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莫让“农家书屋”成摆设
□黄健
春节期间,笔者回老家过年。闲来想去村里的“农家书屋”借几本书看看。可是去了几次,每次都大门紧锁,只好失望而归。
据了解,随着各地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日益重视,许多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学到了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也带动了各地乡风民风的改变。但是,有些村虽然建起了“农家书屋”,却在发挥功能方面不尽如人意:有的藏书少,内容陈旧,难以吸引读者;有的管理不善,设施损毁严重,书籍有借无还;有的长期“铁将军把门”,徒有虚名,成了摆设。凡此种种,都弱化甚至丧失了“农家书屋”应有的功能,当引起注意,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农家书屋”作为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不但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决不能一建了之,不管不问。“农家书屋”的书刊配置要适合农村需要、合乎农民口味,在品种上体现多样性、广泛性,让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农民群众都能看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在内容上考虑指导价值、实用价值,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所盼、所需的;在形式上突出图文并茂、易学好记,确保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记得牢。与此同时,要规范和完善图书管理,建立健全定期开放制度、专人负责制度、图书借阅制度,敞开书屋,方便群众,充分发挥好“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对不同乡镇、村的“农家书屋”,可以通过开展图书交流活动,互通有无,丰富种类,提高更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