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连贯作为语篇的要素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连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语篇连贯不仅是语言学话题,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都有必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语篇认识的深化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崛起,近年来从认知角度来解读语篇连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图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比汉英学术语篇中的语篇连贯的不同特征,重点研究汉英差异,以及图式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关键词:语篇连贯 图式理论 学术语篇
一、引言
语篇连贯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经典课题,以往对连贯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连贯的定义以及连贯与衔接的关系方面。Halliday提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但是衔接并不能保证连贯,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仅仅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对其语篇连贯进行研究缺乏说服力。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以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连贯问题。学术语篇作为典型书面语篇一种,有着比较固定的格式,规范的表达,从语言学角度剖析学术语篇是近年来的热点课题之一。因此,本文拟从图式理论对汉英学术语篇连贯进行解读,论证图式知识在构建语篇连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汉英语篇连贯的不同点,对汉英学术语篇的写作有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语篇连贯
“连贯”作为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语篇连贯研究最早起源于Halliday和Hasan(1976)的Cohesion in English。国内外关于连贯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连贯研究出现了语言形式研究、语用推理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心理研究等四类方法,这些理论模式基本涵盖了连贯有关的所有方面,研究视角也不尽相同。国外连贯研究领域里颇具影响的人物及观点有:Halliday与Hasan的语域加衔接的研究、Danes和Fries的主位推进研究、Van Dijk的宏观结构研究、Widdowson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连贯研究、Sanford和Garrod的心理表征研究、Brown和Yule关于连贯的认知心理研究等。(杜世洪,2011)
国内关于连贯这一研究课题颇有成果的语言学家有张德禄、魏在江、黄国文、朱永生等,廖美珍从目的原则角度深入解释了连贯,杜世洪以语言哲学为切入点分析连贯,胡壮麟将连贯认为一种社会现象。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对连贯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教学领域。
(二)图式理论视角
语篇连贯的研究视角最初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宽,包括认知视角、语言哲学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语篇连贯的理解。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具体理论框架有隐喻、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从认知视角分析解释学术语篇,使得学术语篇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
(三)汉英学术语篇
学术语篇不仅包括书面语篇,还包括口语语篇。其中书面语篇又分为专业论文、学习者作文等,口语语篇包括演讲、讲座或授课、课堂讨论、学位论文答辩、学术会议等。近来,学术语篇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方方面面,研究视角也多种多样。国内英汉学术语篇研究对象有模糊限制语、体裁分析、作者身份、衔接手段、思维模式、评论附加语、文献引用、省略、元话语应用、转述动词及立场表达、立场副词、引言的语类对比分析、摘要语体正式度对比,第一人称代词等。
三、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学术语篇连贯
(一)连贯的定义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在学术语篇中对语篇连贯的要求更加严谨,连贯不仅是语言学概念,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和心理学现象,连贯的定义也是各领域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里列举几个典型解释:Van Dijk(1977:93)的“宏观结构理论”对连贯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语义层面,语篇连贯是由宏观结构决定的”(Van Dijk,1977:93,转引自张新杰1,邱天河2,2009)。Widdowson认为连贯是指“命题的言外功能以及这些命题是如何被用来创造不同类型的话语”(Widdowson, 1985:52)。连贯不是篇章的固有性质,而是对篇章的解释结果,是语篇接收者围绕篇章创建语篇世界的能力,因此一个语篇接收者对某个语篇的推断或对连贯语义关系的创造与另一个语篇接收者的推断结果不一定相同。(Virtanen,1993转引自李天贤,2004)广义上的连贯是一个包含语用因素的语义概念(张德禄,2000)。Brown和Yule(1983)认为连贯本质上是语篇使用者的一种心理表征,把界定连贯的标准延伸至语言外部。(张玮1,马涛2,2010)连贯是语篇在语意层面的一种重要性质,语篇连贯也是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在语篇方面的映射。
(二)图式理论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Kant提出,1932年英国心理语言学家Bartlett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组织”(Bartlett,1932),并使用图式概念解释为什么人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重构。图式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其基本思想是语篇内容起引导作用,在解读语篇的过程中帮助语篇接收者重新组合各种信息和以往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语篇连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篇接收者是否拥有和能否激活相关图式。
图式连接着人们的思维和语言,是储存在人类记忆中的经验和信息组合,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在认知新的信息时,人们常常先提取脑中已有的、已经固化为一些常规的图式,把新的经验与记忆中原有的图式进行比较,从而构成新的认知结构。积累的图式有助于对新的理解进行认知推理,为其提供有效的认知框架,帮助语篇接收者把握语篇中的连贯。语篇连贯一方面是寻找语篇中的逻辑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是寻找语言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关联。endprint
(三)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连贯既有显性特征,又有隐性特征,语篇连贯的实现需要依靠多种手段,既可以通过语法、词语等衔接手段实现,也可以运用语境推理、想象,运用世界知识等手段实现。孙晓乐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语篇连贯很好地补充和深化了以往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们的主要观点是,生成及理解语篇的前提条件是心智上的连贯性,主张理解语篇主要依靠心智的互动,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作为认知世界基本构成元素的图式结构,能有效帮助语篇接收者建立概念上的照应和命题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而理解语篇信息。(赵鸿瑜,2012)
语篇所呈现的内容能够激活语篇接收者的认知系统,语篇表达信息才可以被理解,这样的语篇才能实现连贯。语篇中句际和段际之间的逻辑关系都能激起语篇接收者经验,记忆中的图式,然后通过比对,如果语篇内容与人类业已存在的图式一致,则构成连贯语篇。语篇接收者在一开始就倾向于认为语篇本身就具有连贯性,接受者可以充分利用头脑中的图式塔结构,结合语境适当补充相关联的信息,不断主动地创造连贯性。当语篇中的某一个信息激活了某个认知微观世界之后,也就是激活接收者脑中已有的图式,激活的图式能与语篇中的图式之间建立联系,其中的有关信息就可能被调出来,通过填补相关的缺省值来获得语篇的整体意义,激活概念之间的照应关系,建立话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寻找一个上义概念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论题,这样就能获得语篇的连贯性。图式结构复杂,包含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有助于语篇接收者把握词句、段落之间的连贯性。
(四)汉英学术语篇连贯的异同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是东西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汉语的词语、句子多包涵多重意义,表达灵活随意,多用并列句,必须从语篇角度去理解,英语中多用主从方式的复合句。种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句子层面,更体现在语篇层面。汉语语篇段落详略相接,呈流散式铺排延伸,汉语语段注重意合,形散神不散。而英语语篇注重以衔接手段相连接,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层次和关系明显。相对英语而言汉语中衔接手段较少,语篇连贯主要依靠前后语境来实现,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语法运用十分灵活,句子结构变化多样,语篇连贯不露明显痕迹,不受形式制约,汉语以主动表达方式为主,英语被动方式的应用也非常常见。
汉语表达主要依赖自然逻辑结构、东方语模式。汉民族思维重整体、重悟性、不重形式,是个开放的螺旋型,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对主题内容进行表述,其中也可能包含与中心思想不十分相关的内容,而且对中心思想的发展是以不断重复来进行的。前面说过的内容,后面还会提到,或强调,或借此引出新的内容。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中国人总要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落到原来的起点上。英语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线型,按英语的思维模式,英语的段落是循着一条直线发展的。
四、结束语
连贯是语篇组成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汉英两种语言都比较注重语篇连贯,尤其是在学术语篇中,但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对语篇连贯的理解不同,构成连贯的方式也不同。汉语的表达及运用非常灵活,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变化多样,这也正反映了汉民族思维方式委婉含蓄,语法表达具有隐含性。英语的直线型表达方式反映了西方典型的直接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英语语法的显性特征上。笔者认为,作者在用两种语言写作时,需提高语言文化差异意识,根据输入语的思维方式去谋篇,以实现该语言的认知连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77.
[2]Widdowson,H.C.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1978.
[3]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Virtanen,T.Discourse Functions of Adverbial Placement in English[M].Abo Academic University Press,1993.
[5]Brown,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6]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7]杜世洪,[美]卡明斯.连贯是一个语言哲学问题——四十年连贯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2011,(04):85-94.
[8]黑玉琴,黑玉芬.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J].外语学刊,2012,(01):93-97.
[9]张新杰,邱天河.语篇连贯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21-25.
[10]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2).
[11]张玮,马涛.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理论回顾与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2):52-56.
[12]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2.
[13]魏在江.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5,(06):21-26.
[14]赵鸿瑜,张艳红.图式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03):100-103.
[15]赵仙丹.基于图式理论的诗词语篇连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孙晓乐.英语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J].外语学刊,1996,(01):24-28.
[1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8.
[18]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康晶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