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守“三农”这个定盘星

2014-11-25 16:56李志良
当代贵州 2014年28期
关键词:经营权小康三农

李志良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权”、推进“三农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在贵州省,农业始终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始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始终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权”、推进“三农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始终坚持

“三条底线”不动摇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始终坚持“三条底线”。

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只有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底线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农民土地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流转的土地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限制非粮化,禁止非农化,更不能变相搞庄园、建别墅、修度假村,这是土地流转的底线。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公开市场,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强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推动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市场上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二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无论是东亚小农为主的国家,还是欧美大农场为主的国家,都是以家庭经营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30多年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尽管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出现,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和数量最多的主体。

三是坚持稳定承包关系不变。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核心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这样才能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们的合法财产权利。要结合实际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形式,研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入股实施办法等,夯实“长久不变”的基础。

始终保障

“三块地权”不走样

“三块地权”即农户的承包地、农民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益。在市场经济下,广大农民作为市场主体,本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富有创造力的广大农民群众,市场主体的作用没有很好展示出来。其原因是农民的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农民实际上没有产权或者产权没有厘清,得不到法律认可。只有将属于农民的权利取得法律的认可,才能把这些资源变成“能下蛋和会下蛋的母鸡”。这里重点对农民承包地经营确权进行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好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摸清底数,通过调查摸底和实际测量摸清农村土地面积,并将地块、面积、空间位置、地类、权属清查落实到农户或其他承包方。要查清位置,在对土地承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已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为依据,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勘测,进一步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邻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要厘清关系,了解土地承包合同变更、解除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注销等情况。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把承包权更加明确地落实到农户。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农户多的工作,需要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努力降低确权成本,确保不错、不漏,经得住历史检验,不留后患。

始终推进

“三农向好”不懈怠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推进我省“三农”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三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把农业做强。农业丰则基础强。在稳定粮食产量、满足农村人口基本口粮的基础上,坚持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明确目标,选准特色最突出、优势最明显和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集中精力,集聚资源,主攻规模化和集中度,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的发展,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品牌化,立足省内、瞄准全国、紧盯世界,走出一条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把更多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的黔系农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

二是把农村建美。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要稳,首先要美。一方面自然景观要美。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是城里人的乡愁,也是农村人的情怀。在农村,许多村寨仍然存在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为此,要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好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农民居家花园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庭院,探索推进“微田园”模式,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另一方面社会风气要美。现在农村封建迷信、打牌赌博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地下六合彩在基层很普遍。为此,要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是促农民致富。农民富则国家盛。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寻找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实际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重点,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创业;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突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为导向,加强政策落实和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虽旧,其命维新”。尽管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尽管农民大量转移就业,但农民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阶层没有变;尽管农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没有变。只有始终稳守“三农”这个定盘星、压舱石,始终倍加珍惜当前“三农”来之不易的向好形势,始终坚持争创“三农”发展的新优势,以“三农”向好、力争更好的发展成果,为争取全局的发展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作者系省农业委员会政策调研处副调研员 责任编辑/胡 亮)

猜你喜欢
经营权小康三农
农民进城落了户 土地权益受保护
赞分盐镇裕牛村
小康微博互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
出租车经营权放开 倒逼份子钱减少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