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华
灾难性事件可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投入抗震救灾救援工作,异常的救援场面对官兵心理产成极大的冲击力和伤害,可能引起官兵情绪上的波动,并造成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改变[1]。有研究表明,在抗震救灾初期,部分官兵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焦虑占33.3%,抑郁占26.5%,失眠占40.8%,躯体障碍占15.4%,内疚占20.3%,灾难场景闪回占11.9%[2]。袁水平的研究表明,参与抗震救灾战士的躯体化及焦虑因子分与中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3]。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已成为衡量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综合性指标,它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4],是根据个体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5]。目前关于抗震救灾官兵幸福感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某部武警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做了研究,为今后研究军队人员执行特殊任务条件下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1 对象 在完成抗震救灾任务一周后随机抽取武警官兵261人作为研究组,以完成问卷填写和心理干预作为筛选原则,回收有效问卷234份,回收率89.66%,即研究组共234人参加心理调查和干预。研究组男性198人,女性36人;年龄(23.06±3.61)岁;军龄平均3.7年。高中以下106人(45.30%),大专85人(36.32%),本科及以上43人(18.38%);其中士兵168人(71.79%),班长45人(19.23%),连排及以上军官21人(8.97%)。研究人员均排除器质性病变、精神病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使用的量表包括: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6],该量表通常用来评价被试1 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采用(0~4)5级评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②总体幸福感量表(GWB)[7],该量表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感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 之间,我国研究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信效度良好。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前先征得研究组的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调查中使用同一指导语,对不能理解的地方予以解释说明,现场填写问卷并回收。
1.3 统计处理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6.0 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组SCL-90 因子分值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 研究组在抑郁、焦虑、恐怖3个因子和总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见表1。
表1 研究组各因子与中国军人常模的比较(±s)
表1 研究组各因子与中国军人常模的比较(±s)
2.2 研究组GWB分值与中国常模比较 研究组中男性军人GWB 总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 均<0.01),女性GWB 总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研究组不同性别军人主观幸福感与中国常模比较(±s)
表2 研究组不同性别军人主观幸福感与中国常模比较(±s)
抗震救灾对个体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武警官兵面临各种心理压力。马强等人的调查发现,救灾官兵心理应激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睡眠情况变差、警觉性增加、身心疲惫感加大、情绪易激惹等[8]。高存友等人的研究发现,高原抗震救灾官兵躯体化、焦虑、睡眠饮食因子分值及总平均分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中国军人常模[9]。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表1 的数据显示,研究组在抑郁、焦虑、恐怖3个因子和总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提示研究组在抗震救灾完成后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存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负性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①救援官兵自身安全的威胁。参战官兵深入灾区参加抢险,情况不明、状况复杂,面临余震、塌方、疾病等多种威胁,这对参战官兵的心理都将产生不利影响;②武警官兵面临着平常看不到的悲惨灾难性场面,房屋倒塌,亲人失散,道路损毁,尤其是面临大量的死难人员。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参战官兵将不得不亲眼目睹并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死难人员,这对参战官兵是一个巨大的刺激;③过度疲劳。抗震救灾,时间就是生命,参战官兵要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受灾群众,必须与时间赛跑,其劳动强度必将是空前巨大的,而且要进行连续作战,生理、心理的消耗和透支严重,这将加重参战官兵的心理压力,削弱官兵的耐受力,加重心理损伤的程度。
本研究对抗震救灾武警官兵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调查,表2 数据显示,研究组中男性军人GWB 总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 均<0.01),女性GWB 总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抗震救灾任务艰巨而光荣,但是男性军人由于压力大等原因幸福感并不高。参与抗震救灾的女性军人数量有限,与常模相比,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样本容量有关,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对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作进一步研究。
[1]李权超,谢玉茹,于泱,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人心理应激的应对与管理[J].现代医院,2010,10(11):102-103
[2]郭小朝,孔巧,王焕斌,等.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评估[J].航空医学,2009,37(2):58-60
[3]袁水平,黄圣排,赵学军,等.某部5.12 抗震救灾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付方式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91-92
[4]孔祥玲,刘维维.社区老年人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3
[5]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80-82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l993:34-39
[7]范肖东.总体幸福感量表,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7:86-88
[8]马强,宋康兴,杨雪,等.519名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4):249-250
[9]高存友,甘景梨,赵兰民,等.高原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1,54(7):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