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水星又称辰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的一颗。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很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的观测少之又少。人类历史上仅有两颗探测器曾成功造访过它: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宇航局“水手-10号”探测器以及目前正在水星轨道工作的美国信使号探测器。信使号探测器的工作将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解答很多有关水星的问题。
水星是太阳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仅次于地球。据此,科学家们估计水星内部必定存在一个超大内核,其质量甚至可占总质量的2/3。
水星的密度为什么这么大?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项目首席科学家西恩·所罗门教授表达了大多数科学家认可的观点:在太阳系早期的狂暴撞击时代,水星曾遭遇严重撞击,导致它失去了密度较低的一部分外壳,留下了密度相对较大的部分。
水星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除地球之外唯一一颗拥有显著磁场的行星,尽管如此,它的磁场强度也不到地球的1%。
对于一颗行星来说,磁场有无绝非小事,就拿地球磁场来说,它构成了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帮助抵挡有害的太阳射线和其他宇宙射线。
研究人员相信水星磁场的产生机制和地球的相同,即外核部位导电熔浆的流动形成的“电机”模式。此次信使号探测器将精确测量水星磁场的分布,以帮助科学家们检验这一理论是否正确。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颗,引力相应较小,但它也拥有一个稀薄的大气层。在太阳的强烈辐射轰击下,水星大气被迫向后压缩延伸开去,在背阳处形成一个“尾巴”,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
然而,水星正不断损失其大气气体成分,只有不断补充,才能维持大气层的存在。科学家们认为水星的补充方式是捕获太阳辐射的粒子以及被微型陨石撞击后溅起的尘埃颗粒。
像水星这样靠近太阳的地方会存在水冰吗?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命题,但科学家们掌握的一些事实足以证明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地基雷达探测已发现在水星北极的一些终年不见阳光的深邃陨石坑底部似乎极为平坦,因而具有很高雷达波反射率的物质,反射信号特征和水冰面很像。
为了证实这一点,信使号探测器专门对水星极地的一些陨石坑进行了考察,测量它一年中处于阴影中的时间长度,结果发现确实有一部分陨石坑足够深,底部终年不见阳光。这就给水冰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借助对水星地表岩石化学成分的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提出,水星表面在45亿年前即这颗行星形成后不久可能曾拥有一个巨大的岩浆洋。
科学家们分析了信使号探测器的数据,发现水星地表存在两类成分差异极大的岩石成分。究竟是何种地质过程导致出现如此显著的成分差异?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配制合成了这两种岩石类型,并将这两类合成岩石置于高温高压环境下模拟经历各种不同的地质过程。通过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只有一种机制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是曾经存在一个巨大的岩浆洋,这个岩浆洋形成了两层不同的结晶层并逐渐冷凝,随后又再次熔化成为岩浆并喷出了水星地表。
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 1的天体。
像月球一样,水星上也有很多环形山。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
由于月球上的环形山大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所以水星上的环形山都是以文学艺术家的名字命名。这些被命名的环形山直径都在20公里以上,且都位于水星的西半球。在已命名的310多个环形山中,有15个是以我国的文学艺术家命名的,如李白、关汉卿、马致远、李清照等。
水星的轨道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偏心率最大,即椭圆最“扁”。最新的计算机模拟显示,在未来数十亿年间这一轨道还将变得更扁,这种轨道运动将有可能打乱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并最终使其和地球发生相撞——这可是真正的末日毁灭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