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严复的铁路救贫思想

2014-11-24 17:02王俊香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严复铁路

王俊香

[摘 要]甲午战后,中国国弱民贫,民族危机日深。国内部分有识之士为救国救民,积极向西方探求真理。严复是“清季输入欧化第一人”,旅欧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铁路对国计民生的巨大作用,因而在中国主张兴建铁路富国阜民。本文旨在分析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形成原因、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严复;铁路;救贫

晚清至民国,贫穷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社会弊病的症结所在。自从1840年列强入侵以来,百姓生活困顿不堪。尤其是甲午战后,整个中华大地更是饿殍遍野,民生日蹙。时人感叹:“民生之穷,未有甚于中国之今日也。”(1)严复作为19世纪“中国感觉敏锐的人”,在当时已经认识到贫穷是中国之大患。他在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路矿救贫”说。

一、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形成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任何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严复的铁路救贫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与近代中国贫穷问题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的外力冲击和国内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近代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贫民问题。

晚清至民初,中国的部分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贫民问题的严重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人响亮地喊出:“贫民生计为吾国方今之唯一问题。”(2)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救贫主张:多兴小工厂救贫、倡导实业教育救贫、提倡兴修水利救贫、节俭救贫等,有的还将其付诸实践。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掀起实业救贫的浪潮,民初上海专门成立俭德会崇俭黜奢等。

严复作为清末民初学有所长而又心怀社稷的思想家对贫困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不仅对近代以来中国国弱民穷的状况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也有独到之处。1912年12月28日,严复撰写了《原贫》一文,在文中他具体描述了当时中国的贫弱状况:“盖晚清末造,岁出五而岁入三,财政已有不可终日之势,然此犹是度支之穷困也。至于国民生计,大江南北,隔并屡臻,则农病;银行票号,闭傹时闻,则商疲;洋货侵销,十五歇业,则工饥。”(3)农病、商疲、工饥充分说明当时整个中国已不仅仅是国贫,士农工商各阶层均贫矣,国穷犹可,民穷则必亡矣。因此,严复大声疾呼:“论今日之国事,固当以救贫为第一要义。”(4)于是,他于1913年4月17日到18日,在北京《平报》上发表了《救贫》一文,文中首先对国家贫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阐释,认为交通不便是其一,法令废弛为其二。中华本为五洲巨富,全地宝藏,但是正是由于交通不畅,此所谓富者,乃指储能 ,并非实效。所以,才会出现今天的贫弱局面。故“居今而言救贫,自积极言之,惟有力广交通之一事。”(5)而交通又以铁路为最亟之营造。1902年他又在《路矿议》中,对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做了具体说明:“盖铁路如人身之脉络。……无铁路,则邦国之利源不广,而贫弱之患兴……必求富强,其要著发端,在开铁路。铁路开,则诸矿业至于一切制造树艺之事,将相随以自生。”(6)因此,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严复提出了著名的铁路救贫思想。

二、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具体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状况十分落后,国弱民穷。当时:“农工商三业之困,求之中国几于无地无之。”(7)中国之贫富事关黄种之盛衰,处此存亡危急之秋,严复积极探求富国阜民之术。他认为中国农工两业发展缓慢,应优先发展商业,而商业要想繁荣,当最先发展交通,交通须以铁路为要。

那么严复以救贫为目的的铁路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对此,严复在1902年所作的《路矿议》中有详细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铁路建设资金来源方面,严复主张引进外资。其实,严复为防止利源外溢也支持中国路矿自办,但是他认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不仅缺乏资本而且缺乏经验,因此自为路矿必不能成。“路矿既莫能行,则中国之救贫为无术。救贫无术,则一切进化求治求富强之事皆废。”(8)所以,权衡利弊之下,非引进外资不可。况且,修筑铁路不像其他洋务事业一样利不胜害,一旦修筑,尺寸皆功,它不仅能带动沿线农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除此之外,铁路建设还能带来一些间接之利,如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因此,铁路建设是救贫之良方,利国利民之大计,必须积极推进。

其次,在铁路建设指导思想方面,严复提倡商办。他在1904年发表的《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一文中,指出官办和官督商办的弊端:“夫民出至重之母材,以供不习其事者之挥霍,一旦汲短绠深,辄委之商业利钝之常,则招股之时,彼掉头而去者,亦其所耳。”(9)也就是说严复认为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的管理者均是政府官员,他们既无管理经验,身上又有官僚习气,民众对其极不信任,因而很少有人愿意投资。所以,要激发民众投资铁路的热情,必须提倡商办。他指出:“此事必以商办为正宗……而股份则杂华洋而兼收之。”(10)严复的认识可以说是在总结洋务企业失败的教训上形成的。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也看到了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提倡兴办近代铁路。但是当时中国的路矿都是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内部经营不善、贪污腐化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近代化历程,所以,当时铁路兴办实效并不明显。

最后,在铁路建设管理方面,严复主张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路矿总局。路矿总局人员设置应本着精简原则,建议挑选一名精通中外路矿事业的洋参议供路矿大臣咨询,其他属员无需设置太多。另外,严复还认为应在京师设立天下铁轨会议,制定庶务章程。关于庶务章程的条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各路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设章程,万万不可一刀切,而且可以根据考察结果在建设有利条件较多的省份先搞试验;第二,中外商民进行路矿勘探时,“听其自请与其地之州县官,州县官负责保护,但不准索费,并应将踩勘处所报明总局。”(11)第三,干路国有,由公司承包;支路任商民自办。

三、关于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评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有关铁路建设的思想是针对社会贫穷这一现实问题所提出的。他的有关铁路救贫的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提出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铁路建设的关注。他们纷纷意识到铁路建设对富国阜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因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铁路的作用。以孙宝瑄为例,在读严译《原富》之前,认为要救民于倒悬,必须要变革政治体制,至于路矿事业不过是细枝末节。但是在读完《原富》后,他思想有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便国利民,莫大于铁路者也。固当与学堂、报馆、议院并重,而不可轻视也。”(12)提出修铁路与设议院并重,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是史无前例的。(13)

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严复为救贫而提出的铁路建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20世纪初,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孙宝瑄对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巨大作用概括得十分精辟。他说:“夫铁路之益,人人知之。今举其大有功于国民者,有数端焉。一曰便商贩,货产易销,无粟红贯朽之弊。一曰通声气,消息灵捷,无闻见僿陋之虞。一曰利转输,有无相通,无水旱饥馑之忧。一曰便征调,援救既易,无供亿滋扰之苦。”(14)总之,铁路的兴建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因此,严复的铁路救贫思想适应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必须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进行政治斗争,光靠铁路建设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注释:

(1)《哀贫民》,运甓,《民报》合订本(三)第17号,科学出版社影印,1957年版,第25页。

(2)《浙巡按安插贫民之办法》,《云南实业杂志》第3卷第1期。

(3)《原贫》,《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卢云昆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页。

(4)《原贫》,《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卢云昆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页。

(5)《救贫》,《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卢云昆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页。

(6)《路矿议》,《严复集》第1册诗文(上),王栻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

(7)《原富》上册,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0页。

(8)《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卢云昆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9)《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卢云昆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10)《路矿议》,《严复集》第1册诗文(上),王栻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

(11)《严复著译研究》,俞政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12)《忘山庐日记》上册,孙宝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页。

(13)《论清末民初的救贫思想与实践》,《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9卷,第3期,2004年6月,第38页。

(14)《忘山庐日记》上册,孙宝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页。

猜你喜欢
严复铁路
严复的遗嘱
谁在“复活”严复
海底铁路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