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
[摘 要]近代中国海关一直对铁路推崇备至,将其视为促进贸易繁荣的利器。在海关贸易报告中,对铁路进行了多次介绍,强调了铁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关;贸易报告;铁路
铁路是近代发明的一种重要运输工具,它极大提升了人类的陆上运输能力,对世界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中国海关对于铁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为重视,在海关编写并出版的海关贸易报告中,有着大量对铁路的介绍。
一、贸易报告对修建铁路的推崇
早在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在《局外旁观论》中指出:“外国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线、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均极精妙。”[1]赫德认为中国要想变得富强,应该向西方学习各种富强之术,而铁路就是其中之一。
近代中国海关贸易报告基本是由在海关工作的外籍人士撰写的。他们同赫德一样,对铁路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大多希望在中国大量修建铁路,以促进贸易的繁荣。海关对铁路的重视也体现在了贸易报告中。在全国年度贸易报告中,就多次谈及了铁路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益处。如1895年的贸易报告中说:“俾得处处铁路皆成,一无所阻,将来中国之贸易日增月盛,恐驾乎五洲万国之上,富甲天下,可计日而待也。”[2]1897年的贸易报告称:“如水陆两路均有坦途,则来日之振兴,更可不卜而知。”“待至铁路造成,将来之生意定有不可限量者。”报告还以印度为例,说明了铁路对商贸发展的重要性。“缘中国地方与印度之幅员相等,所有出产花色又系相类,惟生人之数则数倍于印度,且其聪明耐劳又远过于印度,所出五谷地力甚厚,所有五金矿产甚多,而中国此时反不能及,殆以印度之贸易实有辅助,以成其盛者。如支路则有马路,干路则有铁路,运货无阻,水脚极廉,兼之报运出口并不征税,即内地税大半是无,纵有亦无几。中国反是,既无马路,又无铁路,所收关税兼有过重之处,以致内地商民视为畏途,欲行且却。若以现在印度出口土货价值比之,则较中国已多三倍矣。”正是因为印度修建了大量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极大推动了贸易的发展,导致出口商品的价值远超中国。“倘两国情形如能相若,恐来日贸易更驾乎印度之上。”[3]1900年的贸易报告也谈了铁路对于促进商品出口的重要性。“现在各处开办铁路,一俟告成,则往来内地便宜良多,恐不必再俟十年,比之本年出口货价,谅能又多一倍。”报告认为目前阻碍商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价值太贵。“价值之大,由于水陆两途运费浩繁,兼之沿途关卡节节抽收,厘税甚重。”“如有铁路,水脚无几,货价固廉,再能多运,货价尤减。殆以无奇货之可居,争相出售,价不能昂。”[4]因此,修建铁路是降低货物价格,提高商品竞争力的良策。1901年的贸易报告介绍了铁路运输在速度上的优势。报告说:“溯查自西安起,至正定止,共行三月之久,除一路休息外,每日不过行九十里。自正定至保定,保定至京,换坐火车,较之无铁路之陆地,其快慢悬殊,劳逸迥别。如有人尚存成见,自亲历之后,当亦不难易其初心。”[5]1911年的贸易报告在谈到安东的商贸前景时指出:“臆料来年贸易必得大有可观,殆因鸭绿江之铁路桥中干路线接通,专用更捷。”[6]
不仅全国的年度贸易报告中多次对铁路在发展商贸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各口的报告也对中国修建铁路表现出了很高的期待。1897年天津的报告报告认为,可以便捷运输货物的铁路一定会受到客商的欢迎。报告中说:“华人从未见铁路,然既开矣,客商自必争先购票运货乘坐,以收便捷之益。”[7]1902年镇江的报告介绍了修建芦汉铁路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每届冬令,适贸易极盛之时,苦于水道难通,运河日涸,殊费周折。恐日后出入内地之洋货、土货将择一转运,最速取价极廉之捷径,争趋恐后。经商者谓现已有人取道汉口,将来由铁路运货者,势必日多一日。当知年终时,银息必重,商贾能否获利,全以管运便捷为主。”[8]胶州的报告对胶济铁路修建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将来由铁路运青,费省且速大,凡生意不易改变,惟察看情形。铁路告成,不特煤、丝、草缏,即别样各货,如能省运费,速期限,亦必到青。现在有至贱之物不能运送出口者,将来亦可逐渐出口矣。”报告对修建铁路后商品运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前年从烟台进口棉布约二十万疋,棉纱二万四百包,从烟台至济南,水路共八天;由青岛至济南,铁路二日可至。铁路开车之后,所以青岛必成极大口岸。报告还指出:“中国修建铁路,惟山东省得益尤多。因东省有山无河,非铁路不能通销各货,不特青岛一区。凡临近铁路各处,生意、居民亦必日见起色。”[9]1904年重庆的报告讲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对发展商务的制约。“查蜀道之难,自昔诗人已有难于上青天之詠。水则澎湃湍流,盘旋曲折;陆则高峰峻岭,丛难纡回。坐使天然当富庶之区,商务不能扩充,利源不能日辟,眷怀时局者,莫不心焉忧之。”但修建铁路是克服这种不利条件的良方。“兹一旦创修铁路,瞬息千里,昔之视为荆棘者,今则一变而为康庄,非惟开前古未有之奇,且可溥蜀道无疆之利,岂非一举而众善俱备耶?”1907年大连湾的报告对于正在修建中的南满铁路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将来本口贸易之盛衰全视南满铁路以为枢纽。”“一俟工竣,商务必能大有起色。”[10]
贸易报告把铁路看成是实现中国贸易繁荣的一个关键因素,给予了它高度的赞誉。这也表明,近代海关对于通过提高交通运输来改善贸易条件,从而促进贸易繁荣的殷切期待。
二、贸易报告对已通车路段的介绍与评价
随着越来越多的建成的铁路开始在中国通车运营,中国的贸易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贸易报告中多次列举了中国修建铁路后所产生的一些真实变化,用来说明铁路为中国商贸所带来的各种实际效益。
1897年的全国贸易报告在分析本年生意有起色的原因时认为:“足见既有铁路,转运较易,水脚无多,贸易一道自能蒸蒸日上。”报告还以一些口岸的贸易发展状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中牛庄、天津两口,在本年牛庄遭到痒子疫症的影响的情况下,贸易不但不减,还较往年更胜一筹,就是因为两地已经拥有铁路,各种货物便于运送。“尝见从前本是僻壤荒村,不通交易之处,而自有火车往来,突然商贾辐辏,立成闹市,沧海桑田,似凭人事。”卢沟桥与保定府在未通铁路以前,向来无甚交易。而自从开通铁路以后,则颇多交易。俄国承办向北之铁路将至盛京,“一旦告成,则自可知满州出产之多,生意之旺矣。”[11]1898年上海的报告说:“其运往牛庄棉布最为获利,因该处新筑铁路,易荒漠而为繁庶,是以商务颇有起色。中华各省将来铁路通行生意似必昌盛,洋货亦可畅销。”[12]1902年的全国贸易报告在分析芝麻出口大增的原因时指出:“本年芦汉铁路开通,多处易于运出,是以本年出口已增至八十八万二千三百二担,上年不过只有二十九万七千三百六十五担。”[14]可见开通铁路对于增加芝麻的出口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13]1911年烟台的报告在介绍本省商贸形势时说:“大约全球之上,有一铁路即能大获便利,立时发达之处,无如山东西北一隅之更亟者。”[15]
贸易报告中还多次以开通的胶济铁路为例,对比了铁路修建后所带来的贸易形势的变化,以说明采用铁路运送商品的地区在发展贸易时所具有的显著优势。1900年胶州的报告在分析本地丝业发展形势时就曾指出,此时胶州的丝都运至去烟台而不去青岛,因为去青岛交通不便,并且没有丝行。将来一旦铁路修好,就可放心到此,而不赴烟台也。[16]1904年的全国贸易报告在分析草帽辫的贸易状况时说:“济南铁路已成,东省所出之草帽缏渐渐改运胶州,不运烟台。若以本年出口草帽缏与上年两相比较,上年烟台占七十分,本年占四十分,可见胶州日渐其多。”[17]1905年的全国贸易报告中又写道:“再因有无铁路使山东两口于此项贸易大为更变。在二十九年,烟台出口占七十分,胶州不过三十分;三十年烟台仅占四十分;三十一年更少,仅占二十一分,余则全归胶州。可见有无铁路既分迟速,又分劳逸,人所共知,所以铁路不能不办。”[18]1910年的全国贸易报告在分析烟台的商务状况时说:“若论该口商务,非籍铁路之助,恐将来内地贸易渐归乌有。”“胶州得铁路接通之益,贸易自与烟台有别,出口土货、进口洋货均大加增。”[19]1910年烟台的报告在分析本地进出口减色的原因时也认为,本地贸易的衰败同青岛、济南拥有铁路后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有很大关系。“该路既日见发达,其侵夺沿海民船之贸易已燎若观火。而本口原多赖该船以运输内地者也,其贸易之范围,已渐为青岛铁路势力所削夺矣。诚欲图抵制此项竞争,以固烟台商务之根本,就地势而保天然应有之利源,仅需兴修烟台与黄县、潍县交通之铁路而已。”[20]1911年的全国贸易报告介绍了铁路给胶州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好处。“胶州既有铁路,则与内地交通较为便捷,进出口货故均加增。”[21]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铁路确实使中国商贸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地新修建的铁路有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积极的变化记录在了贸易高中,成为近代海关鼓励中国大规模修筑铁路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赫德:《局外旁观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18页。
[2]《光绪二十一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中文第11-12页。
[3]《光绪二十三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中文第12-13页。
[4]《光绪二十六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中文第14页。
[5]《光绪二十七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4册,中文第11页。
[6]《宣统三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7册,中文第12页。
[7]《光绪十九年天津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9册,中文第103页.
[8]《光绪二十八年镇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中文第210页。
[9]《光绪十六年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中文第123-124页。
[10]《光绪三十三年大连湾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6册,中文第203页。
[11]《光绪二十五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0册,中文第11页。
[12]《光绪二十五年上海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中文第188-189页。
[13]《光绪二十八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6册,中文第14页。
[14]《光绪二十九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8册,中文第177页。
[15]《宣统三年烟台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7册,中文第234页。
[16]《光绪二十六年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32册,中文第117页。
[17]《光绪三十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0册,中文第22页。
[18]《光绪三十一年烟台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2册,中文第30页。
[19]《宣统二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4册,中文第12页。
[20]《宣统二年烟台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4册,中文第259页。
[21]《宣统三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7册,中文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