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东北海岸地下水游离CO2对pH的影响

2014-11-25 00:23:26黄向青林进清甘华阳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碳酸贡献率游离

黄向青,林进清,夏 真,甘华阳,潘 毅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重点实验室,广州510760)

碳酸、碳酸盐及酸碱平衡过程是地下水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矿物相态、表面作用、体系平衡、离子交换等有重要影响[1-5],但测量分析地下水CO2分压pCO2及H+含量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精密度设备仪器,实际各项碳酸浓度也难以定量,多依据平衡方程计算,且理论计算的热力学参数来源多样,受温、压条件影响而难以一致[6-8]。

本文根据位于琼州海峡南岸、具备开放系统特征的测井地下水中游离CO2的变化规律,利用无游离CO2时pH 值稳定的特征而将其作为背景值,结合碳酸平衡方程,计算与有游离CO2时pH 的差值及H+含量的差值,即,得到游离CO2所产生的H+含量、相应的pH 及碳酸的饱和指数SI,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有助于研究滨海地区在海水入侵过程之中地下水pH 的变化规律。

1 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为查明华南滨海地区和湿地生态环境现状,科学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项目,于2013年6~7月在海南岛东北海岸3 个测井进行了2个潮周期浅层地下水逐时取样,每个周期历时26h,如表1所示。

表1 潮周期地下水取样情况

2 游离CO2 含量及来源

QZ1测井第1 测次QZ1-1的游离CO2为7.0 ~17.6mg/L(简称CO2,下同),平均13.8mg/L,第2 测次QZ1-2为3.5~17.6mg/L,平均13.7mg/L;QZ3测井2 个测次均为0;QZ4测井第1 测次QZ4-1为6.2~11.4mg/L,平均8.3mg/L,QZ4-2为0~7.9mg/L,平均1.7mg/L,变异系数在0.16~1.72 之间。从含量区间频率f 分布来看,不均匀性比较明显,如图1所示。

图1 游离CO2 区间频率f 分布

测井口与大气联通,为开放式系统,与井口上方气温关系比较密切,游离CO2随气温日变化而变动,总体呈现线性递减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周期游离CO2 与气温的线性关系

由于大气压和大气CO2分压随气温而变化[10-11],表明测井游离CO2跟大气是有很大联系的,并不稳定,且游离CO2的逐时变率较大,在QZ1测井为-12.3~9.7mg/L·h,QZ4测井为-4.4~4.5mg/L·h。因此,游离CO2主要来自大气CO2的向地下水的溶解进入。

3 游离CO2 与pH 的关系

3.1 相关性

利用Pearson 矩积法和F-Test 计算检验CO2和pH 的相关性,可知QZ1测井两者的相关性较好,QZ1-1和QZ1-2相关系数依次为-0.77 和-0.89,为显著负相关;QZ4测井相关系数依次为-0.40 和-0.56,经过检验为负相关,显著性不如QZ1测井,主要是QZ4测井游离CO2含量较低,加之测井溶解组分较为复杂。但总体还是显示pH 对CO2是敏感的,CO2增大pH 降低,酸碱平衡向酸性方向移动,反之,则向碱性方向移动,经过对CO2和pH 进行xi/x 无量纲化处理后(xi为逐时测量值,x 为平均值),进行趋势线性拟合表明,QZ1测井2 个测次pH 对CO2响应率δpH/δCO2依次为-0.17、-0.18,QZ4-1为-0.07(QZ4-2测次只有少量样品有CO2,未作计算)。

3.2 pH 的变化特征

在QZ1测井,由于2 个测次均有CO2存在,pH偏低,而QZ3测井2 个测次CO2含量均为0,对应的pH 序列表现得很有特点,一致稳定在高值区,或者CO2一旦为0,例如QZ4-2测次(自7 号样品开始),pH就回撤到高值区做微幅波动,有时在2~3h 内基本没有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无游离性CO2 时pH 的分布

类似现象在CO2溶解实验和模拟中也有观测到[12]。说明CO2对该测井pH 影响很大,且pH 响应灵敏。该高值区与周边海水pH 非常接近[13]。

3.3 pH 的背景值

测井在高潮线上方,围岩岩性为粘土质砂和砂质粘土,与周边海水水力联系较好。

(1)对pH 的统计表明,潮周期内,QZ3-1的pH 变化范围为8.30~8.35,平均值、模数、中值、几何平均值均为8.33;

(2)QZ3-2的pH 变化范围为8.30~8.38,如表2所示,平均值、模数、中值、几何平均值为8.33、8.32、8.33、8.33;

(3)QZ4-2的pH 变化范围为8.32~8.39,平均值、模数、中值、几何平均值为8.34、8.35、8.35、8.34,基本重合,表明数据非常稳定,且不随测井和时段而变化;在此基础上,将测井数据汇总统计得出,平均值、模数、中值、几何平均值为8.33,pH 变异系数在0.0017~0.0024 之间,均具有变化小,变化稳定的特征。可见8.33 为无CO2干扰时的背景pH 值,对应H+背景含量为10-8.33mol/L。

表2 无游离CO2 时pH 值

4 游离CO2 产生的H+及pH

4.1 H+的来源

测井H+含量可视为背景含量加上游离CO2的叠加。背景H+来自海水输入、矿物溶解及微生物降解[14-17],是他们之间消长和长期平衡的结果。生物、化学过程一般比较缓慢,产生的H+含量并不高,且测井含水介质这种盐渍区的微生物量及生物种类稀少[18]。综上分析:①一旦有游离CO2,测井pH 随之有明显变化;②一旦无游离CO2,测井的pH 偏高且非常稳定,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各物种对H+贡献很低,即使电离出H+也含量低微,QZ3、QZ4测井的确出现了少量的,但并非来自,主要来自矿物溶解等。因此,地下水游离CO2是H+的主要来源和造成H+变动的主要原因。

4.2 游离CO2 产生的H+含量

表3 游离CO2 产生的H+含量和贡献率 单位:×10-8mol/L

QZ4-1测次为0.92×10-8~9.45×10-8mol/L,平均1.99×10-8mol/L,贡献率61.10%~73.70%,QZ4-2测次为2.91×10-8~8.21×10-8mol/L,平均5.75×10-8mol/L,贡献率38.34%~63.69%。

4.3 游离CO2 产生的pH

相对应地,QZ1-1测次CO2产生的pH 为7.08~7.69,平均值7.35,QZ1-2测次7.15~8.18,平均7.41;QZ4-1测次7.88~8.13,平均7.97,QZ4-2测次8.09~8.54,平均8.27。贡献的pH 随测井和CO2含量变化而不同,以QZ1测井贡献最高,最接近总的pH,如图4所示。

图4 游离性CO2 贡献的pH 和测井pH

CO2所产生的pH 均略高于总的pH,两者尚有差别,综上分析,pH 不全部来源于CO2,还有其他一些背景来源。

4.4 参与解离出H+的碳酸

游离CO2产生H+的基本原理可见碳酸平衡方程[1]:,即H2CO3进一步解离才产生H+,是游离CO2产生H+之源。而二级和三级解离含量更加低微,在此采用一级解离方程。理论上的H+主要依据解离平衡进行分析,而现在得知了以上实际的H+含量,故根据平衡方程可求得参与解离的H2CO3的含量,结果显示其含量极低。QZ1-1测次与游离CO2摩尔含量比例为0.008%~0.023%,平均0.015%,质量含量比例为0.011%~0.033%,平均0.021%;QZ1-2的H2CO3所占CO2摩尔含量比例为0.008%~0.020%,平均0.013%,质量含量比例为0.012%~0.028%,平均0.019%;QZ4测井所占比例更小,QZ4-1测次摩尔含量比例低于0.008%,质量含量比例低于0.011%,而QZ4-2测次则分别不到0.005%和0.008%,如图5所示。

图5 H2CO3 占游离CO2 的比例

4.5 饱和指数SI

根据碳酸平衡方程,得到CO2达到平衡时候H2CO3含量,再结合实际H+含量,从而得到饱和指数SI=IAP/K,IAP为以上实际计算出来的结果[H+],K为平衡常数10-7[19]。QZ1测井离子强度I 为25.70 ~55.6mmol/L,QZ4测井为120.92 ~143.00mmol/L,HCO-3活度系数为0.80~0.83,H+取1价阳离子中的高值0.85。从SI结果可知,测井H2CO3未达到溶解平衡,尤其是QZ4测井。QZ1-1测次SI为0.05~0.19,平均0.12,QZ1-2测次SI为0.02~0.18,平均0.10,QZ4-1测次SI为0.017~0.032,平均0.026,QZ4-2测次均低于0.020,如图6所示。

图6 碳酸饱和指数SI

4.6 可溶性SiO2 对pH 的贡献

可溶水合可产生弱酸硅酸,样品测试结果显示,QZ1测井可溶性SiO2为15.0~30.0mg/L,QZ3测井为9.2~16.2mg/L,QZ4测井为13.6~16.0mg/L。采用溶解平衡状态下的一级解离方程[1],即SiO2+H2O →H4SiO4,K1=[H4SiO4]/[SiO2][H2O]2=10-4.06,H4SiO4→H++H3SiO4,K2=[H3SiO4][H+]/[H4SiO4]=10-9.89,水的活度取1。分析显示,在存在CO2时候,可溶性SiO2对pH的贡献率很低,例如QZ1测井QZ1-1测次,平均贡献率为5.58%,QZ1-2测次为6.62%,QZ4-1测次都有CO2的存在,这时SiO2平均贡献率为14.59%。在没有CO2时,则SiO2的贡献明显上升。QZ4-2测次大部分时段CO2不存在,而QZ3测井2 个测次都没有CO2,在这2 个测次平均贡献率为40.37%、38.71%。可溶性SiO2在QZ1测井产生的pH 为8.55~8.70,QZ3测井为8.63~8.76,QZ4测井为8.65~8.67,如图7所示。

图7 可溶性SiO2 在潮周期内产生的pH

值得注意的是,测井在没有CO2时本身H+含量就低,才使得SiO2的相对贡献增大。从游离CO2产生的H+含量和可溶性SiO2产生进行比较,则QZ1测井SiO2只占CO2的5.24%~5.98%,QZ4测井占20.20%左右(如上所述,QZ3测井无游离CO2)。假定SiO2在达到解离平衡情况下,实际情况并非能达到,所以能贡献的H+含量又会明显低于以上。总体而言,SiO2的贡献还是很低的,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0]。

5 结语

(1)测井游离CO2变化较大,并不稳定,但游离CO2对地下水pH 影响明显,决定了其走向。

(2)测井存在游离CO2时,pH 一般低于海水的pH,而一旦环境条件改变,CO2逸出或者降低至0,pH 回到8.33 背景值进行上下微幅波动。该背景值与海水pH 接近。

(3)依据测井pH 的背景值及pH 差值,可得到游离CO2产生的H+含量及能够参与解离出H+的碳酸。测井游离CO2对H+的相对贡献率为38.34%~94.63%。在其含量高的QZ1测井,平均贡献率达到80%以上。根据平衡方程计算结果,可溶性SiO2对pH 的贡献比较微小。

(4)测井游离H2CO3未达到离解平衡饱和,仍处在继续溶解状态。

[1]沈照理,朱宛华,钟佐焱木.水文地球化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沈照理,王焰新,郭华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2):207-216.

[3]任加国,武倩倩.海洋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特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4):469-472.

[4]黄磊,郭占荣.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2):118-123.

[5]沈照理,王焰新,郭华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2):207-216.

[6]乔然.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取样手段和分析计算方法[J].海洋预报,1993,10(1):77-79.

[7]张龙军,王婧婧,张云,等.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 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6):955-960.

[8]李铁,卢彦宏,李永立,等.海水碳酸盐体系表观解离平衡常数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13(3):115-118.

[9]国土资源部海口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海南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2013年度)·地下水检测报告[R].2013.

[10]David R.Maidment.水文学手册[K].张建云,李纪生,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闫志为,刘辉利,陶宗涛.温度对水中碳酸平衡的影响浅析[J].中国岩溶,2011,30(2):128-130.

[12]张建立,潘懋,贾国东,等.大庆齐家水源地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模拟[J].地球学报,2003,24(3):267-272.

[13]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华南西部(广西沿海)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调查报告[R].2012.

[14]刘力,李杰实,张炬南.吉林西部浅层地下水中pCO2的分布和成因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27(1):48-50.

[15]梁媛,黄柏生.茂名市浅层地下水pH 值偏低的原因分析[J].工程勘察,2003(3),32-34.

[16]周训,张华,赵亮,等.浅析广西北海市偏酸性地下水的形成原因[J].地质学报,2007,81(6):850-855.

[17]张玉玺,孙继朝,陈玺.珠江三角洲浅层地下水pH 值的分布及成因浅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1):16-20.

[18]苏洁,王金生,戴宁,等.PCR-DGGE 法分析湛江东海岛海水入侵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2/3):312-317.

[19]于炳松,赖兴运.成岩作用中的地下水碳酸体系与方解石溶解度[J].沉积学报,2006,24(5):627-629.

[20]祁福利.三江平原地区偏硅酸地下水成因探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2):95-96.

猜你喜欢
碳酸贡献率游离
什么!碳酸饮料要断供了?
科学大众(2023年17期)2023-10-26 07:38:56
冒泡的可乐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中学化学(2017年2期)2017-04-01 08:51:54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中亚信息(2016年10期)2016-02-13 02:32:45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
游离于翻译的精确与模糊之间——兼评第八届CASIO杯翻译竞赛获奖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