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对话

2014-11-24 21:29李媛
考试周刊 2014年82期
关键词:乡关故园故乡

李媛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他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以下是我在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一、剪辑一:《想北平》课堂上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乡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这样的诗歌,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出示诗歌,生动手摘抄并背诵诗歌)

师:我们也曾学过一些关于思乡的诗歌,能否给你的同桌背诵几首?

(学生很活跃,和小组内成员热烈地背了起来。老师引导学生齐背了崔颢的《黄鹤楼》,边背边写思乡诗歌中的关键词“故乡”、“乡关”、“故园”、“家”等。)

师:《十五夜望月》中你觉得哪个字、哪句话写得最好,最能表达思乡之情,为什么?(学生一时七嘴八舌,很快有学生发表看法。)

生:我认为“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中“湿”字用得最好,“湿”字既写出了露水打湿桂花的情景,又暗示了诗人因思念家乡眼睛慢慢湿润流泪的状态。

生:我也认为这个“湿”字用得好,因为它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双关”。

(老师在“湿”字下及时寫下“双关”二字。)

师:同学们能从修辞角度品评诗歌,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生:我认为这个“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好,一个“思”字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直接表现了出来。

生:我认为这个“落”字最好,它把秋思拟物化了,让我们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秋思落地的声音。

师:好,同学们都提到了最后一句“落”字,其实这个“落”字是一种化用的手法,我们结合具体语境思考它该属于哪种化用?

生:“秋思”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了“落”字好像可以看见的是化虚为实的手法。

(师在“落”字下写下“化虚为实”,老师总结。)

反思: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引导者,课前必须与文本充分对话,才能保证课堂对话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和钻研教材,弄清问题障碍。

对话教学是开放式教学,以几个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在本质的基础上,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准教材的关键点,找出学生容易发生思维障碍之所在,根据教材内容挖掘出对话点,这样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说。

2.创设问题,开启思维。

提问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教,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就是发问的本质”。课堂中提问的最重要功能就是调动和拓展学生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情境转化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将问号转化为句号并产生新的问号。

3.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话的整理。在把握教材关键点,找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并提出适当问题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协调活动,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对话过程,则是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构思和仔细斟酌的。对话教学对教师备课要求的一大转变,即由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备课,转变为以学生和教材知识点及核心内容为中心的备课。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了解了教给学生对话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帮助学生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为此我选择了一首与《想北平》的主题相似的一首古诗,创设了欣赏诗歌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思乡的主题,并且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评点,适时进行对话方法的指导点拨,从而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剪辑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上

师:我们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

生:这两句貌似很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

生:我觉得苏轼是一个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爱国为民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即使在这么一个人生的低谷,他也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感慨纯属一种人之常情。他是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来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生:我觉得“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和前面追慕古人的豪情逸气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有矛盾的一面。

生:我虽然同意这句话体现作者矛盾的世界观,但是,在这首词里,那种追求理想、有所作为的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末尾他虽然是在感叹自己的功业未成和年华逝去,但并未否定人生。他并没有像有些封建文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干脆避开尘世,到名山大川中去过隐居生活。

(在同学们讨论得沸沸扬扬、各持观点的时候,教师再点评。)

反思:这是对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阅读体验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进入一所所“精神家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感受他们博大的胸怀,感受先贤今人对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思维结晶,感受他们“高尚”、“淡泊”、“豁达”的胸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认识到中外文化的丰厚博大,为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基础。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的教学实践越来越彰显这一道理:阅读教学应该重在提供阅读材料,应该着力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锐意开拓而不失严谨踏实的阅读实践,应该是心灵唤醒心灵的人文教育工程,应该是教师“教”的外化与学生“学”的内化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乡关故园故乡
追忆的故园
故乡的牵挂
遥怜故园菊花开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李轶贤
我欠乡关一首诗
中秋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