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9月16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
在总理的话中,所谓的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就是指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而引擎,事实上就是指新型城镇化的增长效应,它能够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因此新型城镇化应置于改革和转型的优先地位。
对贵州来说,新型城镇化更是决定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贵州经济的重要潜力与动力之所在。
突出山地特色
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从2011年至2014年,贵州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启的四年间,全省城镇化率从29.9%提高到37.8%,提高了7.9个百分点。这将近8%的提升,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这些年贵州城镇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城镇化速度偏慢、质量总体不高等突出问题。对比全国,贵州省城镇化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突出地表现为“慢、小、弱”,就是推进速度慢,集聚人口慢;中心城市小,城镇规模小;城镇实力弱,带动能力弱。
2013年,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3701美元,滞后于全国5年左右,而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5.9个百分点,滞后于全国10年以上。城镇化慢的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省加快发展、减贫脱贫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的最突出障碍。因此,“赶”在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仍然是主旋律。
2014年 5月15日,贵州省《关于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化推进将保持一个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发展速度,力争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以解决城镇化滞后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同时,贵州省将重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带动工业的作用,集中力量把全省经济发展搞上去。
未来,贵州的新型城镇化虽然立足于赶,但并不会忽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贵州省省长陈敏尔指出,贵州的城镇化既要做“面子”更要做“里子”,不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交通拥堵、空气污浊、垃圾围城等“城市病”问题就会日益突出,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就可能集中显现,城镇化就可能偏离正轨。因此必须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
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根本立足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大中城市带动、绿色发展、产业支撑、城乡统筹,体现山地民族文化特色,努力走出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城镇化道路,是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其他地区城镇化的最大区别,也是贵州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
据悉,《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即将出台,这将开启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阶段。
拒绝“摊大饼”
相较于过去30多年的过度依赖“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若“三个1亿人”彻底融入城市,首先可带来聚集效应潜能的释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就有了需求基础,并且有良好的规模效应。这样的政府支出不仅是有效率的,不会恶化政府债务,而且其增长效应能起到化解过渡时期各种风险的作用,特别是房地产风险、产能过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系统风险等。人口在城市大规模积聚,带来生产效率提升和收入水平增加,产业升级转型和内需主导的结构调整自然实现,而政府也将致力于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促进居民消费和涵养税源。
对贵州来说,如何做好人的城镇化,同样是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贵州住房城乡建设厅城镇化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拯说,过去,贵州一些地方“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让城镇化所产生后果跟城镇化本身的目的相违: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造成“睡城”、“鬼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
因此,在贵州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要以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辐射核心,带动周边金融、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个自然风光秀美、人文环境友善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注重生活品质提升的人文新城。
以产业促城兴
让城市变得可爱,增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就既要做到宜居,又要做到宜业。
解决宜居的问题,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研究表明,在贵州,转移一个人口的成本大约需要8万元。这笔费用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推进农民市民化,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从短期看需要增加公共服务,加大城市政府的支出压力,从长期看则能够扩大消费、带动投资、促进发展。同时,这个支出并不是集中支付,而是可以分年度分摊。因此,要提高城镇化对人口的吸引力,必须坚持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以大中城市和县城为重点,解决好住房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问题,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工作,为转移居民提供良好的条件。
蒋拯表示,目前贵州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将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将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对在早期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还欠缺的,也将全部建设完善。
提高城镇化质量,首先是要把人吸引过来,而要让人能够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则需把产业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通过产业发展,既夯实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又为转移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贵州省《关于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提出,新一轮的新型城镇化开启后,贵州各地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以期达到每一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
蒋拯介绍,在城镇化过程中,贵州还将在特色轻工业“五张名片”与传统矿能产业“四个一体化”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的现代高效农业、新型建筑业和建材产业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完善贵州产业结构。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些产业将成为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5个100工程”是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确保产城互动、以产兴城的巨大抓手。拓展园区发展内涵,结合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建设教育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园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以此带动城市发展。同时为了使“城市新移民”具备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养,贵州还将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最终让他们能够良好的生存下去。
经济新常态下,贵州新型城镇化着力落实规划、推进项目、突出特色,努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城乡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并结合贵州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族、风情、自然、资源等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责任编辑/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