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吉+王科祥+曹淑珍
关于历史材料解析题,本文运用“一先二划三注意,四项原则要牢记;段意层意常提取,图表抓点看趋势;特殊情况即默写,贴紧课本是真谛;分总结合最保险,材料课本皆获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材料题”解析方法段意材料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三大题型之一,也是其中最难的题型。难就难在材料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往往令学生无法顺畅下手,快速突破。即使动了笔,也往往难有信心取得好成绩。细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学生在这方面缺少科学高效的方法之故,或者说在解题上没有真正有效的规律性战略战术。教师在解法上的指导一般的就是“先读懂材料,后提取有效信息,再据问回答问题”等泛泛性套路,缺少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具体的方法。鉴于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这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归纳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法交给学生以运用。为此,我还在我校两级各两个平行的文科班做过一学期的效果对比实验。结果一致表明,采用此方法的班级比未采用此法的班级的同比材料题分数要高出大约15~18个百分点,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成效。
我把此方法简要归结为以下语诀:一先二划三注意,四项原则要牢记;段意层意常提取,图表抓点看趋势;特殊情况即默写,贴紧课本是真谛;分总结合最保险,材料课本皆获益。
案例解释如下:
“一先”是指做题之初,要先看问题(后看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阅读材料成为一种明确性强的有的放矢的行为,从主观上和潜意识里促使学生能尽快抓住与问题有关的有价值的材料信息(据了解,有许多学生是先看完材料再看问题的,这样做无疑大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二划”是指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动笔把直觉告诉自己的含有关键有效信息的字、词、句用曲线划标出来,与不动笔“划”相比,这能使你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更快更准确的抓住主题和焦点,从而更顺利解决问题(这里“二”的意思是“要做的第二项”)。
“三注意”是指要注意看清问题(即审清所问,此乃首要!以防下笔之时离题万里);注意材料的出处和主题(因为出处和主题往往就是或隐藏着问题依托的背景的提示信息,注意了此点能使你更准确更省时的判断问题之背景并解决问题);注意分值(尤其是在非高考性的大考中)是指出题者为了阅卷判分的方便而使答案和分值之间有一定的整体对应性。比如,一道让你“列举ⅹⅹ的原因(5分)”的问题,一般说来,答案内容可能有两条或五条(每条2.5分或1分),而不大可能是三条或四条(因分数不好因条匀分)。当然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运用。
“四项原则”是指组织答题内容时要做到准确、完全、概括和明确,即要求学生主观上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四项:①自己所答内容准确吗?②完全吗?是否有遗漏?③是否答的只是具体的内容——我进一步概括了吗?④为了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我的书写清楚吗?尤其是(若需要)用序号把所答内容分层分点标出,我做到了吗?等等。实验证明,学生在做题时真正注意了这四点规范性原则,成绩提高很明显。
“段意层意的提取”是指(经验表明)一般的材料待答问题都需要考生在将材料看懂的基础上,先把各段和每段内的各层的中心意思(在脑海中)归纳出,作用往往是非常直接或间接的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要说明的是,段意和层意的语言含义,有时在材料中就(或近似)有表述语句,有时则需要你自己概括出来。“图表找点”是指在解决图表式材料题时,一般类型的问题回答都是(隐含性的)需要你先找好“点”。单纯的图画题的“点”一般就是画面中或画下画上的主题中的关键字眼。表格中的“点”一般就是课本中有的特殊的往往具有标志大事的年代,这个年代有时是明显的,有时是隐性的。比如,有一个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表格中,只列有1913年和1919年两个时间,让你回答经济变化原因。这个题中的“点”就是材料中隐藏着的而课本中有的1914~1918年(一战)。明白此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趋势”是指表格类材料题中的求答“趋势”的题,一般规律就是事物数量状态的正反义词的回答。如升降、增减、大小、快慢、深浅、退进等。“特殊情况即默写”是指在处理材料求答问题时,有时因时间紧,阅读材料的备用时间(看来)不够,或者,感觉自己阅读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水平不高而为难时,就干脆撇开材料不看,而直接把课本中与问题有关的内容背出答上,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一道“请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的题,你能根据材料准确快速的分析归纳出答案固然最好,如果时间紧而你又能力差,那就不如干脆不看材料,直接把课本中关于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背出写下,结果当会不失大体(当然,这是带有投机性的策略办法,从教学的原则上讲,还是以按部就班的常规方法为准则)。
“贴紧课本是真谛”是指让学生始终牢记住一点,一般讲,无论何种考试题(包括高考题),不管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其立足点和本质上都是以课本为源为据的,所谓“万变不离课本”。因此,我们在回答材料题时,一定要不忘课本,贴紧课本。这包括:一是看到材料和问题时,要有意识的快想:这是考查课本的哪一部分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二是在提笔成文时,尽可能地汲取课本上的有关叙述语言(课本语言和学科语言要绝对重视),因为它比我们自己即时归纳之词语更省时更准确也更易得分。在学生平常的应试过程中,学生费力自己总结答案而忘记回归课本,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其答题效率和成绩提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改进。
“分总结合最保险”是指在解答问题时要提醒自己是否需要把具体表象(多是材料中有的)列出(分)同时再把概括(总)性内容写上,这样,一般情况下失分就比较少了。例如,回答“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题,比较周全保险的做法就是即把材料中能体现“说明的问题”的语句写出,同时又把对整个材料本质的概括写上。“材料课本皆获益”是指组织答案时要提示自己注意从课本和材料两方面组织内容,这样也有利于答案的完整和获得较高的得分率。要说明的是,有的问题明确要求你“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回答,这自不必说。如果只是要求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时,你也有必要考虑到课本的有关内容,实际还是要把课本和材料结合起来回答,其道理又会通“贴紧课本是真谛”之义了。
以上之法,不敢说是“金钥匙”,只能算是抛砖引玉,敬祈同仁斧正。endprint