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梦萍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令广大教师最头疼最棘手的一项工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搞好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呢?下面我结合本班的几个真实案例,谈谈在班级管理中的心得体会。
一、班级管理重在沟通交流,而不是管理代替教育
[教育案例1]
据我平时观察,我班男生热爱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要想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聊天时就必须有共同话题。我这个体育门外汉,拿起书本恶补篮球基本知识。由于经常跟学生在一起,他们从刚开始的陌生、误解,慢慢过渡到信任我、亲近我,有话也愿意向我倾诉。
我认为“管理压倒教育”或者“管理代替教育”这种方式方法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永远不会走向科学系统,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会越来越行不通。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不是万能,管理不应只是约束,更多的应该是用心引导、关爱和体贴学生,让学生在同一蓝天下享受温暖阳光的沐浴。
二、班级管理应该是“柔性”,而不是“刚性”
[教育案例2]
刚接触小岳时,感觉他调皮急躁、天真自大,有点懒惰且纪律散漫,易受他人影响,是个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刚入学,他就与班上同学发生冲突。盛怒之下,我狠狠地批评了他。尽管过后,我不少找他谈话,但师生之间的隔膜还是产生了,教育效果甚微。有一天,年级的拔河比赛上,他无意间说了一句话:“老师,希望你以后来看我打球。”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顺势问他:“看来你很喜欢打篮球,应该打得很不错吧?”这么一聊,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利用刚涉猎的篮球知识和他交流,他显然对这话题很感兴趣,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就更多了。自从这次谈话后,他的思想慢慢有了转变。接着,我针对他渴望上进的心理,常常给他辅导,肯定其长处,指出不对的地方,让他心服口服并改正。经过苦心教导,小岳终于“浪子回头”,不但纪律好转而且勤学上进。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做到宽严有度,以仁慈的心、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适当满足,适当限制,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效能是由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决定的,我们应该少一些“刚性”,多一份“柔善”,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快乐成长。
三、班级管理应重在预防和疏导
[教育案例3]
本学期,新转来一名女生小符。报到那天,我向她了解转校的原因,她说是因为跟原来的班主任产生了矛盾,自己出现了一些纪律上的问题。我一时疏忽,也没做进一步深究。自从她进入我班,我就一直暗中观察她。这两个月来,她似乎都表现良好,也察觉不到有违纪现象。
正当我沉浸在教育成功的喜悦中时,有一个晚上,我突然接到宿舍管理员的电话,说班上有女生在宿舍楼顶吸烟。听完电话后我就急匆匆地赶往学校,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两个多月来,小符经常中午上宿舍楼顶,晚上则到乒乓球台旁,边玩手机边吸烟,还和班上三个脾气差、行为习惯差的女生组成一个“四人帮”。后来,还听说小符在原学校也有吸烟的陋习。我想,如果她刚转学来的时候,我和她交流详细一点,了解多一点,及时对她进行重点性预防,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处置和教育她上了。
由此可见,在教育和处理学生问题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能掉以轻心,要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在班级管理上,我觉得教育学生有效处理的模式分为觉察—诊断—处方—辅导—评价—追踪。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重在预防和疏导,而不是“亡羊补牢”,疲于奔命。
四、班级管理应建立合理期望值
[教育案例4]
小明有偷窃的坏习惯。为此,我对他耐心教育过多次,他一直保证不再犯如此的错误。可有一天,和小明同宿舍的几个学生一起到办公室找我,说他们亲眼目睹了小明从小万的行李箱偷走50块钱。发生这件事情后,我就在思考:小明家境不错,一直不缺钱花,他为什么要偷东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小明,他向我坦白:“我也不知道,看见东西就忍不住想拿。”这样的辩解匪夷所思。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才知道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学生品德有问题,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于是,我让小明把东西还给同学,同时,我私下告诉与他同宿舍的学生,他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不是坏人,请不要歧视他,而要帮助他改正这个坏毛病。我还建议家长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现在过去一年多了,据跟踪和反馈,已初见成效,小明不再重犯坏毛病了。
无论什么样的班级,对学生自觉性的期望,都不要太高太急。因为他们大都是在“不需要自觉性”的环境中长大的,自觉性需要慢慢培养和训练。
综上所述,我觉得“言传莫过于身教”,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个人品德修养,还是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都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人师表,德高为范。”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相信我们的付出,定能促进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