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

2014-11-25 02:13熊园
银行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可兑换国际化货币

熊园

随着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币国际化已有了长足进展:截至2014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突破12万亿元;2013年年末起,人民币持续位居全球十大支付货币之列,并超越欧元成为传统贸易金融领域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覆盖香港、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巴黎和悉尼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性人民币离岸中心网络雏形初现。尽管如此,在我国金融改革尚未完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不完善、资本项目开放进程相对较慢的情形下,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也处于改革攻坚的新阶段,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的新形势,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顺应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规律,处理好与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并寻求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新突破。

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手

以史为镜,可知兴亡。昔日英国和当今美国的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货币的国际化。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很大意义上是一国国际地位的表征。因此,中国要想获得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强国地位,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将人民币国际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统筹好人民币国际化与“走出去”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其他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效应。此外,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需顺应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规律

回顾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历程可知,一国货币地位与其经济实力休戚相关。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国际货币格局变化过程背后是长时期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但两者也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美国经济早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反超英国,并在20世纪初全面超越英国,而美元直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后才最终取代英镑,奠定其霸主地位。经济实力之外,政治、军事、科技等是影响国际货币格局的关键因素。看美元的经历,正是依托政治、军事和科技所建立起来的美国金融霸权,为美元取代英镑、走向全世界增加了重要砝码: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聚集了大量世界财富,奠定了美元背后的经济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构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为美元经济和美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技术载体。

至于人民币,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起一直居全球之首,经济总量也自2010年以来位列世界第二,但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影响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还很薄弱,集中体现在:全球的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依旧是欧美国家保持着绝对领先;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支付清算体系、国际信用卡组织、国际清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决定全球金融规则的机构仍然由欧美国家所把持。由此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还远不成熟,人民币要想在国际货币格局“站稳脚跟”,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处理好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

一国货币欲实现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是必然的要求,但对于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一直分歧较大。国际经济学界迄今为止,未能从理论上和经验上证明,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发展历程也表明,货币国际化虽然伴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但并不意味着资本项目必须完全自由化。IMF(2012)统计的192个成员国中,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账户是完全开放的,其中有大约75%的国家对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直接投资、不动产交易施加管制,并有专用于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的特别条款,50%以上的国家对货币市场工具、集体投资类证券以及金融信贷施加管制。就连公认的资本项目开放度最高的国家(诸如美国),在不少资本子项目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至于人民币,自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对资本项目渐进开放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审慎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依据IMF2011年编制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从其中划分的七大类共40子项(七大类即指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交易、衍生品及其他工具交易、信贷工具交易、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我国已经放开的集中在资本市场证券、货币市场工具、商业信贷、金融信贷等子项目。其中,基本可兑换指有所限制,但限制较为宽松,经登记或核准即可完成兑换,部分可兑换指存在严格准入限制或额度控制)的资本项目来看,截至2013年年末,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了基本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以上的项目,占全部交易项目的90%,不可兑换项目有四项,仅占10%。随着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针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政治、经济与金融形势,当前我国不断显现的地方债、房地产泡沫、企业债、影子银行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以及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短期内尚难有效形成的事实,资本项目开放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敏感、风险最大的改革,如何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变得十分关键。我国决策层应提高认识、保持警惕,当前形势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都不应追求过快的资本项目开放,应在保障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谨慎对待资本项目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应寻求新突破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学界、业界和政界普遍认为应遵循两个“三步走”策略,一是功能上,采取“计价货币-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二是区域上,采取“周边化货币-区域化货币-全球化货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而言,选择这一路径的确为明智之举。然而,在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正经历重构之际,人民币国际化理应寻求新的突破口。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具备了基本的现实基础

第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的量化宽松(QE)政策导致全球经济的持续动荡,一再表明当前以美元作为单一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已经不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已是大势所趋。第二,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2010年起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形下,虽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增长动力依然十足,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对人民币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人民币成为商业、经济和金融储备货币的重要性越发迫切。第三,汇率具备足够弹性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为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奠定了制度基础。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改2005年以来持续升值态势,双向波动弹性显著增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沪港通等金融改革举措也正加速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2008年起,我国央行先后与韩国、英格兰、欧盟等25个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签署的近3万亿元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证明,人民币储备货币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这为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积累了制度经验。

值得指出的是,2014年9月12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宣布英拟发行人民币计价的非中国主权债券,计划规模或达20亿元人民币,并将筹集资金用于英国外汇储备,这意味着首支人民币国债即将登陆西方国家。鉴于英国在全球金融系统的重要地位,此举或将引发示范效应,欧元区、瑞士等其他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类似举措值得期待。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重大利好,不但将丰富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和提升人民币的投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为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突破口

近两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提速,其中一个突出特点便是“欧洲元素”频频闪现:2013年6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英格兰央行、欧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欧洲各大金融中心纷纷角逐人民币离岸中心,2014年法兰克福、伦敦、卢森堡先后获准设立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法双方也同意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讨论;2014年6月中英宣布人民币和英镑可直接兑换,3个月后再次宣布英国将发行人民币国债;2014年9月,人民币欧元直接交易正式启动等。

人民币在欧洲之所以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是因为随着中欧政治互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欧经贸联系的日益密切,欧洲的人民币业务变得大有可为。截至2013年年底,欧盟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且连续三年双边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中欧亦提出了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而持续疲软的欧洲经济,也有赖于中国来加以提振。另外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应用针对金融交易的禁令,利用长臂管辖权频频制裁各国金融机构,也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2014年6月30日,美国司法部对法国巴黎银行处以89.7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该行被指控2002年至2012年期间为遭受美国制裁的苏丹、伊朗和古巴三个国家转移了上百亿美元资金),或将成为欧元区“去美元化”的导火索。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7月7日召开的欧盟财长会议上,如何提升欧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问题首次被列为议题;而2014年9月30日,人民币欧元实现直接交易,在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是欧盟对美国的有力回应。事实上,自1999年元旦正式流通以来,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货币,也是当前美元霸主地位的最有力挑战者。但经过了近15年的发展,欧元并未对美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世界上大部分跨境贸易仍是以美元计价,全球央行的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超过六成,外汇市场中涉及美元的交易也高达80%。因此,在欧洲“去美元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在欧洲将迎来新机会。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猜你喜欢
可兑换国际化货币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策略研究
自由兑换又一步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