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有先进性、 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其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一般教师学习的典范、学生尊敬的师长;语文特级教师尤该如此。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坚持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如果没有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很精湛的教学功力,想要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语文特级教师,那只能是梦想。
作为语文教育界的领军人物,语文特级教师大体上代表了当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也可以说是为全国的语文教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他们分别在各自的一线语文课堂和理论前沿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重要作用。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一线教师学习他们的授课思想,揣摩他们的方式方法,探索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一条可行路径。
程红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方面素质涉及到人的耳、目、口、手、体、脑、心。耳,关系到听知能力,从各种媒体,从各种人的语文表达中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关系到阅读能力,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口,关系到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手,关系到通过手表达意念、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文章写作、计算机操作能力;体,关系到通过表情、手势、姿态表达思想的能力,即所谓体态语言;脑,关系到人的思维认知;而所谓心,指人格。“耳、目”属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手、体”属于输出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脑、心”属于人的发展;无论汲取信息,还是输出信息,最终是为了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发展人的健康人格,前者是目的也是手段,后者是终极目标。有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成果是全部知识遗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个人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殷光黎:呼唤“和”的语文教育
“和”,实践的反思。当初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刻意地追求人文、自主、合作、生成、超越等。这种“大跃进”式的语文教育,其实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视和低效行为,造成了语文教育诸多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现象。其实,语文是一个多维的学科,失度地放大某个维度,便容易忽略其他的维度,导致语文本体的旁落、素养的残缺、课改的坎坷。
“和”,传统的精髓。“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提倡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孔子的“和为贵”“有教无类”,王守仁强调教育要“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顺导其意志”“导之以礼”,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陶行之主张“手脑结合”等,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和谐教育思想。
“和”,课改的追求。原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指出:“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其中的“统一”“全面”“一体”“倡导”,以及“联系”“结合”“整体”等无不是在追求建构和谐的语文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和”,现实的选择。聚集不同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既是古老的社会理想,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语文教育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些因素的关系贵在平衡、和谐。如不和谐,会水火相克,冰炭不容,事倍功半;如和谐,则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事半功倍。我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灵活的观点来认识和协调语文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建构和谐的语文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平衡,促进语文课改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健康发展。
高万祥:写作是一种伟大的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维果茨基说:“写作是一种最具有难度性的能力。”写作难在何处?维果茨基认为写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例如文章主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的创造。写作,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和呈现方式具有无限可能性,因此在认识到写作“难度性”的同时,也可自豪地宣称:“写作是一种伟大的能力。”
写作是一种伟大的能力,这既体现在写作和生活、生命的彼此依赖生成这一关系上,也体现在写作者自身对表达精准、“我手写我心”的无限追求上。写作,固然需要重视精神的成长、品格的修炼、人格的发育,但写作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最终却只能通过技巧层面的表达来实现。因此,我们提倡真情为文,反对为文造情,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文章知识与写作技巧等;恰恰相反,也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训练。力求通过这些“必然”的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
作文高手写作上的游刃有余,绝对离不开入门阶段的基本练习。沈从文先生在谈写作教学时曾说:“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因此,选择一些作文训练的分解动作,找到一些谋篇运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些作文训练的简单有效的定式,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不二途径。
王君: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并存
什么是文本特质?笔者把它定义为: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地位,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
文本特质首先决定着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取舍。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根据文本特质,笔者把所有课文大致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题型文本:大略相当于传统的“精读课文”。这类课文,一定是经典,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承担着传承文化责任的名篇。教师要视此为至宝,要研究透文本,要拿出具有全局意识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②语用型文本:全名应该叫做“语言应用训练型”文本。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应该属于此类。在教学这类文本时,应该直截了当针对文本特点,组织学生去灵动地参与和语言有关的积累和训练活动。③思辨性文本: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本,教材中甚至有一些文本具有明显的缺陷。这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文本资源。巧妙而充分利用好这些文本,以培养学生“深思慎问的质疑精神”无疑是很有价值的。④写作型文本:其典型特征是整体或者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取其可用之处来作为学生的写作示范素材。⑤诵读型文本:对于散文艺术的欣赏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忘情的吟诵中,自己去心领神会,从整体上去把握每一篇散文特有的神韵。⑥拓展型文本:这样的文本其实是跳板,或者说是活的广告宣传,将带领着学生进入辽远的阅读世界。endprint
以上列出的六种文本类型是笔者在教学中感受出现频率较多的类型,其实在教学实践中还有更多的类型出现,这需要不断提炼和总结。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价值可能兼跨多种类型,但必然有一个“主打类型”。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这个主打类型,攻克某一个教学目标即可。
赵谦翔:以图“害”文最不可取
整堂课有图有画,有声有色,就是没有含英咀华,没有咬文嚼字,浮光掠影,华而不实。而严重的问题更在于,以花哨的“以图代赏,以画代析”的课堂教学大有时髦儿之势!语文课,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语文之本,语文之魂。
图画,乃诉诸视觉的艺术;文章,乃诉诸文字的艺术。而文字则是思维的符号,语文教师的职责正是要靠文字的媒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与想象力。而现如今流行的是图画、影视、动漫,在视觉盛筵、感官大餐的狂轰滥炸下,学生们的语言赏析能力日渐下降。值此母语危急存亡之秋,以教语授文为己任的语文教师,绝不该盲目迎合潮流,而应当挽狂澜于既倒,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倾情尽力地向学生们展示语言文字的美丽和魅力。如果老师把课堂教学舞台拱手让位给图画动漫之类的视觉活动,我们的语文教学恐怕真的要自取灭亡了。
图画动漫,不是不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比如在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时使用可以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对陌生人物和事件获得更形象的了解和更深刻的印象。只有那种抛开文本,以图代赏、以画代析的教学,才是喧宾夺主,以图“害”文,最不可取的。
胡德胜:班主任要当大诗人
充满诗意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拓宽视野……而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一门艺术,有必要不断探索。
其一,班主任要带头咏诗、写诗,以修身养性,培养诗人的气质。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应该顺应学生的需求,多一份儒雅,而儒雅之气可以通过积累诗文来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古诗文,班主任应该首先背熟这些古诗文,并以诗文的儒雅为人师表,为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做伏笔。班主任若是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背会课本上的古诗文,并能文道结合,诗化班级管理;若不是语文教师,起码要熟读这些古诗文,最好多跟热爱诗文的语文老师联系,寻求帮助与合作。
其二,引领学生在清澈的诗意中沐浴,使其得以健康地成长。初中生大多处于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年龄段,他们开始用成人的眼光关注社会、了解生活;而优秀的诗文,恰恰能以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从某一方面揭示社会的本质,展示精彩的生活面貌,非常适于初中生阅读欣赏并从中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班主任可以精选一些优美的诗文,利用班会引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感受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去尝试生活的滋味。班主任要让浓缩社会人生的优美诗文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其三,诗意的班级文化重在营造诗意的氛围,特别是教室的环境要尽可能地诗化。标语口号要诗化,黑板报要诗化,学习园地要诗化,就连班级公约和班会的主题也要尽量诗化。还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丰富多彩的诗情画意。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其实就是把班上的好事、坏事、大事、小事都当成优雅的“诗”事来做,作为班主任,一件一件地做好这些“诗”事,会感觉自己越来越被诗化了,渐渐也就变成了大诗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