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之宋恕

2014-11-24 18:22黄溯倪珊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3期

黄溯+倪珊

[摘 要]宋恕是近代一名维新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宋恕汉后儒学阳儒阴法观点的阐述,论证了宋恕所持的历史观,又结合其托古改制思想的实质,分析了宋恕民本思想与民主制度的区别,展示了他在维新思想上的不同侧重点和局限性。

[关键词]宋恕;维新;阳儒阴法;托古改制

一、宋恕生平及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宋恕(1862-1910),温州平阳人,家境宽裕,后趋拮据,晚年改名衡,字平之,号六斋。自幼聪颖,才思敏捷,有“神童”之誉,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孙锵鸣赏识,许以小女。孙家藏书十万卷,其中有孙手抄清朝禁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宋恕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宋亦在之后向谭嗣同、蔡元培等推荐此书。1887年后随孙锵鸣出游上海、南京等地,结识了谭嗣同、梁启超等变法人士,也阅读了不少西方书籍,又大致了解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进一步推动其思想的形成。1892年,宋恕决心谒见直隶总督李鸿章,撰写了《上李中堂书》并附《六字课斋卑议》,《卑议》是宋恕维新变法思想的总结,李鸿章比较欣赏,他评价宋恕“洞悉民瘼,真通治术,此等奇才,生平稀见”,谭嗣同也写诗赞到“卑之犹可后王师”。其后,宋恕家境陷入困顿,加之体质羸弱,自幼多病,生性谨怯,又遇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喋血,宋恕不敢再公开、激进的阐述自己的思想,也无力或不敢刊发著作,逐步退往了维新运动的二线,是故声名不显,著作留传较少。

宋恕出生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失利,洋务运动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方盛未败,清朝内忧外患之时。彼时清廷已被迫对外开放,上海、宁波、南京均为通商口岸,有不少西方书籍和西方思想被西方学者、传教士或中国的有识之士引进,孙锵鸣亦在宋恕青少年时常向其介绍魏源。待宋恕出游时,上海、南京等地已有不少倡议变法的维新人士,他们积极提倡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改革政治与教育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宋恕不仅结识了谭嗣同、梁启超等人,还在上海与一些日本文人、僧侣相交,了解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进一步看清了中国当时社会模式的落后。

二、宋恕的退化史观与阳儒阴法论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了退化论,认为部分高等生物会退化,从而形成了某些低等生物。而对于中国历史,自汉代开始有很多文人儒者认为三代时期是一个理想社会,春秋战国之后逐渐礼崩乐坏,形成了社会制度的倒退,可以称他们这样的观点为退化史观。

1897年,宋恕在对友人的书信中写到:“中国事事不如古,宜也,治化不日进则日退,故无怪我国之好古。”由此可见,宋恕也是退化史观的支持者。同年在《〈自强报〉序》中写到:“自戎秦任鞅,禁民议令,五三良法,荡然罔存。”在《六字课斋津谈·宗教类第十》中也认为:“自戎秦吞中国,以商鞅之教愚民,而孔氏之教隐,中国乃长夜矣。”这些说明宋恕也赞同上古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最良好的时期。而在《批高任之文稿》中更是直言:“神州自秦人师戎翟之法,长夜数千年,成一上下交征利、毫无公理之世界;而泰西政教日新月异,岂但不可与秦后之神州同年语,即持较秦前之神州,亦实远过!”在他看来,西方的制度已经超越了最受推崇最民主的三代时期。

宋恕退化史观的核心是阳儒阴法论,在《书陈蛰庐〈治平通议〉后》中写到:“周后明前,儒家兴西,法家炽东,董、韩、苏、程之伦,莫不以法乱儒,长夜神州,孤识隐痛。”在《赠谭复生》中亦提到:“秦以前儒自儒,法自法,世主能苦儒不能亡儒。自叔孙通首以法乱儒,媚泗上剧盗,而武帝时曲学以阿酷吏者加甚焉。于是儒法混而儒乃几亡!”法家思想重刑,专制,反礼而好利,儒家则重仁政,重礼义,重民本。宋恕认为,自秦采用法家商鞅之后,又有大儒如董仲舒、韩愈、苏轼、程颐等为了取悦统治者,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阳述孔孟,阴祖商李,媚上专权”,儒家的外皮下流淌的是法家的血,在这样的愚民教化之下,中国陷入了长夜。而之所以得出阳儒阴法是中国退化根源的则是开眼看世界后与强盛西方的对比。

彼时中国社会盛行一种西学中源学说,认为中国自古繁荣,孔孟之学向西传播,教化西人,才有了如今西方的强盛,有李鸿章、郑观应、王韬、冯桂芬、薛福成等主张,这既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也是因为提此学说可以减少“师夷长技”中的压力,虽然是“礼失求诸野”,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找回祖宗法度,方便了西学传播。宋恕在《六字课斋津谈·尊孔类第二》中写到:“周后明前儒家之学渐行于欧罗巴洲,法家之学盛行于亚细亚洲,非但中国也,印度、波斯及诸小国皆受法家之祸。尝疑孔子生前已有‘乘桴浮海、弃绝此土之意,或身后神识渡海生西,不昧来因,仍创儒教,彼土众生罪业轻浅,遂得渐行其学欤!”可见宋恕也是西学中源学说的支持者,而决定他这一想法的则是宋恕对风俗、制度的全面考察和外出游学后与西方社会进行的对比。在教育上,儒家有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锻炼和算术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当时中国只重时文,西方在教育上却很重视这些,设有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白种诸国君臣相接,犹存古礼仪”,“今琴瑟之学几绝于世,有议及学校宜复琴瑟者,众大怪之;而日本及白种诸国大小学校,莫不列雅乐于正课,依然唐虞、三代之风”。在言论上,宋恕认为“三代以上,名人议论皆极平极实”,“秦、汉至唐,渐不平实”,“宋后风气,以好骂为圣贤,谈子谈史,不按原文,信口大骂,便得高誉”。反观西国“每事论实论理”,中国则“每事论名论例”,“名与例,昔之黠者所立以便己,而愚者相与死守之”。在政治上,“今宜昭求英、德、法、美、日本等国议院、报馆详细章程,征海内通人斟酌妥善,与学校同时举行。三大纲领既举,则唐虞、三代之风渐将复见”,可见宋恕认为西方开议院、建报馆等政治举措皆是三代遗风。在刑讯上,“按白种各国皆无刑审法,听讼与众共之,大有三代之风”。在婚嫁上,赵宋以前,“离圣未远,尚有仁俗”,“元、明之后,禁苛再适,于是夫妻、姑媳或难共居,欲出不能,欲去不得,逼成相戕,比比皆是”,而在西方是“欧洲诸国之俗,则男限一妻,女亦限一夫,许改娶、改嫁”。在对待人民上,儒家主张德治、仁政,行“王道”,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则邦无危象,……海外望国,深明斯理,故极力求富而藏之于民,盖与法家富国之旨殊矣”,所以,在宋恕看来西方秉承的也是民本思想。虽然因其局限性,宋恕不能完全区分民本和民主,但他确定西方的民主与唐虞、三代时的原始民主相差无几,西学是继承的儒学。因此,宋恕认为,秦之后实行阳儒阴法,社会倒退,不仅有相对自身历史的纵向比较,也有西方施行儒学,后来居上的横向比较,以此佐证阳儒阴法确为退化,可以说,宋恕不仅继承了退化史观,更是创造了退化史观新的发展。

此外,宋恕对日本的研究是其退化史观的重要成因和构成部分。欧阳修《日本刀歌》中写到:“徐福行时书为焚,逸书百篇今尚存”;“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宋恕二十岁时读到《日本刀歌》,“始知海外有先王大道尚存之日本国”。而在1887年,宋恕游学上海时又读到冈千仞的《尊攘纪事》、《观光纪游》,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其后客南北,锐意求彼土书,所见日多”,可以说宋恕是不多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相当了解日本的知识分子。宋恕极推崇日本的儒学思想,认为它不受法家影响,在读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后不禁赞赏到:“大声疾呼,力明古义,诚哉孔氏之功臣、百代之儒者欤!”在《〈亲灯余录〉序》中,宋恕描述日本为“真儒辈出,学校书库殆遍诸州,讲堂大开,庶民参听”,“六艺为教,同符三代”;在《六字课斋卑议》中亦多次提到可“取法日本”。所以,从蛮夷倭寇到超越中国成为“黄种之国,日本最治”,宋恕认为最重要的正是纯正的儒学思想,这极大推动了宋恕崇古思想与退化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托古改制与宋恕的维新思想

托古改制最初源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为实践自己心目中的儒学思想,代汉建新后仿周朝井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称“王田”,又实行盐铁官卖、政府铸钱等。后有王安石变法亦含托古改制的影子。至清末康有为,为宣扬西方的民主思想,论证变法的合理性,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将孔子塑造为托古改制的鼻祖。同是托古改制,王莽和康有为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确信存在一种良好的上古制度,希望依托古制来改革社会,而后者则认为上古的大治是莫须有的,托古只是利用了人的崇古心理,在改革时降低人的恐慌和对抗。宋恕的主张在内容上虽然与康有为相近,然而在实质上却与王莽类似。

宋恕十分推崇上古三代,认为三代的模式与当时西方、日本的制度是相通的,前文有多处提到,在谈及西方在教育、民主等方面的先进举措时多赞其有“唐、虞三代之风”。可见宋恕本身确信三代时为大治时期。在与友人孙宝瑄谈话时宋恕讲到:“中国欲步武泰西,必先复三代,由三代然后进于泰西。”在《上李中堂书》中更是直言:“除周后之弊,反秦前之治。”说明宋恕的变法主张是要先回归古制,所以说宋恕所持的这种早期维新思想是源于他的退化史观,而思想的核心——托古改制则近王莽而异于康有为。

正因如此,宋恕虽然也主张维新变法,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与软弱性。又加之宋恕青年时多受永嘉学派影响,深读《明夷待访录》,宋恕的改制内容多注重经世致用,关心民瘼,几乎没有提到政治制度的改革。《六字课斋卑议》是宋恕用来系统性论述其改制主张的,在《卑议》印本中,有民瘼篇十章,全面论述了盗贼、水利、刑罚、吏胥、赋税等各种民生问题,贤隐篇十五章,讲的是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学风、官风等,变通篇三十七章,阐述了教育(如师范、四科、开化、学会等章)、官制(如枢部、阁院、华衔、九曹等章)、司法(如听讼、轻刑、司捕、惩罪等章)、财政(如重禄、停捐、泉币等章)、民生(道路、医药、水火等章)、文化习俗(著书、正名、广译、服色、伦始、析承、节渐、礼乐等较多章节)这几方面的改制纲领,而其中围绕的中心则是民生,无论是教育方面如何教化民众,官制方面如何淘汰冗官,司法方面如何听讼轻刑,还是财政方面如何停捐铸币,民生和文化习俗更是直接相关,这些都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使人民更好的生活。而他在其他著述中提倡学习西方的教育、医药、司法、风俗等制度也是为了改善本国民生。此外,宋恕还在《六字课斋津谈·颂扬类第一》中写到:“国朝家法不立太子,择贤嗣位,故能列圣相承,文治武功超越往古”;“国朝仁政,无论大小,均非汉、唐、宋、明所曾有。”显然,宋恕并未激烈反对封建清朝,他关心的重点是改善民生而非改革政治体制,不能明显区分民主制度和民本思想。

四、结语

宋恕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重要的思想家。虽然受其历史观、性格、见识等影响,宋恕的维新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和软弱性,但在介绍西方,提倡西学,主张变法等方面仍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很多思想,尤其是研究日本,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男女平等,革除陈俗陋习等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胡珠生.《宋恕集》(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3-92.

[2]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

作者简介:黄溯(1990-02),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政社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倪删(1989-03),女,浙江湖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政社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