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

2014-11-25 03:15韩英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库房科学管理藏品

韩英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用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不可再生、不能代替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瑰宝。而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提,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文物的利用是其存在的最终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其是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怎样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保护好这些文物,利用馆藏文物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尤其重要。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把管理科学运用到文物保管工作中,更是一门新的科学。藏品管理,在博物馆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工作的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和设备设施也不断变化。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藏品内涵更加丰富,藏品利用途径与方式日渐增多。这必将给文物在利用过程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损伤。所以,如何解决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怎样使文物尽可能得到延年益寿,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文物保管模式中摆脱出来,用系统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用科学的方法使文物得到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就上述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请同仁指正。

一、现代化藏品库房建设与库房监测管理

藏品库房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藏品的安全,关系到藏品社会效益的发挥,现代化的库房建设与设备是科学管理藏品的必要条件。藏品进入库房后,加强对它的保护管理,防止有害物质对它的侵蚀,防止不良环境的影响,使藏品有一个良好的存储条件。《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要求健全、坚固、适用、经济”。“库房应有防水、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房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并禁止烟火”。藏品库房建筑必须为藏品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保证藏品的安全、有利藏品的保护、便于藏品的日常管理和利用,以免人为或自然对藏品的危害,保证藏品不受损害。

由于文物藏品种类繁多,结构成分各异,所需要的保存环境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因物而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了保证文物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得到安全保存,防止人为或自然环境对藏品的破坏。在对文物进行分类管理的同时,对文物结构形成,包括其材质成分、制作工艺等有关专业知识,要全面了解掌握。对文物所需保存环境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气候环境对文物藏品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撑握不同质地结构的文物藏品所需要的气候环境基础上,还要加强做好库房环境的临测。控制环境,加强对文物库房环境的监测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温、湿度、光线、有害气体的监测。藏品库房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库房内一天的温度变化不超过2—5℃,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导致藏品内部结构不稳定,引起物质膨胀或收缩。同温度相比,湿度(相对湿度)对藏品的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有机质藏品,对湿度比较敏感。经常性或定期对库房气候环境进行监测管理,运用有关气候环境调解方法可以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对气候较敏感的文物藏品,因气候的波动变化受到损坏,使文物藏品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应安全稳定的标准环境中得以保存。自然环境对藏品的侵蚀是非常大的。库房的温度、湿度、紫外线辐射、化学、生物学和电的活性同污物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一起形成了一个彼此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活体系。温度过高,会使丝、麻、棉、毛织物和竹、木器等纤维质地的藏品中原有的水分蒸发,造成皮革制品变硬,编织品和纸张变脆,木制品干裂。湿度过大,会使部分文物发霉、生锈、腐烂;真菌和虫害就会繁殖,使金属器皿出现绣斑,漆变形、脱漆,书画生霉点,木质物品腐烂。湿度过低,则某些文物,如纸制品会变得干脆易折断,木制家具会爆裂、翘曲。文物库房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5—65%之间。光线中的紫外线对于博物馆藏品中一切有机物,如棉、毛、丝、染料等都有很大的损害,它能使物体内纤维老化,改变物体的坚固程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也能使文物的色素减退并腐蚀金属和石料。灰尘中的化学微粒能与有机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对其造成损害。灰尘落在文物表面上,不但会改变文物外观色彩,形成污垢层,还会对文物造成机械性损害,同时灰尘中的微生物孢子在温、湿度适宜时亦会繁殖。气候的变化,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虫蛀鼠咬、霉菌繁殖,都会减少文物寿命。因此控制库房温、湿度,消除霉虫能够生存的环境,将库房全部实行密闭,隔绝日光对藏品的直接照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库房条件,使文物库房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防震、防虫、防鼠。并设有通讯、防火、报警、闭路电视监视等现代设备,使文物库房收藏环境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使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中,阻止或延缓其自然损坏过程。

二、建立藏品规章制度与藏品的科学化管理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准则。建立和建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博物馆管理的保证。藏品管理,在博物馆界是专业性很强、管理性很严的工作,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为的给藏品造成损失和危害将是不堪设想的。只有建立健全藏品科学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管理流程畅通无阻,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藏品安全。建立建全文物库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藏品管理制度,是实现藏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手段。是对藏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管理的目地是为了取用方便。藏品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将使保管部门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无论是藏品保管部门,还是博物馆博物馆界的各位同行、各级领导,都应遵纪守法,模范地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使藏品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藏品的科学管理是延长藏品寿命的关键。要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藏品的科学管理方法,可以从鉴定、定名、分级、登记、编目、建档等方面进行。

1.藏品的鉴定。鉴定确切是保证藏品质量的关键。把传统的鉴定方法与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使藏品的鉴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馆藏文物的固定价值得以确认,为科学的保管与利用奠定基础。藏品鉴定主要内容是:识别真伪,断定年代,评估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入藏和定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重点,加强保护,分级管理,提高保管质量。

2.藏品定名。这是藏品保管和利用的前提,是权威性藏品规范化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藏品定名根据时代、质地、款识、作者、工艺、(器型、纹饰、颜色),反映藏品的主要特征及特点,使藏品名称规范化。并适应藏电脑化管理的要求。

3.藏品登记。藏品登记是博物馆保管部门对藏品妥善保管及科学管理的关键,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必要的法定程序。是指对藏品的入藏、提借、注销等各种情况进行登记,它是藏品保管工作的保障。

4.藏品的分类。藏品分类是藏品科学管理的中心环节,藏品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以藏品的质地为主,兼顾性质、功能。不同类别的藏品,要选择不同条件的库房或柜架分别存放,以利于藏品的保存与保护。

5.藏品的编目、建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具体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本工作”明确指出了建立文物藏品编目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藏品编目卡是藏品的缩影,是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的基本资料。编目卡要求规范、准确,按编目卡上的基本项目(如:入馆时间、登记号、数量、来源等等)填写齐全,鉴定项目(名称、时代、质地等)要求准确。能反映出藏品的包括确定文物的编号、名称、时代、作者、来源、出土时间、地点、流传经过以及准确的记数详明。要适应电脑化管理的需求,详细地描述文物藏品的特征等,使研究使用者对藏品有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利用编目卡迅速查到所需的文物。

6.藏品的建档。藏品建档是对藏品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定研究,经过整理后立卷的各种资料,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档案内容的完备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反映了保管工作的成效和研究水平的高低。

7.藏品的提供和注销。藏品的提供和注销必须履行严格的手续,以防止出现因手续不全而使文物寻找不到或帐物不符的现象,避免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

三、文物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为或自然环境对藏品的破坏。文物藏品保护的基本任务是减缓藏品的自然老化,防止外界因素对藏品的破坏。博物馆文物藏品由于历史久远,来源、时代、质地、种类复杂。原本埋于地下或散于民间,历经自然侵蚀或人为损坏,多为物理改变与化学变化,极易毁损,特别是一些纸质及丝纺织品类文物,更是弱不禁风。文物的形态各异,质地繁杂,价值悬殊。这些藏品由于人为作用和自然力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其中大多数的始状和原状皆非,如果不能妥善地保护好这些藏品,使其“原状”长存,那么博物馆赖以服务社会的陈列展览及科学研究等项工作将无法开展。针对藏的材质、特征,运用科学的保管方法,合理的保护保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在藏品的提取、陈列展览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必免造成人为的损坏。对于库房藏品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霉变、虫蛀、鼠咬等情况要及时消毒、定期施放杀虫、杀菌剂等防护措施。不同文物需要不同的保养方法。文物保养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减缓文物的损坏,同时尽量防止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破坏,为藏品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使其自然老化过程缓慢,保持它固有的形态、色彩及质量。藏品库房要经常进行通风、除尘。发现霉变、虫蛀要及时隔离,消毒杀菌。同时还要防光及有害气体的侵蚀。

文物藏品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文物藏品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能代替的特殊性的资产。藏品入藏后的保管工作,既取决于先天的制作材料质地、工艺流程等,更取决于它所历经的环境,环境因素是影响藏品后天寿命的重要条件。为文物藏品创造一个良好的保存空间,除陈列展览、观摩等利用环境外,主要、长期的是库房的收藏环境。文物保护,是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减缓藏品的损坏,同时,尽量防止外界因素对藏品的侵蚀破坏,从而使藏品延年益寿。面对不同质地结构的文物藏品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及病害,只靠安全有效的保管工作是不够的,它同时需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做好文物藏品的预防保护工作。保管专业人员要及时发现文物所产生的变化与病害,并能及时地采取对环境的调节控制和基本的处置方法,或向技术部门提出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及合理建议,使文物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在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中采取对温湿度、有害气体的有效监测和调节控制,对霉菌与病虫害采取先进的药物消毒工艺,以及紫外线吸收剂等保护材料的应用等等。

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是博物馆科研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保护和管理好藏品是我们保管工作者的职责。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达,藏品的科学管理还将不断的提高完善。使藏品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博物馆藏品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6年第2期

[2]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2年10月

猜你喜欢
库房科学管理藏品
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对社区治理的启示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论档案库房工作的管理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浅谈公路养护的科学管理
基于多角度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