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女性诗的孤独情怀

2014-11-27 10:26张自华
关键词:女性形象隐喻

张自华

摘要: 王维用彩绘般的美丽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女性闺思、宫怨、爱情的画面,同情、怜悯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绵绵情意、委婉蕴藉的语句隐喻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王维借诗中的女性形象诉说孤独不安的情怀,安顿他那颗漂泊的心灵。

关键词:王维诗;女性形象;孤独不安;隐喻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5-0107-06

王维的边塞诗、田园山水诗历来被后人所推崇,研究的也比较多,而较少人探讨与研究王维的女性诗。学习与探究王维少数的女性诗,深究王维内在的情怀。王维的一生似乎充满风光与荣耀,但这种表面的风光与华贵下掩盖着一颗挣扎于繁华乡里的孤独心魂。陈铁民先生曾评论王维诗歌中景中有“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其一,景中有“我”对景物的感受;其二,景中有“我”的思想感情;其三,景中有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自我形象是就内在的精神、气质方面说,而非指形貌的特征而言;其四,景中有“我”的审美追求。[1]545诗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的外在投射和写照,体现了诗人“内在的精神、气质”。

王维今存诗374首,文70篇。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诗篇歌咏从军、边塞和侠士;有的沉醉山水田园。其中有一类诗篇描写女性,表现女性的闺思、宫怨、爱情等,值得我们深深体味。粗略统计,这类描写女性的诗歌共有二十多首,如《西施咏》、《羽林骑闺人》、《洛阳女儿行》、《晚春闺思》、《扶南曲歌词五首》《莲花坞》、《杂诗三首》之一、《息夫人》、《相思》、《班婕妤三首》、《闺人赠远五首》、《闺人春思》、《秋夜曲二首》、《早春行》,这些诗作一般是写闺思、宫怨、爱情等,在这些诗里,诗人对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往往抱一种同情的态度,而在那绵绵情意、委婉蕴藉的语句中,却又处处透露着诗人别样的情感。[2]1日本学者曾用这样一段话把王维女性诗中的内在含义揭示出来:“在这个华丽的世界里,他(王维)的心过早地被扭曲而变得复杂化,落上了沉重的阴影。他表面上在繁华乡里巧妙地应酬,享受着人生,实际上作为一个离开双亲,除了自己的才能别无依靠的少年,应该有着无休止的不安。能左右他的只有君主和权力者瞬息万变的意向,说不定什么时候,善于讨好这些人的竞争者一出现,他就有可能被一脚踢开。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些人会厌烦自己,把自己轰出门。如果能像李白那样,无论在什么境遇里都会怀抱浪漫理想享受人生,或者像杜甫那样,恪守自己的信条而贯彻始终,所遇到的这些都不足为惧。然而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王维来说,这两方面都是难以达到的。王维不能公开地袒露这些心绪,只有时而借宫人的悲叹,来寓托自己的悲剧命运。”[3]53-54王维笔下的女性形象孤独寂寞,悠悠相思,这是王维描写的女性日常生活,女性的悲剧。而从这些诗篇可以体会到的是诗人孤独不安的内在情怀,女性形象的孤独无助,正是王维此时内心的真实所感。

佛洛姆指出,“人是孤独的,但又无法忍受孤独。”[4]17一个人越是感到孤独寂寞,与人交往的意愿,就往往越是强烈。年少有成,身在繁华乡里的王维,陷身达官贵族,“孤独”一词放在他身上似乎有点不恰当,然而,王维生存在一个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的世界中,贵族权力者只不过把他视为写诗作画的附庸文人,年少的他,内心深处也体验到了仕途的炎凉,曾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中说到“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他参与着热闹的应酬谈笑,一颗心却被孤独地尘封着。”但越是孤独,他就越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借诗篇委婉地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他像是行走在繁华乡里的独行者,在华丽风光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孤独寂寞不得安宁的心。而他所写的女性诗中就隐含着这种情怀,这种情怀寄寓在一个个的女性形象中。

一、 少年初行,孤独探索

《新唐书》传云:“(王维)九岁能知属词。”从王维早期的女性诗中更是体现了王维的早熟与独到的见解。《洛阳女儿行》是王维早期所描写的女性诗。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这是一首以富家少女为题材的诗,诗人用艳丽的辞藻对女主人公的豪华生活极尽描写之能事,而又在极尽夸饰富家女子的豪华生活后说:“谁伶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宛然一转笔,把贫贱的美丽的越女形象与富家女子相比较,引出了诗人对贫家女子的同情。在极尽华丽句子的铺述下,突然一转笔写出了另一种相反的生活,这种手法并不仅仅是特出了乐府本身的创作特点,它更是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隐含的情怀,诗人笔下洛阳女的形象是盛唐时期贵族的生活写照,揭示着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及追求,然而,作为偏离皇权贵族的他,却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或许他想到自己就像那种贫贱的越女,无人知晓。

《洛阳女儿行》是王维十六岁时的作品,要探究诗人此时的创作动机和意图,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及诗人的心态。据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中记载:开元四年丙辰,年十六,《洛阳女儿行》。[5]99说明王维写此诗时,处于开元盛世,如杜甫在《忆昔两首》其二一诗所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6]156在粮食充足、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大背景下,此时的王维洋溢着一种“少年精神”[7]116,他满怀信心地踏上了自己的求仕之路,展望着未来的辉煌。当时的社会境况,为王维求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再者,从王维心态及所受教育来看。王维,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他怀有“布仁施义,活国济人”[2]1096的儒家政治理想。再加上他从小聪慧全家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待,使他从15岁就开始游历两京的生涯。endprint

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用华丽的文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不仅仅是反映了当时盛唐社会的繁华,更是映衬出诗人内心对贵族生活的憧憬与期待。然而诗的后两句却隐含着诗人的忐忑不安。王维虽是生长在官宦之家,但他的祖父们却都是在封建社会压抑之下、辗转于乡县的小官僚,在毫无有力的后台的支撑下,少年王维却担负着重振门庭的重任,向中央政权的都会出发。他感到了不安,似乎诗中的越女就是他的一个缩影:“越女是如此的美丽,但贫贱的身份却只能使她成为无人知晓的村姑。我不就像是那越女,虽有满腹才华,但身份卑微的文人,又怎能在门第观念甚重的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怎能光宗耀祖呢?”红颜少年的王维,就这样,怀着对前途的巨大希望和忐忑不安跨出了自己求仕的第一步。这首《洛阳女儿行》,写出诗人对富家女子豪奢生活的夸饰,对贫家女子的同情,也可以揣摩出少年王维对前途抱着巨大的期待,在期待中又隐喻着强烈的孤独感。

二、少年得志,孤独压抑

相比《洛阳女儿行》,《息夫人》虽只有四句,内容却更复杂一些。《息夫人》展示了本事背景以外的深层内容。

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年谱》注此诗作于“时年二十”,而那时的王维早名动长安上流社会,《旧唐书》本传:“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族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8]5052《息夫人》就是作于一次与宁王的宴请上。王维这首诗写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一出悲剧,其事见于《左转》: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王灭息,夺息侯夫人为妻,任凭强权玩弄而无可奈何的息侯夫人,面对迫使自己不得不“事二夫”的楚王,惟一的反抗就是保持沉默。这则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王维,激起了少年隐藏的悲情。而此诗其实是王维对当时一件事的象征暗示。《本事诗》记载:“宁王宪贵盛,有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情如不胜。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坐客无敢继者。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从故事背景来看,《息夫人》这首诗是借春秋时息侯夫人的故事,咏叹被当时贵戚宁王李宪霸占的饼师之妻,诗中“看花”二句,只描摹饼师之妻的情态,“更不著判断一语”,即表现出一个无法抗拒强暴势力凌辱的弱女子内心的无限哀怨,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对她的同情和对宁王的不满。

《息夫人》以短短的四句,看似只是当时现象的一种描述,却留给后人无穷的蕴味与探究的意义。如张谦宜评论这首诗“体贴出怨妇本情”,“止二十字,却有味外味,诗之高者”这“味外味”不禁使人更有欲望去挖掘王维写此诗的隐含之意。

写《息夫人》,王维并不是写单纯的男女私情,而通过一个爱情的悲剧,他体会到了更深层的含义——权力的压迫。来自最高的权威,以皇帝为顶点的封建帝国的权力机构,它拥有支配一切的力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这一字眼历来被视为最纯洁可贵的情感,却被权力者毫不留情地侵犯、亵渎,个人的生命在强权下那也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而王维看到的不仅仅是类似饼妻、自己平民百姓受权力者的压迫,就算是王公贵族的宁王也只不过是王权下的一枚棋子。透过历史的叶脉,在《通鉴》我们看到:“诸王每旦朝于侧门,退则相从宴饮,斗鸡、击缶 ,或猎于近郊,游赏别墅,中使存问相望于道。上听朝罢,多从诸王游,在禁中,拜路如家人私。饮食起居,相与同之、于殿中设五幄,于诸王更处其中。或讲论赋诗,间以饮酒、博弈、游猎,或自执丝竹,成器善笛,范善琵琶,与上更奏之。”这里记载了当时诸王的游乐园,看似是太平盛世下的天子与民同乐的场面。殊不知是玄宗为了掌握政权,给众兄弟施以的糖衣炮弹。为了防止诸王养成政治势力,玄宗向他们大力提倡吃唱玩乐的生动,让他们苟且偷安,贪图享乐,决不犯上,因此各府成了快乐王国、风流之场。“到了开元后期,他们尽管仍然享受着表面的优待,却也难耐强大帝王有形无形的抑扼,一个接一个地相继凋谢”,虽然当时的王维还没完全置身于官场,但他却感受到了封建权威的严酷性,就算是王公贵族都无法躲避迫害,更何况他一个小小的诗人,毫无后台的求官者。王维在写《息夫人》隐隐约约地预示到自身是否像息夫人那样,一直挣扎在被玩弄牵制的窄缝里,他的内心此时已经有了来自权力的挥之不去的伤痕。

三、深陷樊笼,孤独寂寞

在王维的女性诗中,意象多是孤独寂寞的宫女形象,而这一类诗中,王维又蕴含着诗人个人的情感,抒发了同宫女般的孤独。而《班婕妤三首》则是最好的体现:

其一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

其二

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那堪闻凤吹,门外度金舆。

其三

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向春园里,花间语笑声。

这三首诗是王维根据孝成帝时的一位嫔妃失宠的事来抒发。班婕妤是史学家班彪的叔母,班固、班超、班昭的大叔母,史称才貌双全,曾进入孝成帝后宫而受宠爱。后却因书卷气的性格,被出身微贱而八面玲珑的赵氏姐妹夺去了宠幸,降为皇太后的侍女而终。她的诗作《自悼赋》、《怨诗》把她的清寂心情和不幸的遭际真实地传达出来,引起了后世诗人们的感叹同情。王维笔下的班婕妤,与其说是为了失去宠幸而伤叹的形象,不如说是忍受孤独的形象。

第一首写她孤身独坐,茫然等待踪迹渺茫的君主。孤寂的窗外,厚厚的黑幕中,萤火虫带着凄凉的微光悄然闪过。金碧辉煌的宫殿人影全无,仿佛只剩下了她一个人。在死寂一般的秋夜,她守着的却只有薄绢的窗帘,和闪烁到天明的一盏孤灯。孤单的不是灯,而是灯下的人。诗人以“灯”相衬,烘托出她无尽的孤独。王维以独处的形象来表现班婕妤的内心孤独,而第二、三首诗中则通过别人的映衬来深化。第二首通过描写被人遗忘的宫殿早被枯落的秋草所包围,象征荒废的秋草暗示出她的被冷落,君主早已移情别恋。隆隆的金马车驶过自己的门前,却不会再停留,而是往被新宠幸的女人那里了。曾经的一往情深,就如败落的秋草,满地荒芜。第三首中,写春天到了,所有朋辈的门都紧闭着,仔细一看,原来所有的人都在春天的御园,在花丛中说笑嬉闹,然而却没有人搭理她。这一首通过季节的转移,以失众的仕女来衬托她的孤独,在热闹喧哗中,独守一份清贫的孤单。endprint

王维用极平易、通俗的字眼,虽写得蕴藉、委婉,却语浅情深,写出了失宠后班婕妤的寂寞、痛苦。他揭示了在封建君主的后宫,所谓的爱情终究抵不过“时光”一次,所有的恩宠都会在喜新厌旧后灰飞烟灭。所以在后宫的女性不得不展开竞争,用美丽外衣裹着凄惨的灵魂,进行着弱肉强食的相互挤压陷害,而终有一方胜利,另一方失败。失败的人,等待着她的绝对是孤独,活着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灵魂早已出窍。在王维美丽语言的后面深藏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孤独,这不仅仅体现在《班婕妤三首》中,其他诗也能看到。如《羽林骑闺人》中:“行人过欲尽,狂夫终不至。左右寂无言,相看共垂泪。”《早春行》:“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红颜无匹,真情难得。她们在对归期渺茫的丈夫的等待中,不觉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疑虑,日生苦恼。在“女以夫为纲”的社会中,女性没有职业,没经济能力,如被丈夫遗弃后简直无可依赖,而被遗弃的危险时时存在,她们对此却无能为力。在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孤独不安的灵魂。

王维他在女性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宫女的失宠孤独,闺女思怨,他联想到的是封建帝国中众多文人命运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被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支配、左右着,权力者的意志就是天下人的规范,美貌、勇气、有才能的人如不能被权力者赏识,那也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经历着生老病死,更有甚者要遭受不幸。王维生活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沉溺于表面荣华的人,用华丽或豪奢的外衣,掩盖着孤独不安和沧落不遇的灵魂,在强权政治的统治下踽踽独行。王维生活在这样一个阴惨的世界,他的真实的自然本心被无意识地流露在这些描写女性诗歌中,我们在这优美缠绵的诗作中,倾听王维发自孤独不安的灵魂的诉说,考察他内心的具体情感内容。

四、怀才不遇,孤独无助

通过前面几首诗的分析,王维对女性都抱有一种同情怜悯的情怀,表达他内心的孤独不安。然而,在《西施咏》中他似乎一反怜惜体贴女性的常态,究竟在这一首诗中又反映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西施咏

眼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一首是有关古代美女西施的艳诗。在《吴越春秋》中记载:被吴王夫差打败的越王勾践,为了复国,使用美人计把美女西施作为给吴王的贡物。吴王惑于西施的美色而荒废了国政,导致亡国。诗歌的大意是说不久前还在赵国河边浣纱的一个女子,一跃竟成了吴王的宠妃。微贱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如今出人头地了才显得高贵不凡,连化妆也要别人伺候,仗着君主的宠爱,大小事都能顺畅如意。当年曾一起浣纱的姑娘们休得梦想和她同车而归,告诫效颦的邻家女子,这样做是行不通的。王维在这首诗里表现的重点,并没有像古人描写西施是如何的美,而是着重写她的变化“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在没有成为王妃时,她只不过是一介村姑,毫无“艳色”可言。但在被选中做了王妃,进了宫,穿上漂亮的衣服,一打扮,竟成了天下美人。在王维看来,西施的得宠并非她的美貌,而是具有更多的巧合性。

那么,诗人创作的意图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得先来看看后人对此诗的评价。

清人沈德潜曾说:“咏古诗未经阐发者,宜援据本专,见微显阐幽之意,若前人久经论定,不须人云亦云。王摩诘《西施咏》,或别寓兴意,或淡淡写景,以避雷同剿说。此为别行一路之法。”黄培芳亦评云:“托意深远。”又刘须评“贱日”二句说:“语有讽味。”黄周星评“君宠”二句云:“既有君怜无是非,便有君憎无是非矣,语有意外之痛。”而后人进一步揭示《西施咏》讽刺意味的是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到:“唐人诗意不必在题中,《西施咏》篇‘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当是李林甫、杨国忠、韦坚、王维作。”后人的评价,揭示了此诗中,西施的“殊众”与否,不在于他有无“艳色”,而在于她的“贵”或“贱”以及“君宠”“君怜”与否。从而证明了王维写此诗主要是隐喻着士人的遇与不遇,也不取决于他有无才德,讽刺了当时仗恃皇帝之宠而滥用权力的权贵们。

王维作此诗时大概是天宝时期。在张九龄为相时期,王维与张九龄有着共同的政治主张,他感到抱负得以舒展,然而好景不长,他的伯乐下台了。《新唐书》记载:“始九龄系文学进,守正持重,而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每嫉九龄,阴害之。”[9]6344在老奸巨猾的李林甫的诬陷、打击下,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罢相,“诏书出,耀卿、九龄以左右丞相罢。”这使王维感到很沮丧。“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面对日趋黑暗腐败,王维不免有理想破灭之感,于是进取心和用世之志日渐消减。在他的《寄荆州张丞相》说:“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这首诗里王维诉说对张九龄的思念和知遇之感,流露了孤独无援、黯然思退的情绪。在天宝五、六载,李林甫的亲信苑咸作诗嘲笑王维久未迁除,王维作了一首《重酬苑郎中》进行反击,“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草木岂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这首诗表面上说丞相(李林甫)无私,禁绝请托,称赞丞相,实际上表明自己无意走苑咸的门路,刻意讨好权贵,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可见王维当时是不愿谄媚自进、同流合污,故得不到重用。他内心的愤懑需要宣泄,然而在当时抒发怀才不遇的不满,表达真实的内心,是涉嫌和被视为禁忌的,但禁忌阻止不了王维,他为了得到心灵解脱,抒发苦闷和悲哀,就写了《西施咏》,用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深婉含蓄地表达他忍受压抑和被排斥的苦闷。

《西施咏》表面上看是一首描写女性的诗,王维却借此来控诉世道的不公与怀才不遇的情怀。

胡钟惺在《唐诗归》中说过:“情艳诗,到极深、极委曲处,非幽静人原不能理会,此右丞所以妙于情诗者也。”在王维写的这二十多首的闺思、宫怨、爱情等诗歌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早春行》,诗人细致入微地把一个深谙独居之苦的贵族少妇的曲折、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而在《相思》里面,诗人则巧妙地借助“红豆”这一意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了深长的相思之情。《杂诗三首》更是用口语,洗尽雕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丰富情意,这些都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成就。endprint

五、结语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历来被人称颂,后人探究的内容也多是王维这一面的成就。然而,在不多的女性诗篇里,我们也能寻找到诗人孤独的影子,这些女性的形象也丰富了王维的诗歌内容,增添了王维诗歌的魅力。

繁华乡里的王维,伴随他的是孤独不安,而这些女性诗是安顿王维孤寂漂泊灵魂的港湾。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四册[M].上海:中华书局,1997.

[3]入谷仙介.王维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5.

[4]佛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5]王维.赵殿成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钱注杜诗:第五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7]林庚.唐诗纵论?唐代四大诗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刘昫.旧唐书[M].卷一百九十下,第十五册.上海:中华书局,1975.

[9]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第二十册)[M].上海:中华书局,1975.

Solitude in Wang Weis Female Poems

ZHANG Zi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in Wang Weis poems and the implied connotation. Wang Wei expresses the lovesickness, palaceblame and lovelinger about female with lyric words. He has a sympathetic attitude to womens misfortune in feudal times. The unbroken affection of the poem, as well as the euphemistic and refined words, provides a glimpse of his solitude in the prosperous world. He expresses his inner feelings with the help of womens images. The poetry is about women makes his poem career more influential. Finally, he finds a safe harbor for his wandering soul in the female poems.

Keywords:images of women; loneliness and uncertainty; metaphor

(责任编辑:余树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