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官不难当:看看古代晋官的政治智慧

2014-11-27 03:15暮云
记者观察 2014年10期
关键词:山西人于成龙狄仁杰

暮云

1953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武侯祠游览。

毛泽东看到祠堂碑文的撰写者是唐朝名相裴度,顿时心生感慨,回头找到参加会议的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问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个县出宰相最多?”

陶鲁笳正在沉思,毛泽东又问:“你在山两当‘父母官,可知道裴度是谁?”

没等陶鲁笳回答,毛泽东微笑着告诉他:“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闻喜县。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也是闻喜人。”

自古以来,裴氏家族共出了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55个尚书,数百个“省部级”大臣,其他级别的官员就更不计其数。

如果以裴氏家族为山西的一个范本,那这种人才的多样密集、智慧的强劲延续、执政的丰富手腕,很值得人回味。拼忍耐,但绝不坐等机会溜走

山西人饮食离不开醋,醋的古称为“醯”,于是山西人也常被人称为是“老西(醯)儿”。如北宋名臣寇准,在评书中就被称作寇老西儿,葛优还拍过一部同名电视剧;军阀阎锡山,也被称作阎老西儿;就连白眉大侠徐良,也被称作白眉老西儿。

在山西人中,政治手腕运用最好,也算最早的,首推春秋第一霸主晋文公重耳,重耳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象征。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重耳算是个先天畸形,患有先天白内障,肋骨也长得连威一块,让亲娘狐姬也不喜欢。重耳被弟弟抢了宝座,只能灰溜溜地到国外“政治避难”,组织临时政府搞对抗。在国外流浪的十几个年头,受够了屈辱,但重耳都以晋人的特质忍下来了,最后存强大的盟国帮助下,打回国内去,推翻旧政权,终于坐上了他早该坐的宅座。

然后,他又用几年的功夫,远交近攻,精打细算,终于成就一代霸业。在他身上,内敛、隐忍、机变、远谋,擅长心理攻势,标榜道德力量,这些政治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这些影响,最终成为山西政治智慧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和重耳一样,战围时赵国大臣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伟绩照样让人称道。更难得的是,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和廉颇上演了一出“将相和”,这对—个国家而言,是莫大的幸事。

不过,集晋官优点大成的,还数康熙的老师陈廷敬。康熙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b0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几近完人”。

在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中有一段评价,是这么说的:“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其文是为“几近完人”的一个注脚,也反映出山西官员,甚至是全国官员中数一数二的政治智慧。

讲秉直,但绝不上纲上线

近年,太原人狄仁杰在大小银幕上都火了一把,尤其是“虽万千人吾往矣,心安即是归处”的处世哲学,备受世人称道。他秉承了家族的为官风范,敢作敢当。爷爷狄孝绪,在唐太宗手下当尚书左丞,也就是管理全国官吏的考核任免的“组织部副部长”;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的参谋长。

狄仁杰存大理寺任职时,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常会对皇帝说“不”,但非常讲策略。

武卫大将军权菩才误砍长孙皇后墓旁的柏树,让唐高宗大怒:“把我娘陵上的树砍了,是使我不孝,必须杀!”

狄仁杰神色不变:“在陛下面前较真儿,自古就是讨人嫌的活儿。遇到夏桀、纣王这样的昏君,当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但遇到尧、舜,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陛下如今要为一棵树杀一个将军,百年之后,人家还不得说你是昏君啊?我不能陷你于不义啊……”这样的话说出来,既达到了目的,又使得君臣两欢。

可宦海沉浮,谁不是如履薄冰,狄仁杰在官居宰相之时,也正是武承嗣冠赫时,武氏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

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就招的可以不灭门。狄仁杰直接就承认了“谋反”,有一个叫王德寿的判官对老狄说:“我每天都在这里打杂受气,想往上升升,麻烦你老人家把杨执柔(武则天的一个亲戚)也拉下水,怎么样?那样你可以免死。”

老狄再一次发挥猛人的特质——他一义撞在柱子上,血流得满脸都是,还大喊:“要是我做这种事真是天地不容啊!”害怕了的王德寿只得道歉,还顺带检讨了自己的卑鄙。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再严格看管。狄仁杰一看自己躲过了老虎凳和辣椒水,就把被头拆了,用血书写了“自己冤”,置棉衣中,请判官转告家人说:“天热了,让我儿子把棉被拿走。”最后几经辗转,终于获救。

和狄仁杰一样,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政治智慧。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石英就分析过于成龙“很会做官”:“假如他像前朝的海瑞公那样,既反贪官又‘骂皇帝,肯定要招致‘龙心不悦,而决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其实,于成龙和海瑞的不同,一共有两处,一是“以文吏而擅武略”,他绝非只是内省以洁身,而更有外攘以清境的“业绩”存。再有,就是一生低调。

于氏家族,在山西永宁属于大富之家。明朝中叶曾出过一名“大中丞”于坦,他在做了几十年的大官后,急流勇退,辞官回乡,过起了富裕乡绅的日子。祖上务实的家风,也影响着于氏的后代子孙。

于成龙本是明崇祯朝的秀才,明末战乱时,他一度在安国寺躲避战乱,隐居读书,长达6年。等到清顺治十二年江山初定,急需大批人才时才应招出山。作出这种人生选择,在当时是有很大阻力的,但45岁的于成龙没有顾忌各种阻挠。

类似狄公和于公的山西良吏很多,汉文帝的侍从宫郅都,西汉名吏尹翁归,都以铁面无私、为官清止、敢于直谏著称,但均在原则的要求下有尺度;北宋名相文彦博、司马光更是名垂千古,有意思的是,都流传下了他们两人童年时的机智故事——文彦博灌水浮球,司马光砸缸。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因为倾慕司马光,甚至不远千里步行从江苏走到山西的司马光墓旁,安心著述,最后陪葬在墓旁。

机智,但也讲原则,这便是古代山西清官们的秉性了。

受“打压”,但从未自暴自弃

太原是很多朝皇帝的“龙兴之地”,按过去的说法就是这里有龙脉。

于是,宋太宗赵光义在灭北汉国后,引汾、晋之水灌晋阳为废墟,降为“平晋县”,这倒没什么,改朝换代焚毁敌国都城本是常事。但赵先生为了割断所谓的龙脉,阻断太原的王气,把十字路口仝部堵死而改作了丁字路口就太小肚鸡肠了。

宋、明等封建王朝也很少给山两派来智官,因为在统治者看来,山西是财富的输出省,需要压制,但这并不妨碍一代又一代山两官员靠着自强不息而成长。

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想要在政界游刃有余,只有“硬”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懂得“软”——想办法收拢人心。在这方向,山西人有着丰厚的政治经验。山西历史上的一大批贤臣名相,他们的经验智慧,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历朝历代很多人分析过山西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強不息。

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足主要原因。

对于公侯将相数以百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他们即使拥有先天优势,却依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如裴行俭由于父亲功绩被补为弘文生却以此为耻.执意自学考试,步入仕途,后成一代名将。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以裴氏家族为镜,也可窥这些优秀山两官员的特点。

有历史学家评价山西人武可安邦,文可治国,经国济世也正是历代读书人的最终价值体现。山西省委前书记袁纯清在刚刚履新山西时,曾向属下推荐过韩毓海教授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书中称“山西是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所在”。古代山西百姓和官员们,合力孕育出了这种“胸怀天下”的气概。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山西人于成龙狄仁杰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转型综改看干部担当
带个“西”字就穷吗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人小鬼大狄仁杰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