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表示,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不过,做教育家不是目的,通过做教育家办出好教育,才是本意。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从“家”中走出来,不能唯“家”是从。特别是校长,不能在学校里处处以“引领者”的姿态出现,因为校长当不当教育家无所谓,是不是好教师才是根本。真正的教育家,不会以“家”自居,而是力求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踏实、平实而又激情满怀地搞好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让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赋予意义。
(摘自2014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
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农村教师留不住的根源在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要让优秀人才到农村当老师,至少需要三种力量:一是职业吸引力量,如工资待遇、发展空间、价值实现等;二是职业保障力量,如编制、周转房等;三是社会促动力量,如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等。
(摘自2014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抢跑”违背教育规律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认为,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为了孩子成长更稳健,政府、学校、家长等要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学习打好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要让偏离正道的教育,回归到教育规律的轨道上来。抢跑,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更会消磨孩子的好奇心。
(摘自2014年10月8日《光明日报》)
创新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创新中国教育》一书作者、北大附中国际部主任江学勤认为,精英教育体系最失败的一点,是鼓励相互竞争,学生太相信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知道其实生活并不应该是一架通向成功的梯子。生活不是这样清晰而直接的,它更像是一片夜里的森林;为了走出森林,大家只能一起合作,从合作之中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很多案例都说明:成功不能给人带来快乐,而创新可以。创新不一定能带来成功,但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摘自2014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对记忆的过分强调、对标准答案的过分重视、对分数的斤斤计较,仍然是教育中的铜墙铁壁。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银付说。
本轮高考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本质,没有回归考试手段的本位,只是换了一种方法考试而已,实践下来,还是唯分数论。但改总比不改好,对此,我们要积极支持和参与。
国家督学、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在谈高考改革时称。
衡量师德的标准是学生的发展,倡导教师要培养、创造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基础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
教师带病上课精神可嘉,但是不宜提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指出。
莫把中学建成“大学预科”,而应打造一所“人生预科学校”,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80年储存生存技能和充足养料。
澳大利亚国王学校校长蒂姆·豪克斯博士说。
培养儿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教育的,投入也最多,但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