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江
[摘 要]近代中国深受列强侵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也随之兴起。清末状元张謇实干兴业,兴办了一批实业和教育事业,极大地推动了南通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清末状元;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近代中国深受列强侵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的倾销市场和资本的输出市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也随之兴起,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矛盾与危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末状元张謇顺应潮流,兴办起实业和教育,力图通过办实业兴教育来救国,尽管其所兴办的事业有很多失败了,但是其实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张謇生平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张謇,早年也像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希望走科举之途。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张謇在南京任发审局书记一职,从此开此了他长达二十年的幕僚生涯,经友人推荐,入淮军统领吴长庆幕府,任其机要文书,后随其到朝鲜平乱。1885年考中举人,此后张謇多次参加会试,直到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举行恩科会试,在科举之途摸爬滚打了27年的张謇,中状元,被清政府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不久因父亲去世,回乡丁忧。1895年,应张之洞和刘坤一的邀请在通州唐闸镇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在崇明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到一战结束后,已经创办二三十个企业,大生成为一个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1904年清政府授予张謇三品官衔。他提出“父实业母教育”,以期“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等一批学校。1911年张謇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任全国水利总长,随着袁士凯称帝野心的暴露,军阀混战,政治腐朽,辞官还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积极抓住有利外部环境,利用大生纱厂初期取得的成功,迅速扩展大生事业,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形成了大生企业集团。随着一战的结束,因为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加上其经营决策的失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大生企业集团经营困难,不得不大举外债,企业最终由金融机构接管,而其也于不久后去世。
张謇在实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断进行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推动南通的近代化进程,使南通成为中国较早实现近代化的城市,张謇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有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所以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2.张謇选择从事实业与教育的道路
2.1时代背景
世界历史进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晚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进行有限度的改革,以期实现减轻内忧外患的目的。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以自然经济为国家经济的主要形态。在这种社会生产
力及生产方式下,涉及到农工商各行业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多是通过日常的积累及家庭世代传承。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日益沉重,“西学东渐”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势下,对有关经济形态与教育方面的学习与借鉴也提上日程,同时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日益发展起来。其中,清末状元张謇办实业兴教育,以期实现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就是那个时代要求的反映。
2.2创新与超越
中国传统思想中,以儒学为主要统治思想。社会主流思想,更关注经史之学,突出“忧道”,认为“艺成而下”,对农工商各业认为是低等职业。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林园艺,被孔子视为小人。“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也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张謇主要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希望通过科举之路以取得功名,以期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
1894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及随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其中有条款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企业,而各列强缓引最惠国待遇条款,侵略利益一体均沾,更是使中国利权大开。张謇认识到:“今更以剥肤浅之痛,益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计日可待。”[2]
封建士大夫的身份,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沉重,民生凋弊,积极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3]“徒为口舌之争,不能死敌,不能锄奸,负父之命而窃君禄,罪尤无可追也。”[4]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最终促使他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而去从事一系列实业活动与教育活动,实质上实现了对自己的创新与超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以状元的身份积极投身于近代工业和教育事业之中,践行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
3.张謇创办的实业与教育
3.1创办的主要实业
3.1.1通海垦牧公司:是大生纱厂的原棉基地,“为推广棉植,足纱厂进货之用,不待外求起见,与大生为直接关系。”[5]
3.1.2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产生的棉籽制油,“为大生轧花厂所出棉子至多,年出售操纵于沪客之手,据建设油厂,制油自用,以期大生利不外溢。亦与大生为直接关系。”[6]
3.1.3大隆皂厂:又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制造皂烛,“棉油及渣能制烛皂,不至抛弃,乃贱价售与粪田之家,此与大生为间接关系。”[7]
3.1.4资生冶厂和资生铁厂:最初是专为大生纱厂修配和制造机件设备,“资生铁厂:此与大生为密切关系,大生机件,动须修补,事事仰给沪上铁厂运到,恒艰耗巨而不能赴用,故以大生原有之修机机器,并另添机器,设此铁厂,且为将来分厂置办机器之预备。”[8]
3.1.5复新面粉厂: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磨面粉,以供纱厂工人食用和浆纱。
3.1.6懋生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为大生系统职工提供宿舍并获取房租。
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天生港大达码头、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等主要是为大生纱厂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3.2创办的主要学校
3.2.1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位于南通市港闸区唐闸镇南市街14号,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内。1912年张謇在大生纱厂里面创办了“纺织染传习所”,同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大学。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后改称“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1952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3.2.2通州师范学校:学校地址选在南通城东南部千佛寺原址,位于南通市崇川区城山路24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张謇邀集通如泰海的士绅议设师范学校,由民集资,报请两江总督认可。五月,选择城东南千佛寺作为校址,动工兴建。”[9]张謇为了发展师范教育,以大生纱厂创办五年来不用之公款本息约两万元,外加向社会劝募集资,向寺庙购得土地,建设通州师范学校,后来增购周边土地,扩大学校规模。学校起初叫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正如张謇所说:“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10]
办学初期,考虑到年龄、财力以及个人意愿等多种因素,在学制上通州师范学校设有一年的讲习科、二年的简易科和四年的本科。这种灵活的学制方便了不同年龄、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学习知识与技能,也正是这种灵活的学制,为当时的整个南通社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人才,特别是为大生企业集团提供了急需的人才。
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考察日本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回国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在南通师范学校开设了修身、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文法、测绘、音乐、体操、管理法、心理学等课程,初步构成了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11]通州师范学校课程就是按照这一课程体系来设置的,同时通州师范不局限于引进外国课程,而是很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教育素材,特别注重编选江苏省的有关社会材料,注重实践,从而使通州师范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脚踏实地和学有专长的人才。
在专业方面,除师范各科外,张謇根据发展实业的需要,通州师范学校还先后附设有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和蚕科等专科。其中的土木测绘是直接为南通城市规划服务的,其培养的毕业生孙支夏为南通留下了很多融合中西风格的建筑,孙支夏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建筑工程师。而农科则是为改良种子,研究虫害而设的,特别是研究棉花,以期使南通的棉花生产适合纺纱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大生事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得到较大发展,如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
3.2.3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师和通崇海泰商务总会旧址位于崇川区柳家巷15号。1905年张謇、张詧购买崇川区柳家巷15号民房建立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謇以国民教育之不可无师,乃设师范学校;以女子教育之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之尤须有母,更设女子师范学校。”[12]
3.2.4南通女工传习所:成立于1914年,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环城南路,在濠阳小筑隔壁。它是近代中国以刺绣专业为主的工艺美术学校。南通女工传习所由张謇提倡设立,张謇、张詧兄弟亲任校董,聘请沈寿到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兼刺绣教员。“张謇不仅希望把女工传习所办成一所新型的女子职业教育学校,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而且希望能以女工传习所为一载体,把中国刺绣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品推向市场,以求得利润。”[13]女工传习所进行课程设置,教授的课程有国文、习字、图画、刺绣、音乐等,可见从一开始传习所就力图打破传统的家传刺绣教学方式,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实现刺绣教学的课程化和规范化。“不仅注重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而且注重两张作品与市场相结合。”[14]女工传习所与女子师范学校一道,对提高女子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她们的谋生本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来为总结刺绣经验,沈寿在病中口述,由张謇笔录,再由沈寿修改定稿,共同创作了《雪宧绣谱》,共同为中国的刺绣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2.5伶工学社:建立于1919年,旧址位于崇川区严家巷4号,与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旧址相隔不远。张謇想通过戏剧形式与内容来改变人们的旧思想,实现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因而非常注重新式戏剧艺术对社会文明的积极引导作用,出钱出物大力提倡。“1919年9月,伶工学社在南通正式开学,张謇任校董事长,张孝若任社长,欧阳予倩任主任兼主教务。”[15]伶工学社在演员培养、京剧剧目内容、舞台艺术和剧场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张謇亲自为学生讲授修身课,欧阳予倩则讲述艺术概论、中国戏曲之源流,莎士比亚、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国外文学学、戏剧家,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外戏剧艺术,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创举。”[16]
伶工学社在我国戏剧史上享有特殊地位。“伶工学社从1919年9月开办至1926年9月结束,办学共7年,虽说时间不长,却是我国戏剧教育近代化、正规化的尝试。……不仅是我国第一所正规的戏剧专门学校,而且是我国戏剧教育事业的里程碑。”[17]
为了工人能安心从事生产以及南通地方上的长远发展,张謇还在这一区域进行了文化教育事业,如在港闸区开办了育婴堂、幼稚园和中小学:唐闸私立实业小学(1905年,唐闸)、南通育婴堂(1906年,唐闸鱼池巷口)、南通私立第一幼稚园(1914年,唐闸育婴堂旁)、私立实业敬孺中学(1919年,唐闸)。
4.对张謇创办的实业和教育的评价
4.1顺应了时代大趋势的要求
在举办近代工业方面,脚踏实地办实业,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首先选择从事轻工业,特别是以关系国计民生的棉纺织业为突破口,接连兴办了一系列工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经济实力,也为南通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促使当地社会经济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促使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培养人才的方面,脚踏实地办教育,立足于中国教育现实情况,积极吸收外国科技教育成果,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式人才,如农业、工业、商业和医药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注重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提出父实业母教育,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即以从事实业所获得的利润来兴办教育,同时以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通过这类人才来支持实业的可持续发展。把人们受教育与就业结合起来,顺应了新时代下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要求。
4.2对张謇本人的评价
挑战传统思想观念中的重官轻实业的观念。其本人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坚决办实业,体现了的实干兴业精神。状元办实业,把实业救国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体现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重德轻艺的传统观念,把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引入课堂,使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都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中国文化与教育走向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学以致用。要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后者服务,同时后者的发展为前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较为正确处理了实业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对后世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实干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M],中华书局,1962:2215
[2][3][4]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政闻录)[M]文海出版公司1931
[5][6]陈绍闻.中国近代经济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3
[7][8]陈绍闻.中国近代经济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4
[9]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编辑委员会.南通[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120
[10]章开沅.张謇传[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157
[11]马斌主编.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67
[12]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0
[13][14]马斌主编.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52
[15][16[17]马斌主编.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