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作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西南联大”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课那样沉默和认真,我忽然改变了主意,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仅仅是时代的远。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北大学子”桂冠,但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个分数,其实并没有那么光荣那么有积极意义。
你们坐在这里,并不意味着你们真的比其他同学优越、聪明、有天赋,而是你们比他们更能考试,更能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苛刻要求。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变中,你们搭上的那班考试车,也在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宽容合理、具有多种选择性。如果你们不能迅速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今天,我不是来“打击”你们的,你们也不懂错在哪里。社会上有很多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反思,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但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呢?我给你们几点建议。
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穿透力,就是把自己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差不多大的青年,杨振宁。在日本飞机的一次轰炸后,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住的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一个大坑。杨振宁是家中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在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还在挖书。他们断言,此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后来都是成功者。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保持自己最佳状态的穿透力。
找到自己的真伙伴
再说一个杨振宁的故事。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小团伙叫“三剑客”,分别指杨振宁、张守廉、黄昆,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级物理大师。那时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各教一个班,平分一个教师的薪水,勤工俭学,昆华中学还给他们安排了一间宿舍。他们整天争论,一直争论到在宿舍里躺下了,又爬起来点蜡烛,翻出书来,继续争论。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认为,和同学成为对手,在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学校是一个让你发现自己的好地方,你可以从同学身上、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从网络上,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要珍惜那些发现和帮助你挖掘潜力的人,希望你们在学校里,也能组建自己的“三剑客”。
专注决定人生的成败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他曾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后来担任美国数学所所长,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陈先生的书房非常拥挤,他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其余的人只能站在门外。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如此逼仄的地方思考,推算,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当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当然我看不懂。
他告诉我,这是他在一周内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说,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忽然间,就有了答案。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一丝灵感,哪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需要修改的话,立刻就清醒过来了,赶快跑到电脑边,把我的文章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然后,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新鲜活泼的有创造的一天开始了。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内心世界的好方法。那怕是写自己的暗恋,那么你也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时候清醒,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慢慢地,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
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我觉得这很了不起,能够停下来自我休整,这非常主动,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
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老师歧视、贫富悬殊等问题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如果没有专注的目标,即使时间一大把,你也会茫然失落,不知道如何应用。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我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再爬起来,我们的人生尽管曲折,但并不虚度。
而你们,很多时候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不讲创新中国的梦想,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也必须有这种精神。要学会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要特立独行,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本文根据作者在北大演讲整理而成,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