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对策——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11-25 03:34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康复高职专业

方 琼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手段和方式的总和,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高职院校既不是普通高校的“压缩饼干”,也不是中职院校的“发面馒头”,因此,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承担起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实现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重任。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有康复需求的老年人约有7000万。预计到2015年,我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员,而目前各类康复人才不到2万人,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仅700名[2]。所以,发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为适应社会需求,探索一套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的新型康复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一方面,受传统医学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大多停留于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另一方面,我们对康复治疗所涵盖的技术领域及其前景宣传不够。此外,由于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从社会需要和高职教育地位出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3]。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师。但是,大部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却对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导致培养的学生只会传统康复治疗,而不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疗法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无法发挥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使人才培养脱离实际,背离高职院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2 人才培养特色没有充分体现

虽然近几年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改革有了一定成效,改善了偏向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的模式,但其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现行的高职康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过去那种“缩本科套中职”的传统模式,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甚至教材使用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模式,没有很好地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与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忽视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地位不高,使高职教育成了“本科压缩型教育”。

1.2.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康复医学在国内兴起才20多年时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设立也就数十年,国内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基本无差异,进而导致课程体系雷同,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课程设置缺乏时间弹性和柔性,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3)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课程设置与学生特点、兴趣、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往往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本科院校看齐,而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1.2.2 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合理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仍然倾向于知识传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尚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培养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通常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基于问题式、设计式的教学模式还很少见。

1.2.3 缺少“产学结合”等特色培养途径 目前,我国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多采用“2+1”的传统培养模式,即2年理论课程,1年临床实践。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视了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缺乏诸如“厂中校”“校中厂”院校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特色。

1.3 师资力量薄弱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导致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一是引进专业人才没有政策支撑,目前情况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研究生不来,本科生来不了;二是没有完成原有教师知识转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教师以前是教授中医、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康复专业的,他们有一定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但对现代康复技术掌握不到位,没有完成知识转型,而且由于脱离康复临床太久,缺乏现代康复技术操作技能。这就造成师资,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很难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要求。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PT师、OT师)[4,5]。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近几年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及实习、就业单位反馈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2.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人才培养目标

温家宝总理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即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要围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找准市场切入点,科学、合理定位,重点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并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模式,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和创新教育观,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至少需要35万现代康复技术人员(PT/OT师),经调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是:

(1)综合性医院临床康复科室,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的康复治疗岗位。

(2)民政、残联等各类社会康复机构,各类老年、儿童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康复治疗或康复保健服务岗位。

(3)其他,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脑瘫康复和自闭症康复机构、体育运动队等康复治疗和康复保健服务岗位。

我院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至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康复专业人才。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每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都由专业课教师亲自接送,以利于与康复一线工作人员交流,及时把康复一线资料以及医院康复医生对本专业学生培养意见带回学校,并根据各实习点的反馈意见及从事康复工作的我校毕业生反馈意见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

2.2 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创建高质量应用型康复人才培养特色

2.2.1 课程设置改革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主要分为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和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知识本位课程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能力本位课程则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过去,职业教育主要关注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基于培养学生具体的岗位能力进行设置。随着现代社会工作性质变化迅速,一个人不可能终身只从事一门职业,如果仅仅掌握一门职业的工作技能,那么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向注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向转变。

(1)课程设置既要以培养技能为主线,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社会或行业一线从事操作、服务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但是,这种职业能力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能力,而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不仅要在教学理论上下功夫,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课程内容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结合,必须探寻适合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课程结构。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人文社科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能力拓展模块、(临床)实习模块(见表1),基本能兼顾学生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

(2)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掌握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康复治疗岗位所需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基本技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能够从事临床康复一线工作。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偏重知识性、系统性的局面,传授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为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我院深入临床康复一线调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内容,长期聘请临床康复科医生担任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也在医院兼职,并请康复专家为客座教授来我院讲课。

表1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2.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实际效果,不片面追求形式,不强调千篇一律,具体教学方法因课程、教学对象而异。我们特别重视和鼓励应用PBL、案例教学法等有利于应用型高职康复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1)倡导PBL教学法。PBL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由教师“布道”,学生进行初级知识学习,重点是原理、概念、定律与事实。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获得有效策略,学生会搜集更多资料,提出更多方案,直到问题解决。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高级知识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与灌输的“初级知识学习阶段”。PBL教学法侧重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紧缺的条件下,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从以“施教”为中心向以“求学”为中心的转变。

(2)鼓励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其适用于管理学等文科专业,但就应用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而言,其倾向于实践,所以案例教学法显然应该被大量运用于教学中。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利于提高其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如疾病康复学这门康复专业课只有与案例讨论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3)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接近1∶1。我院教学大纲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达到1∶l,加强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课先动手后讲解,寓“教”于“动”,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者学时比例调整为1∶1∶2,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临床常用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设置3次课间实习,康复实验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体现专业特色 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发展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当前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期间,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产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职业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要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将一些闲置的康复器材或设备捐给学校,供学校使用。这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顾客导向式定制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把企业当作顾客,学校与企业在人力、物力上合作,重点改造教育环境,使学校的培养规格与企业相契合,按照企业要求,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顾客导向式培养模式包括两个方面:即受企业委托培养技术人员和为企业职工进行培训。

(3)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先从企业获得相关需求人数的订单及教育内容,随后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将所选定的学生统编成订单式培养班,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授课,毕业后学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提升学校形象。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可利用的丰富资源。要通过积极拓展产学合作的途径,丰富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教师要积累临床和教学经验,想方设法为其提供从事临床工作的机会;实现学校与附属医院人事管理一体化,即学校教师是医院医生,医院医生是学校教师。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为康复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培养的康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学术交流和医疗活动交流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有双语能力,同时有良好的师德和教风,使高职康复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实现康复人才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康复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关注量的扩大逐步转向注重质的提升,更加强调服务社会这一办学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可以考虑开发某些新项目的康复,如临终关怀等,这将对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及质量有更多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发展壮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将其办成特色专业,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人才,逐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道路。

[1]丁翠娟,黄国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1(1):8-9.

[2]潘小群.加快康复人才培养 促进康复事业发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31):470-471.

[3]廖茂使,李韶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职业,2011(30):31-32.

[4]张凤仁,李洪霞,赵扬.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3):297-298.

[5]张凤仁.康复治疗专业高职高专学历教育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8):795-796.

猜你喜欢
康复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