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扇窗
□严魏
那一年,国画大师黄永玉带着他的画作来到北京,住在“芥末居”。那是怎样的一间房子?不但陈旧,蛛丝网结,而且四壁连一扇窗户也没有,沉闷与压抑可想而知。但是,黄永玉没有厌弃这间小屋。他环顾四壁,哈哈一笑,拿出一张洁白的画纸,贴在墙上,然后信手在上面画了一扇窗户。霎时,他就觉得窗外的暖阳正透过窗棂涌进小屋,小屋顿显生机勃勃。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趣。许多时候,上帝就是这样捉弄世人,会给我们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完全可以画一扇窗户给自己,放进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生的路。
许多时候,上帝给了我们黑暗的境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追求光明的权利;上帝给了我们坎坷的遭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快乐的心境。要知道,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而是要学会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在没有水的地方挖一口深井出来。这样,就可以汲取到甘洌的泉水,滋润生命,在贫瘠的土地上营造自己的绿洲。
画一扇窗给自己,不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而是豁达处世,超然于困境,给灵魂一次喘息的机会。面对困境,回避是徒然,自弃也无益。倒不如乐观面对,寻找机会,相信阴暗的日子过后,必定是暖阳普照,寒冷的冬天过后,必定是万紫千红的春日。人生没有绝境,可怕的是自暴自弃、自己捻灭生命的火种。
画一扇窗给自己,就是给自己一个希望,给自己一点信心,给自己一些东山再起的勇气。要知道,只要不泄气,就没有什么能将我们抛弃;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花好月圆的那一天。
(李贤荐自《素材视野》)
适用话题:乐观、生活态度
人生两道菜
□赵宗仁
中国的菜系繁多,有四大、八大之称,也有二十大之说。总之,各地的美食令人目不暇接,尝之不尽。不过,人生有两道菜,窃以为必须吃之。
第一道菜是吃苦。人的一生免不了经历很多苦境,无论你的家境多么优越,有些苦是必须尝的。比如读书,要想学有所成,悬梁刺股的精神不可缺;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吃苦精神,不踏实工作,捧上的饭碗也是不牢靠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的宠爱护犊,不让子女吃苦,以致子女到了而立之年也无法自立;离开了父母的照护,连谈婚论嫁都不会;更有甚者,因怕吃苦,“辞职”成了家常便饭,而父母则不以为然:“没关系,反正不用你养家糊口。”殊不知,吃苦流汗长大的孩子才不会倒。
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人都有梦想,若要梦想成真,苦其心志也好,劳其筋骨也罢,说白了,就是让人在苦境中,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所谓吃苦耐劳,才能百折不挠。
谚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里其实说的是要想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出类拔萃、高人一筹,就必须吃得起苦,且吃苦要比他人多。当然,吃了苦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肯吃苦者,一定不会成就大业。生活中种豆得瓜的事很少见,即使有也长不了。
第二道菜是吃亏。在我们身边,吃亏、划算的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些人工作认真,且有业绩,但疏于与领导沟通,得不到提拔,吃亏了;而另一些人成天叫苦叫累,稍有成绩就摆功,且工于献媚、巴结,反倒得以重用,赚便宜了。
可郑板桥却认为“吃亏是福”。这句国人皆知的格言显现出郑板桥为人之道的高境界。据史记载,这是郑为朋友书写的一副壁联题头。内容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老实人吃亏了。但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吃亏恰恰不在于太老实,而在于不老实。比如说谎,为了圆谎,不得不付出高成本,其实已经吃亏了;斤斤计较,寸利不让,舍大逐小,赚了小便宜,其实是吃了大亏,失去的反而更多。因为这些人往往只关注同一个层面的选择,待猛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可见,能吃亏,损己利彼,是一种境界;肯吃亏,外得平,内得安,也是处世的一种睿智。
有识之士常说:“贪图安逸,不肯吃苦,无以成业;但求划算,不肯吃亏,难以立身。”某媒体刊文:“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不让老实人吃亏。”所以,吃苦、吃亏这人生两道菜,我们还是必须要尝的。
(张德才荐自《海口晚报》)
适用话题:吃苦、吃亏是福、坚强不屈
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陈碧蓝
卢梭说过:“利己之心使我们受到迷惑,只有正义的希望才不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先练就一身正气。因为有了正气,我们才能行得端,才不会迷失自己。一切只想到自己,只想把自己的小家打造得富丽堂皇,那么我们的大家呢,我们的国家呢?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人人都很自私,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强盛。只有渴望正义、维护正义,我们才不会走上歧路,我们才不会迷茫。只有真心地给予,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一味只想到自己的人,会活得孤独痛苦;只有怀着正义的希望,我们才不会迷茫,才不会误入歧路。
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州吁施行暴政,不得人心。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助纣为虐,为非作歹,帮助州吁欺压百姓。石碏非常痛恨这两个人,便与陈国的国君陈桓公用计将两人骗到陈国拘捕了起来。随后,卫国派出大臣,石碏派出家臣,分别到陈国将两人处死。史学家评论说:“这种为了国家,不顾骨肉亲情的行为,真可谓‘大义灭亲啊!”石碏的确是伟大的。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走上歧路,害了千千万万百姓的时候,就设计处死了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做法充满了正义感,这就是正气。石碏是个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很多人都只想到自己的小家,却忘记了自己是国家的国民。石碏却没有忘记这一点。正是因为有了像石碏这样的人,国家才会强大。国家强大了,小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变得美好起来。像石碏这样的人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他的心中有一种大义,那就是一切为了国家。正是有了这样的大义,他才会权衡利弊,做出这样“灭亲”的抉择。endprint
柳宗元说:“守正为心,疾恶不惧。”人的心只有那么大一块地方,装了一样,就装不下另一样了。选择了正义,我们就会远离邪恶;选择了正义,我们就会不惧邪恶。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心头滋生,那么我们还畏惧什么呢?
(何大有荐自《作文周刊》)
适用话题:正义、守正、疾恶如仇
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灯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调侃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但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回到家里后,为回应朋友的调侃,托尔斯泰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腰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苏霍京便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13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但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却正是这个。他想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能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四年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他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到临死都相信:“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托尔斯泰的信奉劳动也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构思了一盏“托尔斯泰灯”。一张大桌子,上方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下方是13块隔板,均匀地分开了灯光。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了。即使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也自己读书,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灯”很难吗?不。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
(王鑫荐自《广州日报》)
适用话题:毅力、勤劳、刻苦奋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