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支持理论下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预防

2014-11-28 08:06曲伶俐
法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性农民工犯罪

曲伶俐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的负产品,弱势群体犯罪尤其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既需要动用刑法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刚性保护,更要开启社会支持网络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根本保护,并以积极的刑事政策为指导,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有效地预防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

一、社会支持与犯罪生成的关系

(一)社会支持理论内涵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病学文献,之后,社会支持一词渐被运用于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甚至犯罪学领域中。但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理论视角不同,社会支持的内涵各有差异。国外研究者多以社会支持内容和社会支持手段为研究视角。如韦尔曼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五项;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分为归属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四项;卡纳特和罗素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等。在支持手段上强调社会网络的构成及社会网络怎样为个人提供社会支持上面。①参见刘祖云:《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香港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国内研究者有的从最广义角度定义社会支持,即指来自个体之外的各种帮助或服务。但更多的则从支持主体、客体、支持内容等方面界定社会支持概念,尤其是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以来,社会支持几乎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专利,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笔者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社会支持者向社会性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或服务。

(二)社会支持对犯罪生成的影响

从犯罪学角度提出社会支持理论的,当属美国著名的犯罪学家弗兰西斯·卡伦。卡伦深入分析了在犯罪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控制理论后,明确指出该理论对社会支持作用的忽视;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人人都有犯罪动机这一性恶论,忽视人有给予社会支持的利他性和接受社会支持的需要;强调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对预防和降低犯罪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支持对犯罪的直接影响。①参见于阳:《重视社会支持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载《现代管理》2012年第2期。为此,卡伦详细讨论了社会支持如何影响犯罪,并提出了14个命题:(1)由于较少的社会支持,美国比其他工业化国家有更高的犯罪率;(2)一个社区的社会支持越低,该社区的犯罪率就会越高;(3)家庭支持越多,其成员的犯罪可能性就越低;(4)一个人得到社会网络的支持越多,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5)社会支持降低犯罪压力的影响;(6)在人的生命里程中,社会支持增加人们抵抗犯罪影响的可能性;(7)社会支持缺乏感与卷入犯罪可能性成正比;(8)提供社会支持降低提供者本人犯罪的可能性;(9)当支持守法的力量超过支持犯罪的力量时,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10)社会支持是有效社会控制的前提条件;(11)一个支持者的司法矫正系统有助于降低犯罪;(12)社会支持导致更有效的警务;(13)社会支持降低犯罪受害的可能性;(14)社会支持减少犯罪受害者的心灵创伤。②参见曹立群、任昕:《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根据卡伦的论证,社会支持高低与犯罪的可能性成反比,因此,社会支持不仅对预防和减少犯罪起到直接的作用,而且也会影响社会控制从而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产生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支持在预防、降低犯罪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1)社会支持具有缓冲器的功能;(2)社会支持可以培养人的利他观念或行为;(3)社会支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向;(4)社会支持是社会控制有效性的前置条件;(5)给予社会支持也可以减少犯罪的可能性。③参见曹立群、任昕:《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5页。卡伦的这一研究,为预防与控制犯罪提出了新的研究途径,开启了学者们对犯罪研究的新思路,不再仅关注于事后的惩罚为主的社会控制,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为指导,注重于事先预防为主的社会支持。对于由于社会和体制的原因而产生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犯罪,更应该加大各种社会支持的力度,增强社会性弱势群体抵抗犯罪影响的可能性。

二、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现状

(一)社会性弱势群体界定

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由于研究的目的和角度不同,学者们对弱势群体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将弱势群体定义为:由于生理性原因和社会原因,在社会地位、财富分配、政治权力行使、法律权利享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以及在发展方面潜力相对匮乏的人群。④曲伶俐等:《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就陷入弱势的原因而言,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过去的弱势群体仅指生理性弱势群体,现在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更侧重社会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社会性或体制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农民、农民工、无业人员等。我国当前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呈现出数量较为庞大、物质生活极其贫困、遭遇种种歧视、权益受损等现状,并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上升,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激增等现象。

(二)我国当前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现状

根据笔者深入山东省六个法院、检察院的实证调研以及山东省四个监狱发放1200余份的调查问卷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1、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从下列表1-4显示的调查数据可知:农民工犯罪、无业人员犯罪案件数、人数分别占当年总案件数和犯罪人数较高的比例,而且还处于上升的趋势,即近几年,城镇及相对发达地区农民工犯罪人数所占当年总犯罪人数的比例高达80%以上,无业人员为60%左右;而同期全国农民工犯罪人数占当前犯罪比例最高为8.4%,无业人员犯罪人数所占当年总犯罪人数的比例为30%左右。表明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表1 山东省滨州市某县检察院统计数据

表2 最高人民法院农民工犯罪统计数据

表3 济南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情况统计数据

表4 最高人民法院无业人员犯罪统计数据

2、犯罪主体上,犯罪年龄分布较广,但31—45岁区域内分布相对集中;且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居多。①该部分基于笔者对山东省三个监狱的调研结果。

3、犯罪类型上,侵犯财产犯罪居多,以抢劫和盗窃为主。据2002年学者的统计,实施抢劫的城市无业犯罪人占24.1%(以城市人口犯罪为基数,笔者注),实施盗窃的城市无业犯罪人占18.1%,两者合计占42.2%。而在农村进城的闲散人员里,实施抢劫的占44.4%(以农村进城闲散人员为基数,笔者注),实施盗窃的占38.9%,两者合计占83.3%。②丛梅:《城市社区无业闲散人员犯罪问题研究》,载《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3期。

4、行为方式上,暴力化倾向严重。暴力化倾向日趋严重,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暴力犯罪的持续上升、重大案件上升幅度大都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倾向的新变化。出于对消费的欲求和对财产强烈的占有欲,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和伤害等犯罪达到目的。③青岛新闻网:《农民工罪犯26岁以下占九成,性侵害犯罪难避免》,载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9-11/09/content8197488.htm。

5、主体结构上,共同作案,团伙犯罪突出。据学者2002年的统计,73.1%的闲散人员实施的犯罪是共同犯罪,其中有38.8%为集团犯罪,比重均高于其他职业群体。①丛梅:《城市社区无业闲散人员犯罪问题研究》,载《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3期。

三、社会支持缺乏对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缺乏对贫困农民犯罪的影响

我国的贫困农民主要有三部分人构成:一是因天灾人祸陷入贫困的农民家庭,主要指“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和“因灾致贫”的家庭;二是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三是失地农民。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11月16日发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的变化,将全国农村扶贫标准从2000年的865元人民币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人民币。以此标准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标准是每人每天的收入低于1美元或者2美元,如果按照1美元计算,相当于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人民币。如果按照这个国际标准,我国依然有数量较多的贫困农民。另外,我国已经约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还是较为庞大的,②参见胡鞍钢:《二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载《人民日报》2003年9月22日。这里仅指绝对贫困,尚不包括相对贫困。③世界银行的看法是其收入少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1/3,便属于相对贫困。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④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指出,占中国家庭总数10%的最富裕家庭财产总额与同样占中国家庭总数10%的最贫困家庭财产总额之比,已由2004年时的32倍进一步扩大至2009年时的40倍。参见《消除绝对贫困勿忘相对贫困》,载《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10期。必然导致相对贫困群体的增多,且会形成一个代际传递的持续性贫困群体。相对贫困带给贫困人群的不平等感、压抑和愤懑比绝对贫困更强烈,也比绝对贫困更容易使人犯罪。有学者对香港1971-1991年的发展进行研究表明:香港经过20年发展,其绝对贫困问题越来越小,但是由于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贫富差距被拉大,犯罪的数量不仅没有随着香港经济发展而降低,相反越来越突出。⑤参见翟中:《地位、途径与治理:当代中国社会引发犯罪的经济因素分析》,载 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pkID=10526。虽然贫困与犯罪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但贫困是诱发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消除贫困尤其是前述三种贫困,农民主要依赖社会的支持。我国目前对贫困农民的支持,只局限于针对绝对贫困农民的扶贫,不仅支持项目单一,资助标准较低,而且缺少配套的社会服务,更未惠及相对贫困农民,可以说,社会支持不足是引发包括贫困农民在内的贫困群体犯罪的社会原因之一。

(二)社会支持缺乏对农民工犯罪的影响

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据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9800万,是1990年1500万的6倍以上。截至2007年,中国农民工的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超过了农村人口的1/5。⑥参见韩俊:《当前的“三农”形势》,载《农民日报》2007年12月21日。虽然从职业上看农民工所从事的已经不再是农业生产,但在身份上,他们依旧是农民。这种职业与身份的差异导致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和工业劳动者的群体,并被排斥在国家特有的面向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补贴、劳动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农民工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诸多方面遭遇着种种不平等待遇,他们的许多合法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障,还要忍受现代社会的歧视。农民工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工资收入少、社会地位低,主要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苦、脏、累、险、毒的工作。不仅他们受到歧视,他们的下一代在城市中也经历着种种不公平待遇。很多城市将农民工子女排除在公立学校之外,收费高、没有城市户口成为农民工子女求学的主要障碍。⑦参见李学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国家在农民工的管理上也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因为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职业稳定性差,是属于失控状态的边缘人口,一切行为都处于失控状态,与社会的联系也处于任意和自由状态。当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镇居民所特有的社会支持制度得不到惠及,情感支持得不到满足时,极易造成他们心里失衡,相对剥夺感加重,从而引发刑事犯罪。因此,社会支持缺乏也是促使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之一。

(三)社会支持缺乏对失业人员犯罪的影响

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也通称无业人员。《失业保险条例》所指失业人员只限定为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失业人员是城市中新生的弱势群体,因为失业就意味着失去基本的经济来源。而失业者大多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失去工作,他们就失去了工资和单位的福利待遇,全家都会陷入贫困之中。城镇失业者要承受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子女教育费、医疗费上涨等压力。①曲伶俐等:《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统计资料和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对人的行为影响极大,长时间的持续失业,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人犯罪。2008-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某区无业人员犯罪人所占比例分别高达69.2%、72.6%和70%;全国无业人员犯罪人所占比例分别高达27.3%、28.7%和29.5%,可以说,失业成为新时期犯罪率上升的催化剂。为预防和减少下岗失业人员犯罪,社会支持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我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明显不足,不仅没有形成政府支持、群体支持、个体支持的多元化支持主体,而且在支持内容上也缺乏多面性,最多关注最低经济上的援助,忽视再就业培训、工作机会的提供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服务,导致失业者成为长期的失业者和贫困者。因此,社会支持缺乏也是催生下岗失业人员犯罪的社会原因之一。

四、构筑社会支持网络以预防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

前述分析表明,社会支持缺乏已成为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重要的社会因素。因此,要预防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需要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而社会支持网络的构筑则是正途。社会网络通常指社会成员与其他成员间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一种多重的社会关系,它是行动者之间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体系。②陈世伟、周凯艳:《论中国社会转型期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关于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不同,有的注重于支持过程的研究,有的则注重支持网络的关系、结构、模式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于支持主体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指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从支持内容到支持方式与保障,多位一体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包括社会支持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支持客体的多元化、社会支持内容的多面化、社会支持方式的多层化、社会支持保障的制度化、社会支持模式的互动化。预防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关键在于加强这六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支持主体的多元化,是指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应来自各个层面。尽管理论厘定与实践探索不一,通常指政府支持、群体支持和个体支持的关系网络。政府支持既包括政府理念支持、政府立法支持,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组成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在我国民间团体或组织尚不健全,个体支持有限的状况下,应强化政府支持的责任意识,发挥其主导地位。群体支持是指非政府团体或组织提供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工作单位提供的群体支持;群众团体(工会、妇联、共青团)提供的群体支持;海外组织提供的群体支持;慈善组织提供的群体支持;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的群体支持等。③转引自汪明亮:《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基于西方社会支持理论的分析》,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个体支持包含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来自家庭成员和亲戚方面的个体支持;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来自邻居、同乡等方面的个体支持;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源于同事、同学、战友方面的个体支持;以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为基础的来自实业家、富裕阶层成员、宗教、慈善人士、志愿者和乐善好施的普通百姓的个人支持。④同③

2、社会支持客体的多元化,是指社会支持的接受者应尽可能涉及多个层面。通常认为社会支持的接受者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弱势群体,但在弱势群体的分类上又存在差异。笔者根据陷入弱势原因,将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就社会支持的客体来说,应该包括这两类弱势群体。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社会支持的客体特指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农民、农民工、无业人员等。

3、社会支持内容的多面化,是指社会支持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具体可表现为:政府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倾斜、经济援助、就业培训、再就业促进、社区服务、工作机会提供、心里辅导、情感支持。社会支持内容越丰富,越有助于缓解受助者的生活和心里压力,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4、社会支持方式多层化,是指社会支持方式具有差异性。主要有:(1)应急性支持,如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而给予的紧急救援;(2)制度性支持,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3)定期的周期性支持,如相关单位和团体、组织节假日的送温暖;(4)个性化支持,即根据受助方的需求意愿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目前我国在个性化支持方面远远不够。

5、社会支持保障制度化,是指社会支持保障应立法化和制度化。主要有:(1)立法保障,如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贫困群体、农民工、无业人员等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人格权、生存权、发展权受国家保护”;同时制定社会性弱势群体保护的专门性部门法;(2)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综合性的保障制度、教育法律制度;(3)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4)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职业培训制度以及再就业促进制度;(5)完善司法救助程序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6)完善执法机制,等等。

6、社会支持模式互动化,是指社会支持模式由单向的支持者救助向支持者与接受者双向的互动,最终实现接受者自强的运作过程。这种互动既指支持主体间要互相沟通,有效整合资源,降低支持成本,发挥支持效果,避免重复性支持,或是支持不足;亦指支持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互动,支持者不是单向式的给予,而是激发受助者的摄取能力,通过就业培训、再就业促进、提供工作机会等,培养接受者的自强能力。有学者对社会支持网络的互动模式做出了设计:从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开始,通过支持与被支持双方的平等互动,使弱势群体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网。其思路和过程为: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形成互相联系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效能——传递社会支持,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被支持方通过网络摄取各种社会资源——被支持方自主开展互助与自助,解决自身问题。①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总之,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社会支持缺乏也是影响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对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仅以一种外在的、被动的、事后的消极刑事政策为指导,关注其事后的惩罚,是不利于有效预防和遏制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必须以一种内在、主动的、事先的积极刑事政策为指导,注重其事先的预防,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因此,社会支持网络的构筑则成为了必要的途径。

猜你喜欢
社会性农民工犯罪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Televisions
什么是犯罪?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