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铁
[摘 要]衡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厚,文献厚重,通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脉络与规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喻情于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和研究深度与力度。
[关键词]衡阳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研究
中华文化是聪明睿知之所居,万物财用之所聚,贤圣之所教,仁义之所施,诗书礼乐之所用的一种文化。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源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更源于中原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的百花争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不可或缺,而说起湖湘文化则不能不提衡阳。“没有衡阳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就没有中国文化的根”[1]。
一、衡阳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之阳而得此名。衡阳市历史久远,根据出土文物以及文献考察,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曾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阳地区种植水稻,饲养猪牛,定居生活。历经几千年发展,衡阳积累了大量的人文气息,是湖湘文化名城,其中石鼓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廻雁峰景区、湖湘文化馆、衡阳抗战纪念城、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明清街(彭玉麟公馆、曾国藩岳父故居、东岳观、湘水明珠)、雨母山、东洲岛(清代最著名书院船山书院)、周敦颐爱莲阁、夏明翰铜像、来雁塔、接龙塔、珠晖塔、酃县古城、天子坟等无一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场所。
三皇五帝时期,相传炎帝司徒祝融平定共工,治理南方而居于衡山之阳,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始祖,葬于衡山祝融峰。[2]夏商周时期,衡阳古为衡湘国,战国初为楚国所灭,改称庞邑,为楚南重镇,有2500余年的建城历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随朝代更替,所辖区域发生大小不一的变化,但以衡阳为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而先人们在此时所留下的足迹,则通过地方志和历史文献一一记载下来,特别是在近现代以来,衡阳及衡阳发生的大大小的历史事件则更彰显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厚重。明朝中后期设雍王、桂王藩国,都衡阳。明末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11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大西军安西王李定国率军于衡州城郊伏击清军,阵斩清定远大将军敬瑾亲王尼堪,史称“衡州之战”。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西移,衡阳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和演进,不仅是南方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大后方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商业中心,市区人口剧增至60万。1943年人口更是达到了100万,跃居当时国民政府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1944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历时最长的战役——衡阳保卫战的展开,致使全城被毁,仅剩三栋建筑。为表彰衡阳人民的搞战精神,纪念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抗战胜利后,1945年,国民政府规划其为全国唯一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城”。在解放战争中,衡宝战役的结束,标志着解放战争中最后的一场大的战役的胜利落幕。
二、衡阳名人辈出,是中华文化的璀灿明珠
在中国历史上,与衡阳相关的名人不胜枚举,蔡伦、罗含、谷朗、周敦颐、杜甫、王夫之、曾国藩、刘道一、毛泽东、夏明翰、罗荣桓、欧阳海、谭千秋等名人志士,如一颗颗璀灿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上闪闪发亮,照耀千秋。
响誉海内外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就是东汉时期的耒阳人,他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合适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清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也是衡阳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湘西草堂,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曾国藩、毛泽东等杰出伟人都自称其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也是衡阳衡东县人。在其病逝后,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并作诗《吊罗荣桓》,诗中最后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中国革命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夏明翰,衡阳县洪市人,其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气壮山河,体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至今言犹在耳。中国女权运动的创始人和近代著名的女报人、女诗人、女教育家——唐群英,衡山县新桥镇人。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曾两次只身闯荡东瀛,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双枪女将,是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衡阳人以自有方式书写出自己不同的辉煌,代表了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文化里一道道风景,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闪耀着的一颗颗璀灿的明珠。
三、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是指对历史上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现象进行系统地梳理、记录、描述与分析。研究表明,在几千年前,生于斯的先民就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活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既无人为的割断,也经受了不同阶级、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冲洗与融合,在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 在衡阳,既留有上古刻文——岣嵝文的岣嵝峰、也有一心为天下谋安康的大禹留下的禹王碑等历史名迹,既有最早的湖湘文化哲学家罗含等璀灿明珠,更有史诗般的壮怀激烈的衡阳保卫战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宝贵史实。不过,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奇特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现象处于民间自发组织,停滞或半停顿状态,仍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研究并做详尽而系统的文献记录,这使得人们无法全方位把握、了解衡阳思想政治教育史实,对衡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知之不多,甚至于知之甚少。
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为深入探讨地域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翔实的文本依据和充分的资料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着底层民众的生活信念和理想追求,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文化性格和社会心理,是人类精神的主要活动,衡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自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被誉为“理学之宗祖”的周敦颐就曾在这里长大,衡阳师范学院就成立了“周敦颐研究会”,并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可惜的是研究人员在功成名就后纷纷远走他乡,不能形成合力,此一工作基本停顿了,周氏在衡足迹也随着城市建设而销声匿迹。衡阳保卫战,历时48天。史称衡阳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和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最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国军伤亡1万余人,日军死亡2万余人、6万余人受伤。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大公报》以《感谢衡阳守军》、《衡阳战绩永存》为题连续发表社论,赞扬衡阳保卫战。国民政府授予雁城衡阳“抗战纪念城”的称号,并于1947年8月建塔纪念,蒋介石为碑塔亲笔题字[2]。但由于各种原因,也没能深度挖掘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资源,忠烈祠、抗战纪念馆、抗战胜利纪念碑等历史遗迹,只是作风一道风景存在,却没能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主要作用。伴随着《衡阳抗战保卫战》的整理与出版,这一史实终于得见天日,但其发行量不大,且部分情节却过于渲染而失实,做为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则仍需要借助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3]就是告诫我们必须借助于文献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可见文献资料对于思想研究的重要性。
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还为探索我国其他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目前,关于地方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著述很少,且大多集中在现当代,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关于我国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问世 没有将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自集中起来作为研究对象,虽然部分地方在2012年做过“区域精神”的征集活动,但因为大多基于长官意识,而没有开展深入研究,那些历史上存在过的,今天仍然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则是薄弱环节 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中断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活动,有着比现存的要丰富得多的史料,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在古代也曾出现过,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活动重今轻古的根本原因在于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对于过往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搜集与整理的落后与不重视,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短板问题。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应该采取由“点到面”的策略,先区域,后集中,只有每个区域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获得实质性进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才能有 量的提高和质的突破。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是一项解决“文献记录落后于现象”、“文献整理落后于研究”的尝试与探索。
四、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衡阳有着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对湖湘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这既是衡阳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人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贝。如何整理、利用这些文献?是每个研究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和阶级性,虽然,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各国使用的名字并不统一,并做为显性的语言表达,隐性的人类活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很早,但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类文献记录则散落于一些著作典籍中,对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研究就少有了。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无系统记录,大多销声匿迹,后人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探索。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表现形态,需要翔实的文献典籍与史料支持。何为文献?文以载道,“文”是记录正史的叙事之作,献则指奏疏、评论、燕谈等野史之论[4]。地方志作为记载地方信息的“文”,但因一些编纂人的远见卓识,既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地方史实,也有意记录了官方忽视或不屑一顾的“献”。因此,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可以补充正史记录的不足。但是对这些古志研究却又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记录也仅限于只言片语。除方志外,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口头资料、影音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资料,其中的不少故事、谚语、传说是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不过,这些采风大都强调收集、整理那些故事性、文学性和语言性的文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则的较少关爱,且记录得也不完整、明确。
此外,有关于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资料还散见于《山海经》、《史记》等一些典籍中,系统化、集约式、规范化介绍衡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研究的文字记载几乎没有。即便是这些有限的资料,也呈现为零零碎碎,未被全面编辑与整理,更谈不上进行系统地研究了。
五、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便于收集 整理与研究,可将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所的文献;(2)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文献;(3)有关衡阳思想政治教育人物的文献;(4)有关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名称谓的文献;(5)有关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文碑铭、楹联、跋序的文献。根据每种文献的特点和内容,结合衡阳特色,从历史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谱系学和抗战军事文化等方面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开展文献研究。
衡阳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和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描述历史上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空间特征与分布、扩散、继承与变化情况,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地理学研究;
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就是在吸收、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基础上,既对衡阳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统人类学的功能主义考察,也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引入历史维度,在研究教育活动本身之际,探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动态过程;
衡阳思想政治教育的谱系学研究,衡阳产生过许多思想家,因交通区位优势,许多的文人志士也曾在衡阳留连忘返,留下珍贵的史料,谱系学研究就是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名人专士活动表层,分门别类地勾勒出衡阳思想政治教育家族的“图谱”,衡阳地名、街名既有指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表层地名,也有指向主体的里层地名,还有反应观念与思想的深层地名,除具有传承性、精神性、艺术性和传统性四种普遍特征外,还具有集体性参与、连续性传递、稳定性发展等特征。
衡阳抗战文化研究,衡阳是中外闻名的“抗战纪念城”, 抗战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具有特色浓、品位高、知名度大、潜力大、文化内涵深厚、吸引功能多样的特点。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抗战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纪连海“还原”衡阳保卫战,衡阳频道,华声在线[2012-10-14 08:48 ] http://hy.voc.com.cn/view.php?tid=27022&cid=166
[2]司马迁,史记.楚世家[M],岳麓书院,
[2]张岩.浴血四十七天的衡阳保卫战,党史纵横,2009, (6)
[3](春秋) 孔子;张燕婴译注论语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自序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基金项目:本文为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衡阳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2008D08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