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翔
五水共治的“门”与“路”
王国翔
“五水共治”不只是治水,而是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真正需要比拼的不是在治水上投多少钱,而是在转型上受多少益
“五水共治”在浙江已成为频度最高的热词,领导高度重视,全民高度参与,媒体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把“五水共治”提升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重大决策,充分说明“五水共治”的战略指向不只是治水,而是通过“五水共治”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今天在治水上发力,目的是明天在转型上受益。开“五水共治”之门,走转型发展之路。
“腾笼换鸟”对浙江而言,不是新概念。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浙江只有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今天进行“五水共治”,就是要巩固已有成果,把“腾笼换鸟”向纵深推进。
研究表明,中国水环境的COD承载力为740.9万吨,而COD实际排放量为3028.96万吨,超负荷达4倍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有黑河、臭河、垃圾河5700多条,1万多公里;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低于50%。一组组环境污染的数据触目惊心,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邀约芒刺在背。这些都说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粗放增长,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益拓展市场空间,浙江经济原有的发展路子已经走到了天花板。浙江50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涉及175个行业、24万家企业,但只见“铺天盖地”,少见“顶天立地”,多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排放污染却不少。
向环境透支、向资源透支、向子孙后代透支,最终必然“体力不支”。通过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负外部性行为,获取的GDP和税收,本质上是一种“不当得利”。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效,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水环境保护问题上已经没有退路。“壮士断腕”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而是针针见血、刀刀见骨的行动;“五水共治”真正的攻坚不只在治水,而在坚定不移地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给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腾地儿,腾出环境空间、腾出国土空间、腾出转型空间。
浦江一举关停取缔14000多家水晶加工企业(户),鄞州区投入16亿元全面停产关闭全省最大的电镀园区(鄞州电镀工业区)进行整治提升。这些行动,令人看到了壮士断腕的壮志雄心,见识了刺刀见红的铁血丹心。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腾笼换鸟”是临产的阵痛、黎明的曙光。谁主动转型、破茧而出,谁就能抢占先机,引领发展;谁缩手缚脚、观望等待,谁就步人后尘,空间逼仄。
在全力以赴抓治水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精力研究结构转型,更大气力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巩固“五水共治”成果,实现山常绿、水常清。要根据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精心谋划生态经济、空间格局、产业布局。
仙居,永安溪是当地的母亲河,集产业经济廊道、社会文化廊道、生态景观廊道、行洪廊道、水资源廊道于一体。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保护定位不明确,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污水、河道采砂、石材加工对永安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仙居县站在“五水共治”的战略高度,对永安溪流域的空间格局和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仙居县永安溪沿线生产力布局规划》,确保生态屏障,实现低碳发展。这是全省第一部以流域和水系为有机整体,进行空间格局和生产力布局研究的规划。
东阳,通过产业转型整治长年劣V类的东阳江和南江。在对电镀、印染、造纸、医药化工行业关停并转和提升改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施“退二优二”、“退二进三”,走出一条治水促转型、转型促治水的“治转双赢”之路。利用“工艺美术之乡”、“中国木雕之都”特色优势,引导废塑企业向木雕·红木家具行业发展,制定木雕·红木家具规划,投资2亿元建设雕刻、油漆、烘干三大平台,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200多家废塑企业转型红木家具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利用腾笼换鸟8300多亩发展空间,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营业收入92.7亿元、税费10.8亿元,成为东阳市税收增长最有力的支撑。全市关停污染、制砂企业640家,GDP不减反增,财政收入等指标年增长20%。
图/金川
浦江,在水晶加工行业集中整治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了电子商务、童鞋、摇粒绒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仅电子商务就带动一万多人就业,全国排名第24、全省跨境排名第4。下一步还将在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方面有序推进。
推进“五水共治”,必须与省里一系列推进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清洁能源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四换三名”、“两化融合”,扩大更有效的投资,发展更生态的经济。
浙江开全国之先,进行“五水共治”,是基于对水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的远见卓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它省市、国外其它地区也都曾经遇到或将会遇到水困境、水瓶颈,也终将实施类似的“多水联治”。国家已决定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都将给治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紧紧抓住“五水共治”大好机遇,先人一步,先行试水,乘势而上,在治水产业上展开布局,进而走出省门、国门,输出设备、技术,从而实现整治一个领域、改善一方环境、带动一批产业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治水设备制造、关键技术、运维服务前景广阔。据不完全据统计,浙江有污水防治、节水供水、防洪排涝各类适用技术270项,已确定30多项治水领域的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认定10台以上用于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方面的重大装备首台(套)产品,这些设备、材料、技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化全面对接后,在研制研发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方面还将迸发出无限商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节水和减排,利用传感器产品加强水资源监测、排污监控、洪涝预警、清洁生产、水环境治理等等,都具有良好的现实需求和应用前景。
余姚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利用Ecorecovery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有效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改善水环境质量,并通过生物除淤,提高自净能力,减少清淤工程量,每平方米治理成本较普通治污方法节约70%。义乌一家吸管企业投资200万建设“滴水不漏”生态循环回用设施,每年节约成本70多万元,水电两项能耗支出从10%降低到8%。
其次是污染企业华丽转身,成为治污领军人物、环保企业。在“五水共治”的倒逼下,污染排放大户不再被动挨打,反求诸己,联手科研院所,潜心研究专项治污设备和技术,久病成良医,出诊能行医,有望异军突起,成为某一行业的治水领导者,用水大户转型为节水专家。
巨化集团是钱塘江上游的排放大户,不仅自身从产业和空间双维度进行生态化改造,率先在全国制造业中进行生态化循环经济改造,构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经济圈,发展“静脉经济”,将公司的原料、产品、中间品、副产物“吃干榨净”,极大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与环保科研单位开展重大合作,强强联合,着力培育“立足巨化,辐射衢州,面向全国”的新兴环保产业发展平台。绍兴滨海日处理印染等污水达90万吨,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科技创新,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开展微生物强化、污水深度处理、异相催化氧化、生物毒性等试验等多项研试,取得阶段性成果。
起跑决定后程,方向引领未来。真正需要比拼的不是在治水上投多少钱,而是在转型上受多少益。在“五水共治”的“门与路”这场大考中,是燕雀,是鸿鹄,当见分晓!从“三改一拆”到“五水共治”,再到“两美浙江”,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如同一幅层层递进的美丽画卷,勾画了浙江转型发展路,描绘了浙江未来新优势。对“五水共治”的战略定位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每一名“五水共治”战士应有视野和情怀。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