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
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
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一直在不断推进,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都已实现了市场化,只剩下人民币存款利率管制这一最后的“堡垒”。从市场层面看,随着近年来理财、信托产品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存款利率的竞争实质上早已开始,只不过名义上还没有放开,并且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力量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这一力量极大增强。从政策层面看,新一届政府已经充分显示了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也日趋成熟,作为未来金融改革基础和核心的利率改革,无疑将迎来加速期。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传统盈利模式的冲击。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的管制,国内银行的存贷利差基本稳定,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利差收入成为国内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存贷款规模的扩张也成为国内银行利润增长最稳定、最主要的驱动力。利率市场化以后,随着业务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将会大幅收窄,这一点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可以得到印证:据统计,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了54个基点,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了82个基点,台湾地区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了约100个基点。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国内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过去过度依靠做大存贷款业务规模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互联网金融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传输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互联网的功能大大增强,应用的便捷性和广度也大幅提升。互联网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谋求自身更大的成长空间,开始了依托互联网开展金融活动的探索,产生了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企业逐渐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于是主动扩大对金融业务的渗透范围,由最初的支付领域,逐步向融资、财富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领域扩展。尤其是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掀起了一股高潮: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上千家P2P公司分享“网络借贷”盛宴。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模式的创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首先,业务上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正在快速增长,并且带来的“鲶鱼效应”极大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格局。其次,互联网金融隔断了银行客户的交易信息。互联网金融在向银行支付领域渗透的过程中,对银行支付职能产生替代,用户、商户、交易商品以及资金用途等信息可能会被第三方公司截留,使银行失去了获取用户网络行为数据和关系数据的机会,无法了解和分析客户,预测用户需求。第三,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构造了一个独立于银行之外的、自循环的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金融产品开发、客户获取、产品销售、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等金融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完成,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生态中原有的中心地位将被弱化。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银行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为银行更好地服务客户、更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更精准地推进市场营销提供了思路、方法和工具。
社会融资结构演变
我国金融体系在建立之初就是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到21世纪初,银行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02年以来,这一结构逐渐变化,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银行贷款虽然仍居主导地位,但比重逐渐下降,2013年已经降至59.3%。第二,直接融资占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3年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合计占比提升到11.7%,其中,债券融资占比则提升至10.4%。第三,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两项银行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快速增长,人们习惯于将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归为“影子银行”,2013年达到25.4%,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远快于直接融资。
目前,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银行贷款提供的间接融资、“影子银行”提供的融资、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三者的比重呈倒金字塔型。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一结构还将发生嬗变。一方面,“影子银行”提供的融资将会萎缩。“影子银行”业务是银行间接融资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过渡的中间产物,伴随监管机构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加强,其发展将会受到制约,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也将逐渐下降。另一方面,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都经历了直接融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国内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未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演变的过程,将是一个“金融脱媒”加速的过程,这将成为国内银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市场环境变化和重大挑战。
资本约束强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而社会投资的资金来源又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导致国内银行业的资产扩张速度很快。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有主导银行体制,国家信用实际上充当了银行缓冲风险的隐形资本,因此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因不良资产大幅增加而一度陷于“技术破产”的境地,但其在经营中始终没有感受到资本约束的压力。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国内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约束正在由弱变强。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引入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要求。此外,在该办法中,还明确了资本的定义,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重新设计了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并安排了资本充足率过渡期。这些措施使得国内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要求大大提高。
人民币国际化
近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增强,加上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呈现出加速态势。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达到4.63万亿元,是2010年的9.1倍,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金融货币,在贸易支付中的占有率达到8.66%。现阶段我国已与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管理局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同时,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13年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8600亿元,台湾、新加坡、伦敦、卢森堡、巴黎等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积极开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海外人民币存量不断扩大,人民币产品的种类也不断丰富。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稳步走强,人民币走出国门并成为国际货币已是必然趋势,目前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历史上看,每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都给本国银行的发展和重塑国际地位带来巨大机会。花旗银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还只是美国的一家区域性银行,但是它顺应美元国际化的潮流,抓住机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集团之一。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给国内银行带来重大的战略机遇,从当前看,它给国内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海外人民币业务机会,为我国银行扩大和完善海外市场布局、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契机;从未来看,将来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后,我国境内将建立人民币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银行参与这一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面临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银行业经营战略转移的方向
前文所述各种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同时都在发生,不断积累并相互叠加,共同形成了改变银行“奶酪”的巨大力量。在这一大趋势下,国内银行如果不能摆脱传统经营思维的桎梏,将越来越难以生存。同时,这些变化也为国内银行的经营战略转移提示了方向。
依靠非利息收入支撑盈利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这一方向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经历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经过持续深入的转型,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上升至目前的45%以上。对于国内银行而言,首先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金融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内银行在传统中间业务领域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仅仅依靠传统业务,是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必须在巩固发展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美国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较为广泛,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既包括账户管理、信用卡服务等传统型业务,也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自营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保险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业务,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中间业务品种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高,可充分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金融需求。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传统业务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结合资本市场发展投行业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加速,大型优质企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将逐步降低,在此形势下,国内银行应深入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为大企业融入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展资产证券化、过桥融资、并购贷款、短期融资券承销商等创新业务,通过投资银行业务推动商业银行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变。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业务。深入挖掘客户的多层次金融需求,加大高技术含量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努力把高技术含量的业务做大做强。
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经营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内银行必须要积极适应这一大变化。未来国内银行至少在以下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一是打造“智慧银行”服务体系。银行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客户服务界面变得高度智能化和便利化,使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完美融合、高效运转,客户能随时随地实现金融服务对接。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这方面,国内银行应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支付领域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建先进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强调支付产品的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应通过打造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或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探索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信用的融资服务模式。三是提升对大数据的应用布局和应用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正在加速进入大数据时代,未来的银行竞争是对客户数据的获取、整合、分析、挖掘和经营能力的竞争。国内银行应尽早从客户数据的“入口”处争夺大数据并提升对数据的运用能力,为未来利用大数据提升客户服务管理能力和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依靠中小微企业支撑发展
现在国内各家银行都提出要进军中小微企业业务,似乎这是新发现的“金矿”。实际上,对于中小微企业利差高的好处,国内银行过去并非视而不见,其在经营中偏好大企业,根本原因在于中小微企业风险大,而国内银行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则十分薄弱。随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大企业融资更多将转向资本市场,而中小微企业仍然需要依靠间接融资。银行要寻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更加依靠中小微企业客户。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控制其风险,传统思路是提高客户经理的风险控制水平,但是,人员的素质及其风险控制能力在短期内是难以提高的,长期来看也很难把握,因此,要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思路必须改变。
国内银行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找到防护措施以实现风险可控。从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特征来看,一是短、频、急,对于银行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效率要求高;二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良好公司治理机制,财务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抗风险能力弱,经营质态变化快,加大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因此,银行在寻找防护措施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突破:一是将众多中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转移和集中至对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如供应链融资、定向授信;二是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争取政府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池,在此基础上,对符合产业政策调整方向、有成长性、轻资产的企业进行间接融资;三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改进银行“贷款三查”手段,减少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加强对企业交易流、现金流、物流全过程的信息掌握,用系统判断辅以人工核查的方式,对企业质态的变化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
向轻资本发展模式转变
面对强资本约束时代的到来,国内银行应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理念,加快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强化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经济资本配置与信贷规模配置的有效衔接,将资本管理嵌入到业务经营计划、结构调整计划和财务计划的制定中,突出经济资本的刚性约束。二是要在机构层面完善效益优先的配置机制,资源配置重点向价值创造能力强、贡献度高、金融资源丰富的分行或分支机构倾斜,进一步增强其贡献度,提高资本占用与资本回报的匹配性,推动业务发展方式向资本节约型转变。三是要研究经济资本在业务和客户层面的优化配置,充分衔接管理会计和经济资本计量方案,在资本总量约束下对全行的各项业务、各类客户进行风险评价和价值评估,探索“最优经济资本回报+最大经济增加值”的实现路径,持续优化业务和客户组合。
同时,要强化经济资本考核,进一步发挥其对各级经营主体的考核引导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完善综合绩效考核办法,加大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关键指标的考核权重。二是要根据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对机构、部门及营销人员设置经济资本考核要求,通过考核机制来突出经济资本约束,调整各级行、各部门、各相关人员的关注点,促进全员更加注重经济资本管理,确保资本约束和回报理念在具体经营活动中真正生根落地。
推进国际化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国内银行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一机遇。一是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作为当前海外人民币业务开展的重点。国内银行应通过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海外人民币业务客户的积累和海外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加快海外机构网络的建设和布局。国内银行在开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的过程中,其境外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业务机会,有条件的国内银行要加快推进自身在海外的机构布局,特别是与我国双边贸易规模较大且愿意接受人民币的国家的机构建设,为海外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创造条件。三是强化境内境外机构的联动。“走出去”的企业是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客户群,国内银行的境内机构掌握着“走出去”客户的信息和关系,应通过强化内外联动机制,实现境内机构的客户信息、客户资源与境外机构共享,将境内优势向境外延伸,充分把握“走出去”客户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机会。四是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产品创新力度。当前,应重点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及相关派生产品的创新,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人民币投资产品的创新。此外,向集团企业提供全面的全球现金管理及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也是未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这方面的产品开发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作者系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