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华人居不易

2014-11-22 08:13王振家
中国收藏 2014年7期
关键词:比索马尼拉华人

王振家

“在菲律宾生活的每个领域,在菲律宾历史的每个阶段,在文化和传统、语言和歌曲,在一切菲律宾的内容中都有华人的存在。”

——菲律宾华人历史博物馆导言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现今全球海外华人总数超过3000万,其中约八成生活在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又被习称为“南洋华侨”。南洋是中国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华人飘洋过海移居到南洋各国的高峰期大约在19世纪中期之后至20世纪初,此番移民高潮中,华人女性移民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数激增,这一方面使得华人移民男女性别比例的巨大差距逐渐减小,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减少了华人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的现象。

笔者收藏有一组美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的菲岛华人移民居留签证的原始凭据,由专司代办签证业务的经营机构封套、落地签证、长期居留签证、海关入境缴税收据和居留费税收单共六份材料汇集而成,具体发生时间为1926年和1946年。透过这组不同寻常的特殊单证,演绎出一曲菲律宾华人历经沧桑岁月如泣如诉的历史行板,令人感怀。

图1:由专司代办签证业务的经营机构封套 此件封套如同信封,内装关于Sy To Shi的两份签证及若干原始凭证。封面上印有专司经办代理机构的人名、专职律师以及该办事处的详细地址。值得说明的是: 中文岷里拉王彬街门牌八百三十五号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名址 835 ONGPIN ST. MANILA,将马尼拉解译为岷里拉,这是南洋华人的习惯称谓。

图2:落地签证 系由菲律宾群岛政府财务部马尼拉海关颁发的“外国人入境落地签证”,发生日期1926年2月8日,海关局入境登记号64929号。其大概内容如下: 兹证明Sy To Shi系本辖区内一位名叫Tia Ah Hin 商人的妻子,根据菲律宾群岛政府委员会702号法案中第7条规定,已取得合法入境居留的权利。

关于Sy To Shi的个人情况和特征: 1896年出生,原藉中国广东人,年龄29岁,身高1.6米,体重49.89公斤;黄色皮肤,棕色眼睛,于左太阳穴位置有一小块疤痕印。签证上按有她的右手大拇指印,并贴有她当时的相片。拟居住地为南甘马粦省娜迦市,为首次移民;父亲是一位硕士,其档案号为28362。

该落地签证在马尼拉海关办理的日期为1926年2月8日,蓝色日期位置处盖有一大圆形钢印(字体不清晰),另一处圆形马尼拉海关钢印则加盖在所贴相片位置的下方,同时还署有海关审核官员的亲笔签名。另标记有此份签证在菲律宾群岛政府的归档号为72142号。

签证上还贴有两枚税票,上面加盖有当天的日期和划销,并打了孔: 一枚是菲律宾群岛海关发行的5 PESO(比索)税票,另一枚则是菲律宾国家税收委员会所发行的20c(分)国税票。至于签证上英文打孔的内容为: 海关(相当于公事打孔)。

此外,该落地签证粘贴相片位置的背面透印出一蓝色圆形菲律宾群岛政府移民局纹章,旁边还有一蓝色编号110025,并有两处1937年3月28日和1937年4月1日审核官员的钢笔手写签名。综其所述,此份落地签证(亦为另纸签证)通体充溢着强烈的美式风格。

图3:长期居留签证 系由菲律宾联邦劳工部马尼拉移民局所颁发的“外国人登记证书”,发生日期1946年4月30日,证书号113204。其大致内容如下: 兹证明Sy To Shi为中国藉,依据1941年菲律宾外侨登记法之第4条规定,已取得合法居留权,并进行了指纹登记。签证内关于Sy To Shi的个人情况及特征描述与落地签证中所记载的内容基本相同外,此份签证还进一步明确了她的出生日期为1896年3月23日,别名SHE SIM,年龄己达50岁,种族华人;配偶即Tia Ah Hin,当地居址为南甘马粦省娜迦市卢娜街46号(南甘马粦省现是菲律宾吕宋比科尔大政区的一个省份,首府为皮利)。

同时,在签证的专项栏内还按有Sy To Shi左右两手的大拇指印,并贴有她的相片,以及移民局专职官员的审核签名等。该签证的正面和背面还分别贴有两枚菲律宾国家税收委员会所发行的20c(分)和1 PESO(比索)并加盖有代表纪念二战“胜利”英文字体的国税票。

此外,在签证背面的年度审核记录报告栏目内,大致说明Sy To Shi作为法定监护人有一小于14周岁的小孩,栏内按有她的右手大拇指印并写有她的笔名,包括本年度的登记审核日期1945—1946年4月30日、以及居住地南甘马粦省娜迦市(缩写)和审核官员的签名等,贴票栏即为1 PESO(比索)的国税票。在该页末尾处还特别提示,根据1941年菲律宾外侨登记法第10条规定,每年开始的六十天内应进行与此相关的变更登记或加注事宜。

鉴于此份签证的内容和所关联的居留时间等,已属于一种经过重新审核登记后的长期居留签证,表明Sy To Shi已取得该国长期或是永久居留权。

图4:菲律宾联邦正式收据 此份收据粘贴于签证之二(即长期居留签证)上,编号A 621656。上面印有菲律宾将美式鹰盾徽志改成的展翅鹰盾徽志纹章,以及代表纪念二战“胜利”的英文字体。该收据用铅笔和钢笔填写,大致内容为: 南甘马粦省娜迦市收到Sy To Shi现金支付缴纳国税1 PESO 20c,其附栏内用钢笔填写的对应项即长期居留签证编号113204,上面同时还有该签证专职审核官员的签名。上述款项收缴至菲律宾联邦财务省,发生日期1946年4月30日。

PESO(比索)是菲律宾的货币单位(1比索=100分)。自1903年起,菲律宾比索对美元的官价定为2比索=1美元。1946年时菲律宾公布的比索含金量为0.444335克,对美元的官价仍为2︰1。

图5:菲律宾联邦居留证明税费缴款单 该制式的居留证明预印税费缴款单为1945年时的统一印刷格式,中间印有象征菲律宾联邦的女神图,并有代表纪念二战“胜利”的英文字体。说明依据《联邦宪法》中第465条之章节征收(外国人)居留税费,其正税定为0.5比索,而附加费税则须待填注此单时确定。此类税收缴款单专用于(外国人)缴付额定的居留费税。两份缴款单内的填写项均用铅笔复写,编号分别为A 2376211和A 2376079,发生日期均为1946年4月30日,收单内所缴付的居留费税总额各计为50比索。

其中编号A 2376211缴款单的大致内容为: Tia Ah Hin,中国广东人,生于1896年9月21日,已婚,现住南甘马粦省娜迦市,合法华人,职业商人,已居住该地33年。上面按有他的右手大拇指印和他的亲笔名,并附有国税官员的签名。

编号A 2376079缴款单的大致内容为: Sy To Shi,中国广东人,生于1896年,已婚,现住南甘马粦省娜迦市,合法华人,商人妻子,在菲律宾已居住20年,其中在本地居住为8年。另附有同一国税官员的签名。此份单据省略了Sy To Shi的亲笔名和拇指印,估计当时因为已经具备了她的签证资料,信息基本详尽,故而省略应在情理之中。但值得一提的是,Sy To Shi于1926年进入菲境至1946年时刚好20年,但她在娜迦市居住只有8年,而此前的12年其居住地等情况却不得而知。

华人移居菲岛已有千年历史。据考证,历史上华人较大规模地移居菲律宾始自明代中期之后,时值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招募了大批华民前往吕宋,以充当苦力。1603年至1686年期间,华人曾先后遭受过充满血腥杀戮的四次大屠杀,1592年至1769年间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驱华事件。由此,西治时期的菲岛华人基本上是不予考虑能否入籍的情形。

1898年美西战争前,当时菲律宾的华人估计约有七万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菲律宾华人约有十多万。此外,移居菲岛的华人几乎都来自福建闽南(主要指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其余约10%是广东(潮汕)人,其中泉州人又占总数的十之八九,闽南语是华人社区的通行语。菲岛华人所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既有商人,也有工匠和农民,以零售业和手工业为主。长久以来,华人在菲律宾的工商经济事业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明代中期至二战之前,移居菲律宾的闽粤华人可称为第一代入菲移民,除了少数人已作永久居留或入籍外,迫于诸多境况,绝大多数人只是倾向于一种临时性的居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居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仍为主流。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几个方面:其一,出来谋生赚到钱后,打算再衣锦还乡;其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叶落归根;其三,至美治时期,客居地的经营环境相对于非入籍的华人适宜再发展;其四,在祖籍地和移居地逐渐形成的双边家庭现象已较普遍。

美治时代,菲岛华人相比西治时期的生存状况和处境要宽松许多,华人所从事与经营的商业及贸易也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美国殖民政府也开始关注到华人入菲人口数量的激增,便采取禁限的原则,先后于1898年和1902年将排华法令强行推行于菲律宾和夏威夷这两个地区。190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无限期延长排华法令的议案。当时在三种情形下允许入菲移民:一、凡属过去(含西班牙统治时期)在菲岛居留的不论是劳工或商人、或已在菲岛经营商业的华人眷属子女,皆得按照移民法的规定,请求入境;二、凡属华人男女教员或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在预先获得政府批准许可的情况下,方可入境;三、中国政府所派出的官员,如外交官或商务官及其眷属等。

美治时期菲岛华人深受其害且影响较大的另一事件是,1921年2月10日菲律宾议会通过“第72号法案”即《西文簿记法案》。该法案规定:凡菲岛商业,一律须用英文、西文记录账簿,违者课以罚金或刑罚。这实质是针对华商的歧视和限制,变相地不让华人经商。因当时的华商大多是小本经营,不懂英文和西文,而习惯用中文记账;如果是雇佣外籍人员记账,一方面负担不起,另一方面将泄露商业机密,这是商人无法接受的。后在菲律宾中华商会的领导和抗争下,华商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迫使美国最高法院于1926年6月7日宣布簿记法违反宪法而撤销。

二战爆发后,日本突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参战;因中美两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关系,为支持中国的抗战,美国国会于1943年12月17日通过了《麦诺森法案》(或称《排华法案废除案》),取消了1882年的排华法,尔后将其移民政策改为配额制。

然而,自二战以后的菲岛形势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华人新移民被禁止入菲。特别是菲律宾独立后采取的排华政策,强制推行多达160种的菲化律层出不穷,使得当地华人及所经营的事业以及财产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和巨大损失,同时经营环境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此时期菲岛华人的生存处境非常之恶劣,基本上不存在华人入籍的问题。

1949年至1975年时,中国与菲律宾还没有建立起外交关系,而菲律宾当局的排华和限华政策基本上维持不变,仍严格限制华人入籍,至1975年后这一状况方得以解禁。而在“菲化”的巨大影响下,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大多数居菲华人移民转变其观念而归化加入菲律宾国籍。

链接:马尼拉的唐人街与华人历史博物馆

西治时期,在西班牙殖民当局种族隔离歧视政策的统治下,马尼拉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华人聚居区,即现今的唐人街。马尼拉的唐人街又称为“王彬街”,位于马尼拉老城区,是马尼拉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华人区的代名词。

王彬(1847年至1912年)为福建晋江人,菲律宾富商,曾是个印刷工。他因积极参加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斗争,提供活动场所、资金和物资等,功劳卓著,深受菲律宾人民的爱戴,同时也遭到了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迫害。为了纪念他对菲律宾独立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马尼拉市议会于1915年通过决议将当时华人区内的沙其里司街改名为“王彬街”。王彬的铜像即设立在此街的街头,铜像底座上撰写的碑文是:“菲律宾革命先贤罗曼·王彬先生纪念像”。(“罗曼”为菲语译音,指名;“王彬”为华语直音,指姓。)

在马尼拉王城区内有一座菲律宾华人历史博物馆,其建筑虽然很普通,但却是世界上第一家由私人团体创建的华人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展示的物品呈现了华裔菲律宾人在菲岛近千年的生活历程,恰如其导言上所写:在菲律宾生活的每个领域,在菲律宾历史的每个阶段,在文化和传统、语言和歌曲,在一切菲律宾的内容中都有华人的存在。

猜你喜欢
比索马尼拉华人
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马尼拉(1)
阿根廷货币汇率暂时止跌
决战马尼拉,春季赛16强巡礼
2014年4月墨西哥米却肯州油梨价格上涨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