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晋,笔名吴辛,山东省沾化县人,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现代诗歌艺术与欣赏》、《当代新诗论》、《新诗的裂变与聚变》,主编 《新时期诗潮论》,及诗集 《月牙泉》、《倾听春天》、《游心集》、《吴开晋诗文选集》等。诗作《土地的记忆》1996年获以色列米瑞姆·林德勃哥诗歌和平奖,《新诗的裂变与聚变》2005年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三届龙文化金奖。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与2004年曾两次应邀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讲授中国诗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用32年的材料积累和三年时间的集中编写,最近完成了26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中国新诗编年史》上下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诗歌卷》、《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1966——1976)》、《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对诗学研究的又一贡献。这部书资料翔实丰富,编录记载了从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第一批新诗作品开始以来,直至2000年12月止,前后跨度82年的新诗书刊的出版、诗界的重要事件、诗人的生活经历等几乎全部的史料,是中国新诗唯一的一部编年史,为诗坛研究家、为高校文科师生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学术天地,功不可没。其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处:
其一,凡新诗史上有名的诗作发表、诗集出版,都有较详细记载,对其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发表出版后的影响、当时人的评论及后人有关的认知语之甚详。特别是对有争议的作品,不同意见皆客观地收入其中。像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作,既有朱自清以史学家的观点给以肯定,也有胡适自己写的创作甘苦和写作的初衷,同时还有成仿吾对诗集中的《人力车夫》“不知是什么东西”,“是虚假的人道主义”等酷评。对郭沫若《女神》中一些名篇的创作始末、人们的评论等记载更为详尽,像《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匪徒颂》、《炉中煤》、《凤凰涅槃》的创作过程,都用第一手的材料加以记载,可为研究者、学习者提供许多感性的材料。其它如闻一多的《红烛》与《死水》、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徐志摩的《志摩的诗》与《猛虎集》、戴望舒的《雨巷》与《我底记忆》,还有艾青、臧克家的一些代表作,书中收入了过去人们难以查找的相关材料,对研究者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很是难得。
在当代诗人中,对郭小川写作《一个与八个》的过程及所受到批判的记录,可以使读者一览当时的创作情况及受批判的事件原貌。在1957年5月的条目下记载了其创作过程,用了《郭小川日记》和他人批判他“专写杀人犯”的错误等材料,还用了他在“反右斗争”中的第十次检查及在作协内部的检查等材料,读后,人们当然为这一优秀的叙事诗所遭受的不应有的批判而慨叹。
再如被称为“硬骨头诗人”的牛汉,他是“反右”和“文革”期间从未批判过他人而自己却一直受批判的诗人。他在“文革”中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改时,写出了当代诗史上的著名诗篇《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前者是1973年他去桂林动物园看到一个被锯断了趾爪、打掉了牙齿,仍不屈地用带血的残趾在水泥墙上挠出了一道道血痕的老虎时受到触动而写成;后者则是他在干校劳动时,看到自己最喜爱的一棵枫树被人伐倒,思想受到很大震撼而写成。该书引用了诗人后来出版的《萤火集》中的文章,记述了诗人在枫树被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和《悼念一棵枫树》的创作过程。这棵枫树是诗人劳动改造中引为知己、可以谈心的朋友,也可说是一个伟大诗人和学者的象征,竟然被无故伐倒了,对诗人的精神打击可想而知。该书对此诗创作的前因后果作了忠实的记载,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解读佐证。
其二,对诗坛一些流派的诞生、发展、演变乃至消亡,诗界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某些影响较大的事件,也作了实事求是、纯客观的记载。如“五四”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的诞生、发展以及它们的论战,都有翔实可信的历史性记录。像新月派,它如何由一个松散的每周聚友会式的沙龙,发展到有固定的诗人经常活动,后又如何编报编刊,最后从北京移到上海开办新月书店,在不同的年月的活动信息都记录在册,这对人们进行研究大有帮助。还有诗坛各个历史时期的诗会和较重要的活动,也有原始材料为证。像抗战时期武汉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周年开展的诗朗诵、重庆的几次诗会,新中国诞生后,《诗刊》、《星星》等诗刊的出刊,以及反“胡风集团”、“反右运动”中许多诗人所遭受的厄运,记载尤为详尽。历史在这儿直接发声,给人们留有了极左路线摧残几代精英的深刻教训。像胡风事件,从大批判到打成“反革命集团”,到把许多诗人作家投入监狱,扼住他们的咽喉,不许歌唱几十年,新时期到来,这才在文化界给以初步平反,诗人们恢复了自由;但对胡风主张的一些理论观点,还认为是错误的,直到1988年,在学术研讨会上对胡风的一些文艺观点和诗学主张,比如“到处有生活”、“作家要有人格力量”并“拥抱人生”,以及对公式化概念化和“题材决定论”的正确批评,才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从而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教训实在深刻。至于“文革”中一些诗人被折磨至死和自杀的悲惨事件,本书均以丰富的材料使其化为了形象的历史。至于新时期以来,诗界的活动更多,材料更使人目不暇接,像海子的自杀,顾城杀妻后自缢等事件,书中收入的材料透露了过去人们所知不深的情况。如顾城自杀和杀人前已留下了遗书,其中有对谢烨与他人相好的不满,杀人动机的萌生、遗产的分配方案等内容。对这些过去诗界只是互相传闻而已,本书作者却以无可争辩的材料,记录下了这悲惨的一幕。另外,还有诗界一些有争论的学术会议(如“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诗界的多次评奖活动,对获奖诗作诗集的评论、介绍等,也有详实的记载,读来饶有兴味儿。特别应该指明的是,这一编年史,在1949年后的部分,把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诗人的创作情况、诗界的活动及一些重要诗刊的出版及刊载重要诗作的情况,也和大陆诗界的情况并列收入,也按年月编排,这样更显得这部书的宝贵。这种编排方式让两岸诗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更能看清其中的经验教训。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陆诗人正因“反胡风”、“反右”而遭难时,“大跃进”时大部分人头脑发热大写新民歌时,台湾诗坛已在为是走“现代主义之路”还是“回归传统”而争论;“文革”中大陆诗坛一片荒芜时,台湾诗坛已在为诗艺诗美的创造而进行理论研讨和创作实践了。大陆诗坛直至新时期到来后,才出现“归来诗人群”、“朦胧诗派”、“边塞诗”、“乡土诗”、“新生代诗”等众多流派,才有了初步的繁荣。福春用同一原则编排、记录台港澳与大陆诗坛的发展情况,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而又重大的。
其三,这部诗史虽然庞大复杂,条目万千,但细细读来,又有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著者如果只限于材料的堆积,读者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但福春以精当的选材、艺术的眼光选入对诗作、诗集有特色的评论,甚至是论争,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如上述诗史上对胡适白话诗的不同评价,对新月派新格律诗的赞成与反对之声,1949年后大陆诗坛又一次关于格律诗的争论,新时期关于“朦胧诗”及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三个崛起”的批评与争论,对“新生代诗”、“口语或口水诗”的争论,都读来津津有味。著者把诗坛上这些有趣的争论收入,可使读者获得“知识性”的享受。
更为有趣的是,著者还用开荒的手法,挖掘出了诗人们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诗史就更有可读性了。试举几例:1、当年卞之琳先生出诗集没有钱,沈从文当掉衣物为其筹措资金,而这还是卞之琳从沈家的许多当票中发现和确定的;2、臧克家出《烙印》时也无钱,是王统照、闻一多凑了一百多大洋为其办成的;3、路易士(纪弦)在上海向书店投稿遭拒,只好打工自费出版诗集;4、鲁藜在重庆出诗集,“中央图书审查委员会”不通过,胡风便为诗集改了名字,并向委员会的官员送了礼,诗集才得以顺利出版。这些小的穿插看似漫不经心收入书中,却增添了诗史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一些悲剧性的故事收入书中,也给读者带来某些启示,如徐志摩空难而死,朱湘投江自杀,闻捷遭迫害开煤气自尽,顾城杀妻又自缢,海子卧轨离世,等等,皆使读者心灵震撼,为诗人们的悲惨人生叹息。
最后,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丰富多彩的诗史巨著能够出版问世,和福春甘于清贫寂寞的心态、“西天取经”的精神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劳动分不开。他继承了古代史学家那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地与史料、书籍日夜打交道而不动摇的精神。司马迁,以13年的苦功,忍受着刑后的屈辱与痛苦而完成了130卷的不朽著作《史记》;司马光以19年之功,带领年轻学者完成了《资治通鉴》编年史,计294卷;乾隆时组织了众多学者,用10年之功,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计收书3503种,79330卷,可谓工程浩大。而福春没有助手和学生帮忙,只有贤妻徐丽松提供“斋饭”,保障后勤供应,以“特立独行”的“独孤大侠”之身,用32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中国新诗编年史》。作为校友和诗友,我为他感到骄傲和庆幸。他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坚韧不拔,终于到“西天”取回了“真经”,终成“正果”。他对中国诗坛的贡献,我们应该永记。
2013年6月
首届“天河杯”世界华语爱情诗大奖赛启事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位于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邻汉江,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为讴歌美好爱情和郧西人文景观、美丽山水,进一步提升郧西天河的知名度、美誉度,郧西县七夕文化研究会、诗歌月刊杂志社及湖北玄鼓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郧西天河旅游区)联合举办首届“天河杯”(郧西七夕)世界华语爱情诗大奖赛活动。
一、征稿内容:以爱情为主题,尤其欢迎凸现郧西特色、描述天河风情、关涉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风俗的爱情诗,100行以内的原创现代诗。
二、奖项设置:特等奖1名,奖金10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3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若干,均颁发证书、奖金。
三、参赛须知:1、征稿时间自即日起,至2014年7月20日止。2014年8月举行颁奖仪式。2、投稿邮箱:sgyk2014@163.com(不接受纸质稿)。3、稿件请注明“天河杯”诗歌征文字样,写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联和电话。4、凡一稿多投,一律作废稿处理。
诗歌月刊杂志社
郧西县七夕文化研究会
湖北玄鼓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马鞍山诗歌大奖赛”征稿启事
为贯彻习总书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话精神,迎接马鞍山市太白诗社成立30周年和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用正能量激励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并展示在奋斗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收获,诗歌月刊、马鞍山日报、风起中文网、太白诗刊联合举办马鞍山诗歌大奖赛。
一、征稿内容:大赛作品要求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热情讴歌时代风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现代诗、旧体诗和散文诗原创作品,现代诗100行以内、旧体诗不超过5首、散文诗不超过600字。
二 、奖项设置:1、 大赛设一等奖2名,奖金各1000元 ;二等奖4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8名,奖金各300元;优秀奖10 名,奖金各200元 ;入围作品若干名,给予适当奖励。
三、参赛须知:1、征稿时间自即日起,至2014年10月底。优秀作品分别在诗歌月刊、马鞍山日报、太白诗刊、风起中文网上发表 ,统一评奖。获奖作品和入围作品将结集出版。2、投稿邮箱:诗歌月刊sgyk2014@163.com 马鞍山日报zmk_418@sina.com 太白诗刊 taibaisk@126.com风起中文网fengqiyczww@163.com。3、稿件请注明“马鞍山诗歌大赛”诗歌征文字样,写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联和电话。4、凡一稿多投,一律作废稿处理。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 市文化委
诗歌月刊 马鞍山日报 市作家协会
马鞍山市太白诗社 风起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