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敏+程红艳
公正是人类社会的首要德性。教师话语公正是教育公正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教师话语不公正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应试教育体制的羁绊、教师素质缺失、话语技巧的匮乏等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了杜绝这种不公正现象,政府必须改变单一的评价体制,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拒绝教育歧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学生沟通时控制个人情绪,为学生创造一个公正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公正的实现。
话语公正 道德应得 话语技巧
罗尔斯曾说,公正是人类社会的首要德性[1]。而教育作为一项有道德的事业,必须坚守公正。然而,学校里不公正现象却时常出现,尤其是施教过程中的话语不公正现象更是十分普遍。事实上,教育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非常依赖语言和话语,可以说,没有话语言说就没有教育[2]。教师话语是教育话语的主要部分,若教师话语出现不公正则会阻碍教育公正的实现。
一、教师话语不公正的现实审视
话语沟通是人们交际的重要途径。在语言学中,话语既指说话的结果即人们说出的话,也指说话的行为[3]。教师话语不公正是指课堂中教师说出的话或通过说话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或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时常充斥着教师不公正的话语。笔者根据教师说话动机和结果的好坏,将教师话语不公正分为三类,即坏动机坏结果、好动机坏结果、无动机坏结果。
1.坏动机 坏结果
坏动机坏结果是指教师说话的动机是坏的,其结果是对学生产生伤害。这种情况下,教师说话的动机一般有两种情况,或是为了泄己私愤、发泄情绪,或是为了谋取私利。
一个名叫威特(意思是“聪明”)的男孩答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老师说道:“即使再多给你一点儿脑子,你也只是半个威特。”全班同学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威特脸涨得通红。从此以后,孩子们就开始无情地取笑威特,称他“半聪明”、“半傻瓜”。这个教师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在学生的心灵上划开了一道永久不会愈合的伤口[4]。
教师打击嘲讽学生可能是表达对学生的不满,故意让学生难堪或缓解个人压力。这样的话语不但不能使学生进步,反而会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导致自卑的心理。此外,部分教师为了追逐名利,在教学中因“财”施语或因“权”施语,即对于家庭经济优越或有较强社会背景且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与这些学生对话的时候教师更有耐心,课堂评价中使用更多鼓励性的话语。而对于那些来自社会底层且与自身无多大利益关系的学生,则话语交流要少得多,与其交流时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鼓励性话语更是匮乏。
2.好动机 坏结果
好动机坏结果是指教师说话的意图是好的,却因为不恰当的表达方式造成坏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教师会“好心办坏事”,就属于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表扬和批评方式上。随着赏识教育的兴起,表扬这种鼓励方式在课堂上已经屡见不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恰当的表扬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压力甚至恐惧,这在话语上也是对学生的不公正。
小丽的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在一次统考中又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道:“小丽是我们班级的骄傲,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相信她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一定可以蝉联第一”。小丽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感到巨大的压力。
教师本意是想鼓励小丽,不恰当的表达却使小丽产生巨大的压力。小丽可能会想“如果下次我得不到第一,我该怎么办?”“得不到第一,老师就不喜欢我了”。恰当的表扬也是教师公正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动机。
3.无动机 坏结果
无动机坏结果是指教师无意识地表现出话语不公正,从而对学生产生伤害。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受“道德应得”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话语不公正现象。按照个人的自然禀赋、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这些偶然性因素而获得财富、特殊待遇等一切好东西,这种观念就有一种“道德应得”的倾向。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师无意识地根据这些偶然因素在话语的内容、方式上对不同的学生存在差异。按照罗尔斯的公正原则,“那些优势,从道德平等的观点看,是任意及不应得的”。这些优势不应该成为他们获得优待的理由。然而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无意识中往往会根据这些偶然因素“分配”话语。例如对于那些自然禀赋优越的学生,总是各种鼓励和褒奖;但是对于那些禀性一般甚至处境恶劣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耐烦,对其冷嘲热讽。这样的话语对于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是不公正的。
二、教师话语不公正的归因分析
1.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文化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从两个方面影响着教师的说话行为。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封建社会要求学生绝对尊重和服从教师。“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见教师地位之高,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文化观念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任何资源的分配都是根据出身而定。不同阶层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有所差异,享受的待遇也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虽然已经瓦解,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仍然羁绊着大众的思想。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禀赋优、出身好的学生理应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形成“道德应得”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动会无意识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教师话语中,教师往往会无意识地给予那些自然禀赋和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过多的关注,说话的机会也更多一些。由此造成对其他学生的不公正。
2.应试教育体制的羁绊
当前,素质教育成了教育革新的主流,但是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体制及评价标准仍然活跃在中小学。一方面,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各种比赛的名次等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学校、教师眼里的“分”比“人”更重要[5]。因此,教师往往会更关注那些“优等生”。表现在教师话语中,教师会更多地与“优等生”进行话语交流,对其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更多。当这些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能够更有耐心说教。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教师往往会失去耐心,进行恶语相向,出现话语不公正的现象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各项评分与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教师面临着评、比、争、拼的压力,致使教师不得不为了个人利益而迎合应试教育,将关注点放在“优等生”身上。
3.教师综合素质欠缺
教师话语能否公正与教师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素质差异悬殊导致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同。有些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外貌特征,喜欢以貌取人。而有些教师爱慕虚荣,对家庭优越的学生关切入微。由此造成教师话语上的不公正现象。教师素质匮乏,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较弱;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师范学校和在职培训中主要接受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提升,而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强化。这样的教师在话语中往往会嘲讽打击学生。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以权谋私,或根据学生的自然禀赋、社会背景、经济情况而表现出话语上的不公正。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明明知道不公正的话语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但是仍然存在“我就这样,你奈我何”的心理,忽视了法律的约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往往嘲讽、打击,全面否定学生。这些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师权威不恰当地扩大,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身上,存在“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心理,不给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或看法的机会。
4.教师话语技巧单一
大多数教师其实对学生是怀着爱和关心的,却常常因为不恰当的话语而无意间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有些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内心里是为学生好,但表达出来却往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些教师本来是要安慰鼓励学生,却因为表达不恰当而让学生产生压力甚至恐惧。教师的话语技巧贫乏与师范教育的漏洞有密切关系。传统师范教育偏重课程的教学,教师培训往往注重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科知识的提升,忽视了教师沟通技巧、话语艺术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三、教师话语不公正困境的超越
1.破除传统束缚 树立公正理念
不公正现象之所以能够滋生蔓延,部分原因是由于师道尊严、道德应得等传统文化观念的羁绊。社会大众受“道德应得”思想的影响,使道义上的不公正成为“公正”。公正是现代社会首要的价值支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引发我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痼疾的深入反思[6]。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才可能推动公正价值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学校作为传递、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更应该不时反思,将反思落实到教育管理中,使教师能够搁置社会现实的禁锢,形成独立理性判断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是否公正,而话语是教学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具有道德智慧的教师会不断反思,能看到教育的现实,有所作为地改善课堂。社会、学校、教师应该携手破除文化传统的束缚,营造一个公正的氛围,杜绝“道德应得”的思想,坚守教育公正,为学生创建一个公正、自由、和谐的班级氛围。
2.改变考试体制 推行素质教育
公正的目的无非是建立某种“合理的”或者“良好的”利益分配和权利划分的社会标准和制度,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7]。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了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利益的冲突。这就使教师更加关注那些能为自己和学校带来利益的“优等生”,从而忽视了相对落后的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予“优等生”更多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显露出极端的不公正。若要走出教师话语不公正的困境,必须改变这种考试评价体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和教师,不以分数定优劣。同时,学校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8]。
3.拒绝教育歧视 补偿较不利者
“道德应得”思想将利益的分配诉诸自然博弈的结果,显然有悖于公平原则。在教师话语中,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改变说话的语气、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会因为这些偶然性因素而表现出不公正的现象。若要保持教育的公正,教师必须拒绝教育歧视,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话语上避免命令、威胁学生,给学生质疑、申辩的权利。那些在偶然性因素上如自然天赋,具有相对劣势的那一部分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较不利者”[9]。罗尔斯提出这样一个原则,即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因此按照这一原则,对于学生中的较不利者,教师的话语中应该倾注更多的安慰和关爱。
4.提高综合素养 控制个人情绪
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综合素质匮乏是产生话语不公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该注重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提高教师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师德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道德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该树立民主的对话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许多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往往参杂着个人情绪,缺乏耐心。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紧急事情时,教师常常忘记自己的角色,失去控制。例如当学生一再学不会时,教师可能会觉得烦躁而失去耐心,骂学生“笨”“蠢”等。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控制情绪并不代表不允许表达愤怒。在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时,聪明的老师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
5.根据事实评价 关爱学生成长
根据事实评价,就要做到评价时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学生的品行”是交流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所有对话。这里“就事论事”指教师在评价学生做事的对与错时,应该根据事情的本质去评价,而不涉及学生的品行、往事及家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教师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会牵扯到学生的品行或以前犯的错误,甚至学生的家庭。这些话语通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致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教师要根据事实评价学生,保持话语的公正性,关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高德胜.论教育的行动性.高等教育研究,2013(8).
[3] 周晓静.走向和谐的教师话语.教师教育研究,2007(5).
[4] 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冯杨,周呈奇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5.
[5] 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浅析.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
[8] 傅淳华,杜时忠.教师教学行动的公正性反思:“道德应得”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3(8).
[9]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11] 傅淳华.关注“较不利者”学校制度生活中的利益补偿实践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13(24).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