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美嘉,牟为姣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多模态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影响的研究
吕美嘉,牟为姣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传统的“黑板—课本”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该文将多模态理论引入大学英语阅读中,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多模态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说明多模态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这种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输入法手段,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比单一的语言讲解更深入,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和从整体上建构语篇意义的能力。研究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教学法层面的启迪。
多模态教学模式;阅读能力;英语教学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各个层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一篇内容连贯的课文往往被肢解为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荡然无存。学生也只对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语言知识感兴趣,死记硬背孤立的语言要素,忽略对于整体语境的把握,因而在阅读理解中经常犯识词却不知意的错误,虽然有时令人捧腹,但更发人深思。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语言不再是意义唯一的表达手段,除语言之外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如绘画、音乐、动作等,也是意义表达的源泉。非语言符号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与语言符号共同生成意义。它突破了传统语篇分析孤立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把对语篇的研究扩展到了除语言之外的图像、颜色、字体等其他意义表达的模态符号,关注它们在语篇中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学科,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1]。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开始从传统的“黑板—课本”这一单一模态教学转向多模态教学。本文主要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将多模态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研究学者Kress和Leeuwen在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传统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模态话语”这一概念[2]。他们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思想拓展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奠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我国学者顾日国将多模态理论定义为“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3]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一个多模态文本就是一段关于某项多模态活动的含音频的视频流。对这样的文本进行分析就构成多模态文本分析。一个多模态文本的逻辑媒介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视频文件,其物理媒介可以是VCD,或DVD,或硬盘上的物理空间。
国外早已有学者从事多模态教学研究。新伦敦小组开辟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先河,他们提出了“多元读写”这一概念,主张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义,“以帮助学生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挑战”[4]。Stein强调多模态教学法,认为多模态教学法突出了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的不可分割性[5]。Royce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材、其它教学资源以及电脑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视觉的、语言的和其它模态来帮助学生发展多模态交际能力。他通过对一篇题为“水循环”的多模态课文的分析,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方法论”,并将其用于读、写、听、说和词汇教学中[6]。Jewitt观察了教师使用互动白板时对节奏、多模态和互动性的资源分配,分析了互动白板语篇设计和教学原则,探讨课堂教学中多模态读写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的关系[7]。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多模态与教学关系的研究。顾日国讨论了多媒体和多模态学习概念差异,建构了两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模型。胡壮麟在分析一次PPT演示竞赛的作品时指出语言学习中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多种感官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张德禄分析了多模态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将Halliday的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应用与外语教学中[8]。谢蓉蓉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网络课程、“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提出多模态虚拟课程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模式进行前瞻性的、全新的理论探讨[9]。以上的研究主要从研究者的教学经验出发,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但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的英语阅读效果究竟如何却不得而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展开实证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的关注点:(1)多模态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的理解和记忆是否有效;(2)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什么启示。
笔者依据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3 年9-12月在自己所担任的两个平行教学班进行实验。两个班均属同一院系,其中一班为C组(控制组),另一班为E组(实验组),参加人数以自然班为单位,C组42人,E组46人。新生入学之初已参加了英语分级测试,两个班同属于正常教学班,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阅读能力。笔者在平时接触和课堂观察中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式和习惯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两个班级中均有少数体育保送生,鉴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同其他学生相差较大,经常比赛不能正常参与课堂教学,为确保研究正常进行,本次实验并未包括此类学生。参加实验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相当,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大,理论上不会影响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本次实验包括两次阅读测试和为期3个月的英语阅读教学。前测主要用来测试C组和E组在实验前的英语阅读水平。后测主要测试多模态教学是否会对E组学生的阅读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实验所使用的阅读材料来自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教师用书),第四册。为了方便数据收集,两篇文章均按意义单位解析(能够完整表达一个命题内容的结构为一个意义单位)。其中 A Terrible Disease用于前测,共387个单词,包括38个意义单位;另一篇The Hospital Window共344个单词,包括23个意义单位,用于后测。
笔者按照多模态理论要求将课文制作成含有图片、音频、视频和超链接的多模态语篇用于E组教学,而C组学生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以课文How Our Memory Works为例说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活动。
步骤一: 课前热身活动
课前热身活动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笔者通过图片、文字和音频向学生展示关于四位名人的记忆力的故事。四个故事分别是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背出自己的名作《鼓手的命运》;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小说《魔力》全部背出;爱迪生幼年在校读书,老师命他背书,他从没有好好背出过一次;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乘火车出门,查票时翻遍了所有的口袋也没能找到车票。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四个人的图片,引导学生确认图片中的人物。然后通过播放音频和相关文字讲述关于四个人记忆力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记忆力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
步骤二:篇章阅读与欣赏
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笔者把语言和非语言的搭配使用作为多模态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教学效率。首先笔者以超链接方式向学生介绍英语议论文的结构:先提出论点,再分析原因。然后运用图像、声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信息。如PPT中显示句子“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things are stor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同时搭配一张大脑的图片,用颜色艳丽的艺术字体突出大脑的不同部位储存的不同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如 “We all remember exciting,frightening,or dramatic events more easily”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既可以播放视频展示人们兴奋、害怕和具有戏剧性的时刻,也可以用图片配以衬托这些心情的音响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步骤三:学生活动
这一步骤主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任务,把学生从学习环境引入游戏环境。笔者将大脑各部分功能在PPT上打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比赛还原这些功能,获胜者可以得到小礼物。这种具有挑战性、对抗性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了一个学期英语学习,两组学生同时参加了第二次测试。测试过程由笔者全程监控,两个班级考试时间、要求和程序完全相同。阅读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记忆尽可能详细地把文章内容写出来。
前测和后测的试卷严格以意义单位为标准,由4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批阅。通过对所获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到了每组学生答案中正确意义单位数量,平均正确意义单位数量以及正确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比,并使用SPSS20.0对其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统计。
1.前测结果
前测每组学生正确意义单位数量,平均正确意义单位数量以及正确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比如表1所示。经检验两组学生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双尾)为.924 (>0.5),表明前测中两组成绩的差异并不显著,两组学生是阅读能力相似。
表1 前测每组学生正确意义单位数量,平均正确意义单位数量以及正确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比
2.后测结果
后测每组学生正确意义单位数量,平均正确意义单位数量以及正确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比如表2所示。实验组后测成绩中正确意义单位数量,平均正确意义单位数量以及正确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比均高于控制组,经检验两组的显著性水平(双尾)为.003,远小于0.05,说明后测中两组成绩的差异显著,实验组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高于控制组。
表2 后测每组学生正确意义单位数量,平均正确意义单位数量以及正确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比
实验证明,多模态教学模式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语篇。在传统的英语阅读中读者由于受语言能力的限制,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本身,而忽视了对文章的内容大意、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其他方面的理解。多模态语篇可以将多种符号模态并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输入法手段,多种符号模态(语言、图像、音乐、网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刺激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产生多方面联想,从而达到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这种方法比单一的语言讲解更深入,更能加强学生从整体上建构语篇意义。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起来的。笔者以为,多模态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这种能力,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启示: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艳丽的文字、幽默的视频甚至是怪诞的图片等方式突出预习内容,将其前景化,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预习任务中来,自主地找出疑点难点并提出问题。多模态教学从内部提供学习动力,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精心备课。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因为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10]。例如教室的形状和大小就决定了课堂活动的形式,方形的教室适合讲授,而圆形的教室更适合讨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则是多模态教学的前提,要使用多种模态同时呈现教学内容,对电子投影、网络、音像等设备的要求就会更高。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为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相应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道具和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技术,通过刺激多种过感官(如动画、图片、视频、音乐等)进行教学展示。再次,由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实现的,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也十分重要,如口音、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这些非语篇的形式也同样可以向学生传递重要信息,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优势同教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三,布置多样化课后任务。课后任务可以是口头作业、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实践作业。教师可以就课文中的某一个主题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以电子邮件、口头报告、角色表演或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成果。多模态教学将传统单一的课后作业转化为形式内容灵活多样的多模态任务,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为多模态教学引入课堂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尽管目前国内的多模态教学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外语教学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入,该理论将会日趋成熟。多模态理论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势必为外语课堂的教学注入新生命和新理念。外语教师应根据当代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学生尽可能创造一个更加自然和轻松的阅读环境。本项实验结果对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5.
[4]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5]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34):333-336.
[6]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36):191-206.
[7]Jewitt,C.technology,Literacy and Learning: A Multimodal Approach[M].London: Roufledge,2006.
[8]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9]谢蓉蓉.多模态虚拟课程—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未来网络课程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74-79.
[10]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吕美嘉: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meijia706@163.com)。
牟为姣: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mwj6209@163.com)。
2014年9月5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Lv Meijia,Mu Wei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1)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computer science and I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and the traditional “blackboard-textbook” way of teaching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With non-English majors as the subjects,the multimodal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nglish reading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on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It turned out that E group outperformed C group,indicating that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 of information in English reading.This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s students’ 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meanings due to the rich inpu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stimulus of different sensories.The research provide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Multimodal Teaching; Reading Ability; English Teaching
G434
A
1006—9860(2014)12—0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