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明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掌握,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健康发展。
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跃思维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应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而精心构建问题情境,准确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是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
构建目的明确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构建的问题情境,应该对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数学思考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构建的问题情境,应该时刻观照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师构建的问题情境,还应该具体、明确、有启发性、有创新性。
构建以生为本的问题情境 构建的问题情境应充满时代气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要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建的问题情境应以“生本”、以“问题”为抓手,真正让“问题”成为学生打开数学世界的“一扇窗户”。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执教者为学生构建了所在学校“创建省绿色学校”这一情境,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该校各个绿化景点的面积,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学生兴趣盎然地计算着不同景点的面积:对于一些形状是基本图形的花坊的绿地面积的计算,学生轻松地加以计算;而对于一些稍复杂形状的绿化景点面积的计算,学生们也能独具匠心地想出一些创新性的方法,将“问题”加以解决。对于数学“问题”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思维碰撞,充满学生的张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品尝乐趣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记忆、背诵去机械地接受知识,而应引领、点拨、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比如,开展一些观摩性探究活动、操作性探究活动、想象性探究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爱上探究。在探索与发现中,巩固已学知识,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与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增强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热情与自信心。
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源头,好奇心有利于让学生在迫不及待的情绪状态下去探究数学问题,去揭示数学的规律及其本质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巧妙设置问题的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比如,可以借助于有趣的数学知识小竞赛设置悬念,可以通过生动的小故事设置悬念,也可以通过魔术、相声、小品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瞄准教材重难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确保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点拨者,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探究主体的能动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时刻关注,在他们产生疑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得以实施;要求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计算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要求教师会尊重每一位学生,会重视差异,会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能量”,从把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引向纵深发展。
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认为,数学既是人们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又是重要的工具。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留下可供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相关题材。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构建让学生参与探究数学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动手探究、动口探究、动脑探究,以产生探究数学的强烈欲望。比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正数与负数,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方向的量,以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并且能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激发数学探究学习的情趣,以彰显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高井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