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节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014-11-26 00:55黄剑卫王曼苏黄家桓岳延荣王维汉王振云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穴位

黄剑卫,王曼苏,黄家桓,岳延荣,王维汉,王振云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03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即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0% ~25%[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因素的破坏,厂矿企业的污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的突飞猛增使空气污染更加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一项在亚洲1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调查人群中成人AR患病率达到10% ~30%,儿童为10% ~46%,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2]。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由于副作用较多和潜在的危害,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差。而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众多,“天灸”疗法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本课题组以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为治疗时间段,对变应性鼻炎行穴位贴敷治疗,系统地观察该疗法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90例病例均来自于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三伏、三九天贴敷的患者。按照时间就诊顺序随机分组,按1∶1∶1比例分为3组,三伏组、三九组、伏九组各30例。伏九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6~57岁,平均为26.45岁;三伏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7~60岁,平均为28.25岁;三九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56岁,平均为27.20岁。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有可比性(P >0.05)。

1.2 诊断标准

采用2009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即:①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②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③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20 min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天后进行;④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阳性,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09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岁~60岁之间;③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①在最近3个月内无鼻炎症状发作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糖尿病等疾病者;③有其他鼻炎患者,如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④血证、发热、皮肤敏感者;⑤年龄在6周岁以下,60岁以上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 脱落标准

①在治疗和临床观察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需要医治者;②不能完成全部疗程治疗者;③观察期间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方案者。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配制

将细辛、白芥子、甘遂、麻黄、延胡索、肉桂研成细末,按2∶1∶1∶2∶1∶1 比例混均备用。用果汁机榨鲜生姜汁,保鲜用。

2.2 取穴

以大椎、肺俞、肾俞、天突、膻中、足三里为主穴。

2.3 操作方法

将配置好的药粉用鲜姜汁调成糊状,然后铺在专用药物制模板上,制成0.8 ×0.8 ×0.4 cm3大小的湿药饼置于专用敷贴中央,贴敷于设定的上述穴位上。除天突、膻中、大椎穴外,其余穴位均双侧贴敷。

2.4 治疗时间

三伏天组于2012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分别各贴敷1次;三九天组于2012年冬季一九、二九、三九分别各贴敷1次;伏九组于2012年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各贴敷3次。预约受试患者于该日治疗,敷贴时间成人一般2~3 h,小儿可视患儿情况而定,因皮肤较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如感灼热痛、发痒不明显者则可贴敷较长时间,最多不超过6 h;感觉灼热痛、发痒明显者就应适当减少贴敷时间。均在贴敷后6个月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采用1997年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为了准确地、客观地评定疗效应进行症状分级和体征分级。症状分级:喷嚏(1次连续3~9个)、流涕(每日擤鼻数≤4次)、鼻堵(偶有)、鼻痒(间断)各记1分;喷嚏(1次连续10~14个)、流涕(每日擤鼻数5~9次)、鼻堵(介于两者之间)、鼻痒(蚁行感但可忍受)各记2分;喷嚏(1次连续≥15个)、流涕(每日擤鼻数≥10次)、鼻堵(几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痒(蚁行感难忍受)各记3分。体征分级: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有小缝隙,记录为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

疗效评定:(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 ~21%为有效,≤20%为无效。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3 3组疗效比较

表1 组间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伏九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三伏组和三九组(均 P<0.05),三伏组优于三九组疗效,三伏组和三九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

3.4 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表2 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s)

表2 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伏灸组30 11.15 ±2.43 4.30 ±1.19三伏组 30 11.25 ±2.68 5.80 ±1.86三九组30 11.10 ±2.39 7.50 ±2.15

由表2可知,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分别比较,治疗前三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各组治疗均有效改善了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3组治疗后比较提示在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方面,伏九组优于三伏和三九组(均P<0.05),三伏组优于三九组。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本病为鼻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临床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多有家族性。鼻鼽多因肺脾气虚,肾阳亏损,气津不布,鼻失温养,并受风寒、异气等邪乘虚侵袭鼻窍至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发病[4]。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本课题是利用四季中阴阳消长变化的极点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临床穴位贴敷,三伏天是全年中阳气最盛、天气最热、气温最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三九天是四季中最冷、阴气最盛的时期,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中医养生自古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法,在三九至冷至寒时刻把特制的药物贴敷于选定的穴位上,以达到寒则热之、虚则补之的作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在三九至寒至冷之时进行贴敷治疗,能进一步巩固三伏贴敷之疗效。“伏”和“九”皆为四季中比较特殊的时令,属四季气候中变化的转折点和寒热的交替点,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利用三伏天和三九天进行药物贴敷,相互配合,起到调理阴阳治病防病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利用贴敷药物对局部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起到调节免疫功能、抗衰老、调节脂肪代谢等作用[5]。基于此,笔者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在三伏天、三九天进行天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

课题组选取的主穴有大椎、肺俞、肾俞、天突、膻中、足三里穴。大椎穴为督脉要穴,可使督脉及六阳经所至头部五官九窍功能得到调整,改善头面、五官九窍经络的气血,又名“百劳”、“上杼”,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穴,传统中医认为,大椎穴具有宣通阳气、清热解表、宁神通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6]。肺俞是肺脏的背俞穴之气转输于背部的穴位,内应肺脏,最具宣肺利气、疏通鼻窍、补气治本之效。研究证实刺激肺俞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E玫瑰花环试验显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7]。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固本培源、增强体质。天突穴位于阴维任脉之会,能宽胸理气,使肺气升降正常,气机通畅。膻中穴则为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为气之汇。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调理脾胃、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及调补后天、防治双收的强壮要穴。诸穴配伍,标本兼治,共达提高免疫功能,消除过敏反应的目的。根据疗效分析,三伏组治疗效果优于三九组,而伏九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三伏组和三九组。提示其疗效与治疗时间相关,贴敷次数愈多,年限愈长,疗效愈好。为提高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天灸疗法是中医常用外治法,也是近年来各医疗单位开展的热门话题,呈逐年递增趋势。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在临床观察中可显著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疗效,受广大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Casale TB,Dykewicz MS.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allergic rhinitis- asthma link[J].Am J Med Sci,2004,327(3):127 -138

[2]Pawankar R.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the link,the new ARLA classification and global approaches to treatment[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4(1):1 -4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4]黄永辉,陈杰彬,杨晓红,等.从冬病夏治浅析“三伏贴”的治病机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97

[5]刘琼,方剑乔.天灸疗法的实验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51 -54

[6]黎文杰.大椎穴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28-129

[7]杨君军,赖新生.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机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3,23(4):7

猜你喜欢
变应性鼻炎穴位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