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美 路学荣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110003)
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病症的疾病,中医称之为“口眼歪斜”。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以青壮年多见。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选自住院病例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8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上进行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05)可比性。
按《针灸治疗学》即以口眼 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例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健侧,甚至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排除中枢系统疾病、脑血管、脑肿瘤、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及其他手术外伤引起的面瘫;以及听神经瘤、中耳炎、鼻咽部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排除无法耐受或不能行针刺的患者及无法观察完整疗程的患者。
①中药汤剂(全蝎、僵蚕、石决明、蜈蚣、白附子、川芎、当归、生地、甘草、大青叶、板蓝根等),150毫升日二次口服;针刺取穴:主穴:阳白、四白、太阳、颊车、地仓、合谷、百会、足三里。辨证:风寒闭阻型治以祛风散寒,解表通络,针灸加曲池(双)、肺俞、大椎,泪多加睛明,手法为浅刺,轻刺,泻法;风热袭络型治以祛风清热,通经活络,针灸加泻大椎、曲池、内庭、乳突痛加泻翳风;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针灸加泻太冲、风池、外关、三阴交等。
②西药用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超短波等。
西药用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超短波等
疗效评判标准②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侧面部恢复正常,前额面纹及鼻唇沟恢复如病前,口角无斜,无流涎,示齿时人中沟无偏斜,努嘴时口居中,两侧口唇对称,患侧眼睑闭合正常,双侧眼裂闭开大小程度相等。显效:症状消失或显改善,说笑时,口角稍有歪斜,进食无障碍,鼓腮不露气。有效:经治疗临床症状较前好转,但仍有口角歪斜,额纹和鼻唇沟仍未完全恢复,面部遗有连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征。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2组有效率经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有表1可看出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口眼 斜”、“口癖”,俗称“吊线风”。多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气血闭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西医认为本病是风寒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因此急性针刺配合中药具有疏风通络、祛风化痰止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疗效。
百会为督脉经穴,能宣通阳气、疏通气血;风池、翳风、祛风能引邪外出,通调少阳经气,足三里、合谷循经远取,理气扶正,通调阳明经气。地仓、颊车皆属足阳明胃经,地仓又为手足阳明经,二穴互透,有疏风通络之功。
方中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故以为君药。臣以僵蚕、全蝎,二者皆可熄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可化痰,共助君药祛风化痰止痉之力。由于面神经炎与病毒有关,故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板蓝根,大青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临床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可明显缓解面神经水肿症状,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后遗症的产生。利用针灸取及手法的灵活多变性,中药方剂辨证分型及西医的消除神经水肿,营养神经等综合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减轻病人的痛苦。因此合用有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减轻疼痛,加速康复的作用,因此值得推广。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J.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4-25
[3] 贾建平.神经病学.MJ.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6
[4] 2005年印发的中医内科学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