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光
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资源,虽说它既是高考试题的“泉眼”所在,又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但它不应是师生备考中不可超越的“金科玉律”,而应是高考备考中培养学生高考能力的一种范例和生物学词典.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例析如何利用生物教材,培养学生的高考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信息能力、提取应用信息能力、综合表达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
一、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作用
高考备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和挖掘潜能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高质量的教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贴近生活;注重“STS”教育.因此,教材既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又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能力培养多样,是学生阅读、欣赏和提升自己能力的良好范例,也是师生高考备考的最好助手和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资源.
二、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高考能力的方法
1.利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而一个人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近年高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文字很多,给的课本外的信息也很多,问题比较新颖,学生必须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抓住题的中心思想才可能运用知识,做出正确解答.在这方面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印发补充课外阅读背景材料、当今热点知识来训练学生,同时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术语、句子、句群的层次、结构、原理结论存在的条件范围以及教材中的问题探究、旁栏小资料(相关信息)、知识链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课外读(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等内容,应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融会贯通.阅读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在阅读时能划出重点部分,把重要的语句整理在笔记上,重点内容眉批旁注,难懂内容反复阅读,推敲关键词语,并用列表等形式整理出知识网络,表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的内容提要,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把书本难懂的符号和语言做笔记,以便课后整理补充、复习,学会善于利用笔记.
2.利用教材之“画概念图”,培养学生提取和应用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之一是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也就是能提取和应用信息.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备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画概念图”的方法来进行.要画好概念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能找到关键词,二是能选用恰当的连接词,本质就是能合理提取和应用信息.如以“细胞”为核心的概念图,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工程”等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绘制成一张概念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细胞这一概念的实质,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细胞相关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再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两个难点,学生总是不能完全明白,其中主要原因是涉及到不少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形成与出现等.为了使学生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特安排如下任务: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染色体、染色质、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关系概念图.通过此题的训练,学生在自己画概念图时就经历了一次对自己原有知识进行内省、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自己画概念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区分易混淆概念,而且可以提高其提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简答题和新情景题的解答.
3.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讨”的热点问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探讨”选择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这一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例;在“细胞的癌变”一节涉及到晒太阳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日光浴的利与弊?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就联系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或亲子鉴定中的作用;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中联系到北京中关村的DNA雕塑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印章的制作等社会热点问题.笔者的处理是以小组为单位,提前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在课外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能力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4.利用教材插图,训练学生生物学术语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和高考复习汇总,应注重训练学生对专业术语的正确运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训练学生生物学术语表达能力.可将教材中生理过程图制作成动画,先由教师对图的相关特征或生理过程进行正确描述,然后让学生准备一下,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呈现一个图,再描述图的特征或生理过程.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中,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特征进行表述,首先通过动画逐步展示有丝分裂过程的各个时期,每出现一个动态变化图,就描述它的特征,变化快,描述就快些,变化慢,描述就慢些,完全结合动态变化进行表述,学生边看边听,兴趣较大.接着,训练学生的描述,如果用动态变化图,学生难以跟上;可采用静态图,如随机给出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让学生描述,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教师给出正确而全面的描述.另外,可将教材中有关图表改编成情境题,围绕某个重点概念或原理进行题目设计,训练学生应用相关生物学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利用教材中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示意图进行改编,变成一道可综合考查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成分功能和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题目,以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用生物术语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表达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最终提高高考成绩.endprint
5.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能力
教师是知识串联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识和重新梳理,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综合的自由度、广度和深度都比较好把握.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复习到糖类种类中的单糖时,对两种五碳糖的复习,可由表格中的化学式写出各自的链状和环状结构式以比较出“脱氧”的含义,在各自环状结构式的第一位碳连上含氮碱基、第五位碳连上磷酸基团形成相应的核苷酸,再由此引申到DNA和RNA的形成,又由DNA和RNA分布场所回到当前复习两种五碳糖的分布.这里看似对两种五碳糖的复习,实际是对核酸的种类、组成元素、结构单位、功能及分布等都进行了复习.再如,衰老的细胞特征中有一句“由于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老人的头发会变白”,就可以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中白化症状表现的原因进行联系,甚至还可以与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相串联.因此,在进行高考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会对比(正比、反比)和类比,会在知识间进行迁移,以便能从繁杂的教材中找出各知识间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
6.利用教材“原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对“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明确指出,要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再加上一纲多本教材的出现,高考命题也更加强调能力立意,尤其体现在实验题的命制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更要注意回归书本的“原型实验”,并弄清这些“原型实验”的发生条件、原理、所需器材、反应中的现象(色、味、温度、溶液浑浊度、气泡多少大小等等)、每一步骤的道理、有没有创新方法替代等等.只有平时多做这些方面的自我训练,才能保证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力克实验难题.当然不管实验题材如何新奇,实验设问如何巧妙,都只是试题设计的载体,其解答的原理、方法、技能落实在课本实验中,学生首先要对《考试大纲》中列出的考查实验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亲历实验全过程,努力挖掘课本知识中所蕴含的实验素材.
在高考备考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注意教材实验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对实验设计进行科学总结,使学生有章可循.如:培养型实验操作步骤的“四步曲”:分组(根据自变量变化情况而定)编号、初步处理(进行自变量控制)、培养(注意用词“条件相同且适宜”等)、观察记录(记录对象:因变量或自变量变化);实验中如何保证唯一变量;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如何进行结果预测和结论等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