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昌
近日,电视连续剧《开国元勋朱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朱德同志早期的革命经历再次受到国人的关注。剧情显示,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是张申府和周恩来。事实上,张申府还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而且,张申府还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是“南陈北李”间的奔走串联者,为中共建党做出了卓越贡献。那么,他为什么在党史上渐渐“消失”了呢?
1917年,24岁的张申府以助教的身份留在北京大学工作。他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并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1920年10月,陈独秀、李大钊与张申府三人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张申府受陈独秀、李大钊委托,利用赴法讲学的机会,在巴黎建立了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发展了刘清扬(后成为其妻子)、周恩来等人入党。
1923年冬,刘清扬与张申府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一道从德国途经苏俄回国。1924年,张申府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并担任蒋介石的德文翻译。他向廖仲恺力荐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一职,还为周恩来解决了回国的旅费。
张申府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他本能够为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张申府一生中的两次重大行动,对他人生影响极大。一次是1925年,在党的四大上,张申府在与人争论某个问题时说:“同意我观点的就留下,不同意的就滚蛋!”大概别人没同意他的意见(也有的说是与陈独秀意见不一致),他就一甩手走了。当时作为四大代表的周恩来极力劝他不要一气之下离党,但他却没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党内。
此后,张申府以讲授罗素哲学和翻译著述为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其间,张申府参与发动、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还参加了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即民盟的前身),是爱国进步教授中较有影响的代表。
1941年,张申府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4年被推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民盟华北总支部负责人。1948年,张申府的一篇文章,再次将自己的人生推上了风口浪尖。此时正当共产党节节胜利之时,他却于10月23日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呼吁和平》的文章,指出:“我们现在最要紧的事,消极地说,就是打破现状;积极地说,就是恢复和平。假使战事还不设法结束,和平还不速谋恢复,必致全国人,至少东北人与华北人,或至少在东北华北大城市住的人,都不得活;国家更将丧尽了元气,丢尽了脸。”
张申府在文章中公开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恢复和平,被认为“不合时宜”,被批判为“伪装民主,坏人,卖身投靠,军统走狗,特务小卒,伪自由主义分子”。民盟开除了他,刘清扬也与他离了婚。
新中国成立前后,周恩来并没有忘记张申府,亲自安排他到北京图书馆做研究工作,并为他亲批了住房。
1973年,在著名爱国人士章士钊先生的追悼会上,张申府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张申府获悉后,心情非常悲痛,为周恩来拟了一副挽联:“为人类为革命奋斗一生,无名心无私情当今完人。”
1986年6月,张申府逝世。7月,《人民日报》刊出一条讣告,指出张申府“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1920年在北京随李大钊同志筹组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建党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之一。1921年在法国巴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旅法、旅德支部的负责人之一”,称张申府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