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约公元五世纪,一位虔诚的印度佛教徒佛音来到斯里兰卡,他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的要点并参考当时斯里兰卡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写成了《清净道论》。汉译《清净道论》全书大约60余万字,从不同角度对禅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可以说是南传上座部教理的代表作。
[关键词]清静道论;佛印尊者;南传佛教;地位
一、《清静道论》与佛音尊者
公元409年,这一年斯里兰卡历史上“六王时期”的最后一代国王摩诃那摩登基。摩诃那摩执政期间,大力扶持佛教发展,不论是在佛教僧团规模还是理论观点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潮。上座部佛教在这段时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佛音(Buddhaghosa)又译佛鸣、觉音和觉鸣。“觉音出生在北印度释迦牟尼成道处菩提伽耶大菩提树旁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一位婆罗门(祭司),他从小就聪明敏捷,喜欢学习,勤于思考,年轻时加入了佛教僧团,从离婆多长老学习佛法。”(1)佛音尊者听从离婆多长老的嘱咐来到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他应当地有名的大寺主持僧伽婆罗的恳请,编著了《清静道论》等其他一些著作。
《清净道论》,巴利语Visuddhi-magga。Visuddhi意思是清净,magga是道,其正确的译法是“清净之道”。也称《净道论》。“论”字是后来了参法师(即还俗后的叶均居士)到斯里兰卡留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上去的。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是佛音尊者按南传上座部佛教大寺派学说编写的论述上座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著作。它以佛教世界观为指导,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物质和精神,进行分析论证,对佛教的各种“名相”进行解释,同时系统地介绍了禅定的具体方法,并把它们与佛教原理结合起来,由此建立了禅定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佛音尊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上座部佛教禅法体系。“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次第论述戒、定、慧三学。前二品说戒的定义、作用、种类和持戒的各项规定等中间十一品讲定的定义、种类、修定的各种方法、修定的目的及所获得的福德等后十品论述慧的定义、种类、修习方法等,并阐述佛教的“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缘起”等佛教哲学的基本理论。觉音创作《清净道论》参考了许多斯里兰卡古疏和佛教经典,并直接引用了不少原文,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净道论》以其思想清晰、脉络分明、资料丰富、内容广泛而著名于上座部佛教。它涉及了历史、哲学、语言学、医学、因明学、心理学、生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被称为“一部百科全书”,是佛教“三藏和注疏的精要”。它是南传佛教的最重要典籍,也是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教科书,历来受到各国佛教界的推崇和佛教学者的重视。”(2)
公元505年,扶南僧人僧伽婆罗(460-524)在中国译出了《解脱道论》。这部书系公元1-2世纪时的优婆底沙所造,共12卷12品。我国历代各版汉文大藏经均收录,此外,我国还有藏文译本。此书也是论述佛教戒、定、慧三学,对佛教典籍—律、经、论三藏要义做了综述,在理论依据、体裁或内容方面都和《清净道论》极为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两者来自同一个渊源。
二、《清静道论》在南传佛教中的地位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pariyatti——教理,即三藏或学习经典;
2.pa?ipatti——行道,即禅修实践。
3.pa?ivedha——通达,即证量、证果。这就是教、行、证三种教法、三种次第。
在以南传佛教为主的国家中,我们且以缅甸为代表,其寺院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叫做pariyatti寺院。
第二类叫做pa?ipatti寺院。(3)
pariyatti寺院以学三藏、学经教为主,pa?ipatti寺院即禅修中心,以禅修为主。在pariyatti寺院里面,又有以攻读《阿毗达摩》及《清净道论》为主要学科的。在仰光的“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学”(InternationalTheravadaBuddhistMissionaryUniversity)里有一个专门的科系叫Pa?ipatti系,或叫禅修系,其所学习、所研究的就是这本《清净道论》。
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谈到禅修,离不开《清净道论》。一直以来,从佛教流传到斯里兰卡、缅甸,对于戒定慧的禅修次第都是非常明确清楚,循序渐进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非常明确的禅修体系,佛音尊者4就把这套体系再引经据典,根据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结集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清净道论》。
当我们在研究《清净道论》的同时也必须要具备《阿毗达摩》的基础知识。否则特别是看慧学部分的时候,如果没有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基础的话,会觉得很吃力。比如讲到心路过程,讲到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跟彼所缘,又讲到有分,或者讲到禅那的时候,会谈到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然后是速行。这些名相在《清净道论》里面基本上没有详细的解释。
然而,佛音尊者在编译这部《清净道论》的时候,这些名相对当时的长老和僧团们是很基本的常识,佛音尊者也没必要再对它们进行解释。后来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大家共识的东西慢慢地给人淡忘了。特别是一旦传承中断,只剩下经典的时候,后人阅读古代的经典就显得晦涩难懂。《阿毗达摩》就像一本字典、工具书,用它的基本概念支撑起了《清静道论》的禅修体系。
在南传佛教经典中,除了正统的巴利语经、律、论三藏之外,还有一套相当完整的三藏义注。笔者认为,《清净道论》就属于义注。
在巴利三藏阿首咖王时代由印度传到斯里兰卡的时候,对三藏的注释也以口传的方式一并传到了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长老们用古印度的马嘎底语,也即是后来被称为巴利语的语言传诵三藏,但却用自己的本土语——新哈勒语(Sinhale,僧伽罗语)保存这些注释。后代的兰卡长老们又将这些三藏的注释不断充实、整理为“义注”(A??hakathà)。义注也就是对经典的解释,以及对实修的指导。如果我们抛开义注去阅读经典,经典通常会变得晦涩难解。(5)
在巴利传承里面,从来都没有把《清净道论》当成是三藏的一种。虽然中文将它翻译成《清净道论》,但这里的论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律经论的论,如果将它称为《清净道注》可能会更精确一点。它的书名巴利语叫Visuddhimagga,Visuddhimagga就是“清净之道”。
《清净道论》有很大篇幅是在对所引述的经典进行解释,特别是在后面讲慧学的那一部分,几乎都是长篇大论地摘录或者抄录,把经藏和论藏的义注整编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把《清净道论》称为藏外经典,它的性质既不是经藏也不是论藏,而是义注。
更进一步来说,透过《清净道论》,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实修的方法、详细的禅修指示,这都很完整地保留在目前以巴利语为载体的三藏义注里面。巴利义注不能偏离三藏而讲,其特点基本上是先引述一段经文,然后再解释其含义。比如我们看“入出息念”这一章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一章是依照《长部·大念处经》中的经文来讲的。佛陀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6)
《清净道论》里面就是对这一段经文的逐字逐句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就是巴利语佛教传统里面对经文的解释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把《清净道论》视为是对整个巴利三藏以及义注中有关戒定慧禅修次第的整编和结集。如果我们阅读了《清净道论》之后,再去看其他义注,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在其他的义注里面也有,《清净道论》只是把它们选编出来而已,相当于精选或者选集,义注的选集。因此,在斯里兰卡的史书Mahàvaüsa(大史)称它为三藏以及义注的精要。
参考文献:
[1]黄夏年.觉音的《清静道论》及其禅法.(J)中国期刊网.
[2]觉音著,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研究所,2002.
[3]前田惠学主编.《现代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日本:山喜方佛书林.1986.
[4]夏薄丐主编.《南传大藏经》,台湾出版社.1995.
注释:
(1)黄夏年:觉音的《清静道论》及其禅法,中国知网。
(2)黄夏年.觉音的《清静道论》及其禅法.(J)中国期刊网.
(3)2010年5月笔者在云南省佛学院采访时,那里的老师都比三宋如此介绍南传佛教的教法和寺院.
(4)国内学者将尊者名字翻译为“觉音”,南传佛教据《大史》中说:其音声犹如佛陀一样优美,名为“佛音”,故南传佛教将其翻译为“佛音”.
(5)前田惠学主编.《现代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日本:山喜方佛书林.1986.
(6)夏薄丐主编.《南传大藏经》,台湾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李统亚(1985-),河北深州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教师,研究方向: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