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2014-11-23 02:46
关键词:武陵山特色产业片区

方 磊

(1.怀化学院商学系,湖南怀化418008;2.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武陵山片区 (以下简称片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核心的经济单元,行政区划上包括鄂、湘、黔、渝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 (市、区),总面积17.18万km2,2012年末总人口达到3 650万。片区内世居有土家、苗、侗、白、回、仡佬等9个少数民族,是全国18个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如何抓住机遇,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前片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黄廷安[1]从区域规划对接的角度对片区经济发展进行了思考;姜锋[2]、李忠斌[3]、石雄[4]等对片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从组织管理、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戚本杰[5]对片区新型工业化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何伟军[6]等对片区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集群做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本片区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现有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分析片区特色产业资源,创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形成结构合理、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机制。

一 区情特点与特色产业分析

(一)区情特点

从整体上看,武陵山片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自然环境的过渡性。从地形上看,武陵山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连贵州省佛顶山,东北接湖南省常德壶瓶山,长约320km,宽约120km,平均海拔在1 000m左右,主峰为贵州省境内的梵净山,海拔2 491m,其东有雪峰山,西有大娄山,北边有大巴山,南边为苗岭,沅水、澧水绵延其中。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得武陵山片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点。其一是地貌上的过渡性。从宏观层次上看,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处于西南山地和洞庭湖平原的交界地带。片区内山水组合良好,景观资源丰富,地域差异和垂直分异明显,为片区发展旅游文化类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山水背景。其二是气候上的过渡性。从片区所处的纬度带看,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同时独特的山地条件赋予了片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片区内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片区内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三是地理区位上的过渡性。从片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片区处于中部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的过渡地带,也是成渝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圈的交界地带,这为产业的承接和转移提供了较好的地缘条件。

2.经济社会的封闭性。片区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片区经济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片区71个县 (市、区)中有42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为省级重点县,2012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 251元,明显低于全国及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困难,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3.地域文化的原生态性。武陵山片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一体多元、古朴神秘、灿烂优美的地域文化,是楚文化、蜀文化、陕晋文化、徽商文化与黔贵文化厚重的历史“沉积带”。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如湘西地区的“赶尸、蛊毒、辰州符”三大古谜、土家族阳戏,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土家山歌、恩施跳丧舞、侗族拦门酒、苗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古老而神秘,片区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地域文化的原生态性特点突出。

(二)特色产业

1.特色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关于特色产业的内涵,国内学者对其理解不一,尚无明确的定义[7]。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中是按照产业功能来划分的[8],但特色产业明显不属于产业功能的范畴。什么是特色,一般英语中翻译为characteristic,有特征、特性、特色、特点、特有、属性等词的意思。《辞海》中对“特色”一词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色彩、风格等”。可见特色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事物的与众不同。李文庆[9]、胥留德[10]对特色产业的内涵曾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根据他们的研究,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可以理解为:能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能带动片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产业部门,其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独特性。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片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其它地方难于效仿和复制。二是规模性。特色产业不是零星的、个别的、偶然的经济行为,它必须具有适度的规模[10],其产品和服务不限于自己消费、当地消费,应该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扩散能力。三是带动性。发展特色产业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带动片区经济的发展,特色产业的产值不一定要求在GDP中占绝对优势,但应该具有“名片效应”和“眼球经济效应”,能够提高公众对片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2.特色产业在产业功能结构中的关系。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可以把区域产业系统分解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产业、派生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五大功能产业[8],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区域发展的产业系统。特色产业虽不属于产业功能的范畴,但具备产业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因此功能产业和特色产业是两个平行的概念,某一产业部门可以属于主导产业也可以为特色产业,因此特色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关系如图1表示。

二 片区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产业比较研究

为了对武陵山片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本研究选用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两个要素进行评价,其中产业比较优势选用区位熵、比较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来表征,产业关联选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表征[11]。各指标计算公式及含义见表1。

图1 特色产业在产业功能结构中关系

表1 武陵山片区产业比较指标及计算公式

首先,以产业增加值(或收入、产量)占片区的2%以上作为初选标准,筛选出16个产业部门作为比较对象。其包括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教育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业10个产业部门。为了保证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数据的可比性,本研究数据以《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为来源进行计算。

然后,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得到每个产业部门的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系数的四个指标,将4个指标值汇总求和,得到各产业部门的综合值(见表2图2)。

表2 武陵山片区各产业综合比较结果

图2 武陵山片区各产业综合值比较

从综合评价值来看(如图2所示),排在前5位的产业部门依次为旅游业(11)工业(5)建筑业(6)商业服务业(12)和房地产业(14)。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值来看,工业和建筑业单位产值消耗的劳动力偏高,仅低于种植业,说明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从特色产业的内涵来看,只有旅游业能担当特色产业的使命,但也应该注意到工业部门的感应系数最大,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关联性很强。

(二)特色产业现状

1.从旅游资源来看:由于武陵山片区地处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区内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拥有高山峡谷地貌、峰林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诸多地貌类型,其旅游资源几乎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中的所有陆地类型,本片区旅游资源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具有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这里生态保存良好,空气洁净,是庞大而奇异的古生物基因库、天然植物园、动物园及药材宝库,奇山秀水绚丽多姿,自然景观引人入胜,被誉为大陆的天然氧吧、生态休闲天堂。二是具有多样化的地域文化。武陵山片区地域文化是楚文化、蜀文化、陕晋文化、徽商文化与黔贵文化交融的表现。三是具有原始性的民族风情。由于与外界相对封闭,这里的民族风情极具原始性,如湘西地区广布的“赶尸、蛊毒、辰州符”三大绝技、巫术、傩戏、走阴等古老而神秘。从旅游发展现状来看,片区大致形成黔江、恩施、张家界、铜仁、吉首、怀化6个区域旅游中心,其中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稳居首位,并且在全国极具比较优势。

2.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武陵山片区大致形成黔江、恩施、张家界、铜仁、吉首、怀化6个区域旅游中心,从各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见表2),张家界旅游产业稳居片区首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其余5地旅游产业规模相当,但各地都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

表3 2012年武陵山片区各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三 片区特色产业创新思路与途径

(一)产业创新思路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倡创新理论[12],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13],随后一些学者借鉴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如国内的王缉慈[14]、陈秀山[15]等开创了区域创新的研究。通过对上述创新理论的梳理,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区域产业的创新可以理解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在技术、制度等要素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武陵山片区最大的优势表现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片区产业创新应以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为主,围绕增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突出绿色、生态、低碳主题,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构建武陵山片区产业循环联动发展模式,可把武陵山片区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孵化区。

(二)产业创新途径

在上述区域产业创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现有的特色产业为基础,构建武陵山片区产业循环联动发展模式 (见图3所示)。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三大特色产业为基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形成四大新型产业形态。

1.农旅结合型集群(图3中的虚线圈1)。主要是文化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和发展,可以形成果酒酿造、茶艺美食、高山花卉等新兴产业业态。如我们在邵阳隆回花瑶景区的调查时就发现这里旅游业和金银花产业的有机融合。这里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垂直尺度、金银花富硒含量等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做到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改良品种,现在从五月到八月均有金银花盛开,与本区域的旅游旺季基本一致,同时因金银花散发的植物精气使空气具有很好的养生作用,地方政府也正大力开发医疗旅游。怀化中方县的葡萄沟景区也充分利用刺葡萄的资源优势,将刺葡萄观光旅游与小型葡萄酒庄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工旅结合型集群(图3中的虚线圈2)。主要是文化旅游业和工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形成户外装备的生产、特色药品的制造、饮料食品的生产等新兴业态。目前在药品生产、饮品食品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怀化已引进汇源果汁企业在中方县建厂,充分利用片区的优质柑橘。已经形成了贸源化工五倍子集团、正清集团、正好、正驰、湘中制药、长城生物、松龄堂等一批医药企业,正在酝酿建设大型中药提取厂、中药饮片厂、中药制剂厂,未来将形成武陵山片区医药中心。

3.带动型旅游集群(图3中的虚线圈3)。主要为旅游业和一些新兴业态的进一步融合,形成如山地度假、农耕休闲、美食旅游、休闲养生、旅游购物、丛林探险、登山徒步多类系新兴旅游产品。主要通过充分营造重点景区的视觉观赏力与游客吸引力,不断延伸服务功能,多层面开发新兴旅游产品,这在张家界市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4.不可联动型工业集群(图3中的虚线圈4)。主要为加工制造业中的一些传统产业部门,需提高准入门槛,引导矿产开发向优势大企业集中,引导矿产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减少其生态影响,并淡化其对本地旅游度假品牌形象的影响。

图3 武陵山片区产业循环联动发展模式

四 结论与展望

1.选用区位熵、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值,分别从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两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的16个产业部门进行了横向比较,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在16个产业部门中最为显著,旅游产业可以作为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

2.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业为基础,构建武陵山片区产业循环联动发展模式,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形成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产业群、工业与文化旅游结合产业群、旅游带动型产业群、不可联动型工业群四大新型产业形态,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本研究选取16个产业部门进行的横向比较,只能反映产业结构的现状,对片区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结构基础和竞争力特征的动态比较研究不足,对片区产业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分析不够,对产业循环联动发展模式的具体应用操作性不强。下一步,将通过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外部约束条件和内部优势,以具体案例阐述产业循环联动发展模式,使特色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片区经济持续发展。

[1]黄廷安.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5):22-25.

[2]姜 锋.武陵山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组织形式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97-101.

[3]李忠斌.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其转向:以恩施州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70-76.

[4]石 雄.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探讨[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2(5):73-76.

[5]戚本杰.武陵山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73-76.

[6]何伟军,余 维,胡 芳.武陵民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8-33.

[7]张 璞,赵周华.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前沿,2011(17):152 -155.

[8]刘 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 -20.

[9]李文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内涵探析[J].现代经济,2009,8(1):36 -38.

[10]胥留德.论特色产业[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8 -21.

[1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5-56.

[1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务馆,2000:13-15.

[13]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8-9.

[14]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24.

[15]陈秀山,等.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12.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特色产业片区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武陵山歌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