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称,杨晓苏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80后的怀旧情结被一触即发,他们集体想念着穿着海魂衫、趿拉着凉鞋的夏天,怀念着吃过的零食、玩过的游戏和看过的动画片,同时还惦记着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社会转型期中,新与旧的交替、梦想与现实的冲突,80后在集体怀旧同时又开始集体叹老,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焦虑的旋涡中。
关键词:怀旧;叹老;焦虑;80后
一、 怀旧情结的含义
“怀旧”源于希腊,最初是表达思乡念故等消极情绪的一个病理学用语。后来,“怀旧”不再局限于医学范畴,慢慢融入社会,渐渐成为个体普遍存在的情绪、感受体验。Davis 认为怀旧是一种去除痛苦后的记忆,是一种唤醒过去的正面体验。[1]然而,不少学者看到了怀旧的另一面。由于源于现在与过去的对比之中,怀旧是对已不存在的过去的向往,所以易引发一种失落或悲痛的情绪。Werman认为怀旧既是一种有着淡淡悲伤的快乐,又是一种同快乐相连的悲伤。[2]总之,怀旧之情人皆有之,喜忧参半。
二、 80后怀旧情结的特点
(一)一触即发
探究80后怀旧的源头,要追溯到2009年的一个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声呼喊一触即发地唤起了80后群体孩提时代的记忆。不少网友蜂拥跟帖回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一群少年躲在树荫下、趴在地上弹玻璃球。知了在高处聒噪,毛毛虫小心翼翼地爬过叶间,大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四处游走,小麻雀飞下树梢好奇地打量着……突然,传来一声:‘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伙伴们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心里却一直惦记着那些玻璃球。”该帖子三天内就达到了700万的点击和30万的回复,成为80后怀旧的导火线。
(二)集体爆发
当怀旧情结被一触即发后, 80后开始集体怀旧。集体怀旧是指过去的符号象征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感到怀旧,这些符号具有高度的公众化并有着相似的特征。[3]对于80后来说,最典型的集体符号莫过于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人物——“李雷和韩梅梅”。尤其,2009年一首名为《李雷与韩梅梅之歌》触碰到80后这一代人的神经末梢,引发了一场气势磅礴的集体怀旧狂潮。2010年,虎年春晚上小虎队再次合体演唱将80后集体怀旧搬上了全民的舞台。随后,微电影《老男孩》仅5天其点击率就达到300万。近两年来,随着《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的接踵而至,80后集体怀旧情结仍持续升温,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歇斯底里地集体宣泄怀旧情绪。
(三)从“怀旧”到“叹老”
201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称:从集体怀旧到集体叹老,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4]虽然该文一出来就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社会上确实存在着80后提前叹老的现象。3月11日至17日期间,重庆晨报通过腾讯大渝网对1 87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出现“叹老”现象。其中,46%承认自己经常叹老,56%的受访者为80后和90后。[5]正值年轻力壮、神采奕奕的80后从“怀旧”走到了“叹老”,这是他们怀旧情结发展趋势上的一次重要演变。
(四)集体焦虑
表面上,80后怀恋的是曾经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感叹的是“奔三奔四”的“高龄”,实质是他们对生活的困惑、对未来的惶恐、对责任的担忧以及对现实的无助。“怀旧风”吹成了“叹老风”,同时也把一部分80后吹进了群体性焦虑的旋涡中。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0%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没焦虑过[6]。他们深陷于就业焦虑、买房焦虑、婚姻焦虑、生育焦虑等泥潭中不能自拔。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拥有丰满的理想,然而骨感的现实常常让他们感到迷茫,感到力不从心。在这喧哗而骚动的自媒体时代,他们集体声嘶力竭地怀旧、叹老及宣泄着自己的各种焦虑。
三、 80后怀旧情结的原因
80后集体宣泄怀旧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对其作简要的分析。
(一)内在因素
1.信仰迷失
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80后在童年时期接受了带有革命信仰色彩的传统式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被灌输的信仰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不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逐渐被新的信仰所侵蚀。成年后,面对残酷的现实以及世俗化、多元化的价值观,80后陷入了信仰危机。加之,社会不公平现象不绝于耳,让人失望、无助,不愿再执着于曾经的信念。80后成为了综合的矛盾体:集高学历与低就业于一身,集天生的优越感和后生的自卑感于一体。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一部分人盲目地奔波在考研、考博、考证、考“碗”(公务员)等不同的仕途之路上,不能明确自己真正的人生追求。信仰迷失,对生活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无助感等是促成80后怀旧、叹老和焦虑的根源。
2.心智不成熟
80后出生于和平温饱年间,成长于温室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具体表现在心智不成熟。首先,他们潜意识里抗拒长大。一方面,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无法“断奶”。另一方面,纯真浪漫的儿时记忆使他们抗拒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其次,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就连曾经一起玩耍的“发小儿”也消失在快速城市化的几经搬家中,所以对于“孔融让梨”的情感80孩子很难有切肤体会,更不懂得如何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后,80后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与生俱来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代际鸿沟。综上所述,80后是最容易感到孤单,渴望归属感、认同感的一代。研究表明,当个体感到孤独或受到排斥时,怀旧成为一种应对机制,能唤起志同道合者间的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从而为个体提供安全感。 [3]因此,80后的怀旧情结是其心智不成熟的心理需要。
3.生存压力
网上流传一首名为《80后出师表》的打油诗,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悲叹:“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揭示出80后求学与就业过程的辛酸和无奈。权威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大军中不乏80后的硕士、博士毕业生。[8]80后陆续步入而立之年,物质和精神压力“犹如泰山压顶之势”使其沦为了“蚁族”、“裸婚族”、“房奴”、“孩奴”等。此外,暗箱操作和各种潜规则让一部分无身份、无背景的中下层青年深造无门、就业无路、创业无望。曾经的无忧无虑与如今的忧心如焚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们的青春染上暮气,迫使他们寻找心理安慰。“怀旧”与“叹老”则是他们应对生存压力的一种方式,暗含着满满的焦虑不安。
(二)外在因素
1.社会转型
80后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成长于整个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过多过快的转变让社会新陈代谢更替过于频繁。与曾经的生长环境相比,80后如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功利化以及快餐化,发展的脚步过于匆忙,于是有些人选择停下脚步,开始回味过去来不及好好消化就被取代了的点滴。社会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不适应感,成为孕育80后怀旧情结的摇篮。80后“叹老”不是因为感叹老得太快,而是由于时代发展得太快。他们叹的不是三四十岁的“高龄”,而是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群体的郁闷、迷茫与焦虑情绪。
2.自媒体预热
80后怀旧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发展成“燎原之势”少不了自媒体的预热。所谓“自媒体”就是普通民众利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新技术进行自主发布信息的新媒体[7]。如,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媒介。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中国微博用户使用率已达到56%。以80后为主力军的网民,通过各种自媒体,一次又一次集体释放怀旧情绪。早在06年,80后网友就开始在各大论坛上八卦“李雷与韩梅梅”的恋情。随后,视频《80后终极回忆录》、帖子《80后成长纪念册》等上传至网上,网友们疯狂转载、跟帖。以致“贾君鹏事件”成为80后怀旧情绪集体爆发的导火线。由此可见,自媒体作为媒介为80后集体怀旧、叹老和焦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预热作用。
3.商业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及80后消费能力的崛起,怀旧本作为80后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逐渐成为商业营销的策略。纵观80后这几年的怀旧热潮,几乎每一次都有市场营销推波助澜的影子。“李雷与韩梅梅”的恋爱八卦最终被演绎成了市场所需的流行歌曲和话剧。紧跟着,某服装品牌推出“李雷和韩梅梅”的限量版T恤,销售短时告罄。某视频网站推出商业作品微电影《老男孩》,赚足了80后的眼泪和点击率。随后主打青春“怀旧”牌的电影,如《那些年》、《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借着80后群体的集体记忆捞足了票子。近年来,“怀旧”情结忽如一夜吹来的春风,使其主题元素的酒吧、餐厅遍地开花;白网鞋、海魂衫、背带裤等服饰变为“潮货”红遍大街小巷;酸梅粉、冰袋、跳跳糖等零食也被商家重新打造。这些怀旧物本身就是一出精心策划的商业营销,旨在蓄意迎合80后的怀旧情结,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追忆,从而刺激他们消费。80后的回忆被商业绑架,同时又被商业营销推到了另一个高潮。
四、结束语
怀旧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还可以是苦乐参半的情绪。适度的怀旧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助于缓解压力。然而,因为过度怀旧而否定现在和将来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白岩松在《爱你现在的时光》中说道:“没有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爱你现在的时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较什么劲呢?未来的还没有来,你焦虑什么?”别让青春太过矫情,少一些消极与惆怅,多一些积极与期待吧!
参考文献:
[1]Davis,Fred.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New York:Free Press,1979.
[2]Werman, D. S.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nostalgi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77,(25).
[3]薛婧,黄希庭.怀旧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11,(4).
[4]莫让青春染暮气[N].人民日报,2013-05-14.
[5]肖舒楠.80后90后,为赋新词强说你让长辈们情何以堪嘛[N].重庆晨报,2013-03-18.
[6]王丹阳,李颖,杨洋.全民焦虑“亚历山大”时代生存 [N].广州日报,2012-02-23.
[7]吉卫华,杜丽婷.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J].东南传播,201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