完整的钟面图。
师:这个钟面能用来看时间吗?缺了什么?
组织学生修改、补充,以再次巩固认识。
(4)小结整理,形成共识。
师:一个能够用来看时间的钟面,一般要有哪些东西?(时针、分针和12个数)
设计意图:对钟面的感知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以观察欣赏形状各异的钟面引入,有激趣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画一个钟面,则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多样中找出基本要素,从而对钟面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这样的活动设计,一则能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二来也能引发学生思考,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起点。
2.认读钟面时刻,比较归纳,形成整时认读的初步经验。
(1)初次认读,体会要点。
师:在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上,你会看时间吗?好,那就请你试着认认下面的钟面是几时?(呈现一个4时的钟面)
师:你是怎样看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2,是4时。
师:你会记下这个时间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记录4时。反馈交流后,得出:4时可写作:4:00。
(2)再次认读,巩固方法。
呈现以下两个钟面,请学生认读,并记录。
学生自主完成后,反馈交流。重点抓住:是几时?怎样看的?怎样记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是8时,记作8:00;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是3时,记作3:00。
(3)小结归纳整时的认读方法,并结合学生前面所画的一些整时图,加以巩固认读。
设计意图:对整时的认读,学生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已会的学生的经验,交流认读方法,发挥这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同时,将整时认读与电子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学,同步推进,强化了时间学习的整体性,也为后续从电子计时想象钟面计时作准备。
3.根据电子计时,想象钟面,建立多种经验的联接网络。
师:同学们对钟面上的时间已经很会看了。真棒!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钟是这样的(呈现下图)。这个钟面上显示的时间是几时?如果在一般钟面上,它的时针和分针又分别是怎样的位置呢?
先请学生口头表述,再要求在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
引导小结:7时,时针应该指着7,分针指着12。
呈现两个特殊的时间(下图),请学生先想象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再想象两根针所组成的图形。
师:在钟面上,这两个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怎样的?你能用手指来比划一下吗?
设计意图:从电子计时想象钟面计时中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不仅是学生认读时间技能巩固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习目标扩展的典型体现。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钟表面的结构,而且还能够认识整时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5.练习。
完成课本P.85“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要求完成后,重点讨论交流:两个9时小明分别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样?
想象思考:中午11时,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
晚上11时,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又在做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场景,认读不同时间,借助具体事件建立时间表象,积累多元信息的支撑经验,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认识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同时,在故事中唤起学生对一天24时的感知,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84的内容。从单元要求来看,使学生在初步了解钟面(或表面)基本构成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不过,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钟表是一种复杂的度量工具,钟面构成也比较复杂,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当然,关于钟表学生又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比如,学生知道钟表是一种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钟面一般有12个数字,还有一根长的针和一根短的针,有学生甚至还知道有第三根细的、走起来比较快的针。又因当今手机、电脑、电子计时器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对电子计时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电子计时所显示的时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整时的认、读、写等活动,认识钟面上时针、分针的功能,积累认读整时的经验,建构起钟面的表象,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材将此内容又分为三部分加以呈现:“主题图”结合小朋友起床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感知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对钟表是记录时间的生活经验,同时呈现钟面计时和电子计时两种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接着以8时、3时、6时等三个时刻的认读,引导学生关注“整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形成初步的“整时”的直观表象;教材“做一做”则通过“小明的一天”,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明在几个典型时刻“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更好地建立时间感。
二、 教学目标设定
1.结合“画一画”,使学生认识钟面的基本结构,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12个数等一些基本元素。
2.结合“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整点”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积累丰富的整时认读经验,形成较清晰的整时认识模型。
3.结合“说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相应的生活事件,与特定时刻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生活材料引入,画出钟面,初步感知钟面的基本结构。
(1)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
(2)提出任务,尝试完成。
师:这些各式各样的钟面,有什么用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
学生独立完成。
(3)有层次地组织反馈交流,体会钟面的结构。
层次一:反馈画得较为完整的钟面图(即有时针、分针和相关数),初步感知钟面的构成。
师:你画了什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追问一:这个钟面能用来看时间吗?为什么?
追问二:长针是什么针?短针又是什么针?(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名称,则可直接告知。)
层次二:呈现同样画得比较完整的钟面图,巩固认识。
层次三:反馈画得不太完整的钟面图。
师:这个钟面能用来看时间吗?缺了什么?
组织学生修改、补充,以再次巩固认识。
(4)小结整理,形成共识。
师:一个能够用来看时间的钟面,一般要有哪些东西?(时针、分针和12个数)
设计意图:对钟面的感知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以观察欣赏形状各异的钟面引入,有激趣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画一个钟面,则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多样中找出基本要素,从而对钟面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这样的活动设计,一则能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二来也能引发学生思考,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起点。
2.认读钟面时刻,比较归纳,形成整时认读的初步经验。
(1)初次认读,体会要点。
师:在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上,你会看时间吗?好,那就请你试着认认下面的钟面是几时?(呈现一个4时的钟面)
师:你是怎样看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2,是4时。
师:你会记下这个时间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记录4时。反馈交流后,得出:4时可写作:4:00。
(2)再次认读,巩固方法。
呈现以下两个钟面,请学生认读,并记录。
学生自主完成后,反馈交流。重点抓住:是几时?怎样看的?怎样记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是8时,记作8:00;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是3时,记作3:00。
(3)小结归纳整时的认读方法,并结合学生前面所画的一些整时图,加以巩固认读。
设计意图:对整时的认读,学生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已会的学生的经验,交流认读方法,发挥这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同时,将整时认读与电子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学,同步推进,强化了时间学习的整体性,也为后续从电子计时想象钟面计时作准备。
3.根据电子计时,想象钟面,建立多种经验的联接网络。
师:同学们对钟面上的时间已经很会看了。真棒!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钟是这样的(呈现下图)。这个钟面上显示的时间是几时?如果在一般钟面上,它的时针和分针又分别是怎样的位置呢?
先请学生口头表述,再要求在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
引导小结:7时,时针应该指着7,分针指着12。
呈现两个特殊的时间(下图),请学生先想象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再想象两根针所组成的图形。
师:在钟面上,这两个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怎样的?你能用手指来比划一下吗?
设计意图:从电子计时想象钟面计时中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不仅是学生认读时间技能巩固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习目标扩展的典型体现。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钟表面的结构,而且还能够认识整时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5.练习。
完成课本P.85“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要求完成后,重点讨论交流:两个9时小明分别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样?
想象思考:中午11时,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
晚上11时,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又在做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场景,认读不同时间,借助具体事件建立时间表象,积累多元信息的支撑经验,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认识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同时,在故事中唤起学生对一天24时的感知,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84的内容。从单元要求来看,使学生在初步了解钟面(或表面)基本构成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不过,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钟表是一种复杂的度量工具,钟面构成也比较复杂,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当然,关于钟表学生又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比如,学生知道钟表是一种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钟面一般有12个数字,还有一根长的针和一根短的针,有学生甚至还知道有第三根细的、走起来比较快的针。又因当今手机、电脑、电子计时器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对电子计时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电子计时所显示的时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整时的认、读、写等活动,认识钟面上时针、分针的功能,积累认读整时的经验,建构起钟面的表象,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材将此内容又分为三部分加以呈现:“主题图”结合小朋友起床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感知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对钟表是记录时间的生活经验,同时呈现钟面计时和电子计时两种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接着以8时、3时、6时等三个时刻的认读,引导学生关注“整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形成初步的“整时”的直观表象;教材“做一做”则通过“小明的一天”,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明在几个典型时刻“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更好地建立时间感。
二、 教学目标设定
1.结合“画一画”,使学生认识钟面的基本结构,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12个数等一些基本元素。
2.结合“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整点”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积累丰富的整时认读经验,形成较清晰的整时认识模型。
3.结合“说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相应的生活事件,与特定时刻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生活材料引入,画出钟面,初步感知钟面的基本结构。
(1)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
(2)提出任务,尝试完成。
师:这些各式各样的钟面,有什么用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
学生独立完成。
(3)有层次地组织反馈交流,体会钟面的结构。
层次一:反馈画得较为完整的钟面图(即有时针、分针和相关数),初步感知钟面的构成。
师:你画了什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追问一:这个钟面能用来看时间吗?为什么?
追问二:长针是什么针?短针又是什么针?(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名称,则可直接告知。)
层次二:呈现同样画得比较完整的钟面图,巩固认识。
层次三:反馈画得不太完整的钟面图。
师:这个钟面能用来看时间吗?缺了什么?
组织学生修改、补充,以再次巩固认识。
(4)小结整理,形成共识。
师:一个能够用来看时间的钟面,一般要有哪些东西?(时针、分针和12个数)
设计意图:对钟面的感知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以观察欣赏形状各异的钟面引入,有激趣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画一个钟面,则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多样中找出基本要素,从而对钟面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这样的活动设计,一则能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二来也能引发学生思考,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起点。
2.认读钟面时刻,比较归纳,形成整时认读的初步经验。
(1)初次认读,体会要点。
师:在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上,你会看时间吗?好,那就请你试着认认下面的钟面是几时?(呈现一个4时的钟面)
师:你是怎样看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2,是4时。
师:你会记下这个时间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记录4时。反馈交流后,得出:4时可写作:4:00。
(2)再次认读,巩固方法。
呈现以下两个钟面,请学生认读,并记录。
学生自主完成后,反馈交流。重点抓住:是几时?怎样看的?怎样记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是8时,记作8:00;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是3时,记作3:00。
(3)小结归纳整时的认读方法,并结合学生前面所画的一些整时图,加以巩固认读。
设计意图:对整时的认读,学生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已会的学生的经验,交流认读方法,发挥这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同时,将整时认读与电子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学,同步推进,强化了时间学习的整体性,也为后续从电子计时想象钟面计时作准备。
3.根据电子计时,想象钟面,建立多种经验的联接网络。
师:同学们对钟面上的时间已经很会看了。真棒!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钟是这样的(呈现下图)。这个钟面上显示的时间是几时?如果在一般钟面上,它的时针和分针又分别是怎样的位置呢?
先请学生口头表述,再要求在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
引导小结:7时,时针应该指着7,分针指着12。
呈现两个特殊的时间(下图),请学生先想象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再想象两根针所组成的图形。
师:在钟面上,这两个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怎样的?你能用手指来比划一下吗?
设计意图:从电子计时想象钟面计时中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不仅是学生认读时间技能巩固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习目标扩展的典型体现。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钟表面的结构,而且还能够认识整时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5.练习。
完成课本P.85“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要求完成后,重点讨论交流:两个9时小明分别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样?
想象思考:中午11时,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
晚上11时,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又在做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场景,认读不同时间,借助具体事件建立时间表象,积累多元信息的支撑经验,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认识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同时,在故事中唤起学生对一天24时的感知,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